【摘要】隨著數字化時代的深入發展,教育界也掀起了一場技術與理念相結合的變革。近幾年,微課、翻轉課堂等新的教學模式在中國各個高校興起。本文從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的實際出發,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及相關教學改革實踐經驗,提出在大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進行基于微課的混合式教學以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微課 混合式教學 應用型本科院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1-0128-01
微課是2008年由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David Penrose教授提出,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師把教學目標和內容緊密聯系起來,從而產生一種“更加聚焦的學習體驗”。近年來,微課作為一種信息化輔助教學手段以“以小見大,小課堂大教學”的優勢慢慢在國內興起,并且伴隨著信息化技術的飛速發展,在高等教育領域快速升溫。因此,就微課在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索是十分必要的。
一、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數學學習現狀
高等數學是高等院校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業務素質和專業技能以及對后續課程的學習、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在應用型本科院校,數學課是學生普遍反映較難的課程之一。主要有以下的幾個原因:
一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生源具有“三強、三弱”的特點,即具有較強的社會交際能力、處理事情能力和合作協調能力,但多數學生文化基礎、自我約束與自我管理能力、較好的學習習慣養成的能力較弱。學生數學基礎也是參差不齊,尤其對于文理科學生兼收的國際貿易等專業,學生的數學成績會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
二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數學教學課時有一定程度的縮水。應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養學生對本專業的技能的學習以及實際操作能力,因此教學課時大部分在專業課的教學與實訓方面,對數學等基礎理論課的課時并不多。
三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往往是近十年左右的新進本科院校,師資力量缺乏。在有限的師資資源的條件下,只能大班授課,有個別班級甚至超過200人,這勢必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是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相對落后。數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大綱比較固定,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多以教師講授為主,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依然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在每堂90分鐘的教學課堂中,教學內容多且包含大量的知識點,缺乏師生課堂互動,課堂機械而又沉悶。
二、微課在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數學教學中的必要性
微課短小精悍,費時不多就可以學習一個知識點,方便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來學習,能夠隨時、隨地學習。對課前、課后以及網上的學習都有幫助。基于微課的這些優點,將微課融入到大學的數學教學中去是非常必要的。將微課嵌入到大學數學的教學中,一方面滿足了學生的個體化需求。數學老師講提前做好的相關微課上傳到相關課程網站(如我校的網絡教學平臺),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狀況學習,滿足了個性需求。其次,可以緩解課時不足的壓力。因為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將微課運用到大學數學的教學中來,可以避免重復講課,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
三、微課的局限性
微課雖然名為課,但與傳統課的概念有明顯的區別。傳統意義上說,課離不開六個要素:教室、學生、教師、內容、方法、課時。傳統課堂是在封閉的空間中,教師和學生容易排除外界干擾,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與學。微課只是一種數字化的教與學的資源,它在網上深受歡迎。但從教學規律分析,絕不是所有的數學知識都可以切片化。因此,微課不能完全取代傳統教學。我們要認識到微課的優勢以及其局限性,將微課融入到傳統教學中去,使之成為傳統教學的有益補充,這種混合式的教學更適合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生的學習特點,也更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四、微課在應用型本科院校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在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采用基于微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將容易的知識,或者知識點的來龍去脈以及簡單的測試題在課前傳遞,課上則充分利用節約出的時間對學生出錯多的問題講解,并組織學生進行協作探討活動,解決重難點問題。課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本節課的掌握情況,有針對性的播放相關視頻,利用“微時間”慢慢消化,查漏補缺,直到徹底理解,真正地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具體而言,微課在應用型本科院校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可以用以下的圖表解釋:
總之,微課不能取代傳統的教學,但它是傳統教學的有益的補充。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數學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微課的優勢,將其應用到傳統的教學中去,根據學生的特點,積極推進學校的數學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朱笑榮.基于微課程的高等數學網絡學習的探討[J].專業教學研究,2015,6:143-145.
[2]高巖,姜春艷.淺談如何將“微課”融入到高等數學教學[J].職業時空,2014,10:64-65.
作者簡介:
陳修梅(1981.12-),女,漢族,山東日照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基礎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