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廣林
[摘 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認識到變式教學的重要性,在提高學生數學成績的同時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從概念的變式教學、規律探究題型的變式教學與一題多變題型的變式教學等入手去開展變式教學,可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 變式教學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5-049
變式教學在小學數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不僅能促進學生理解和掌握概念、規律和公式等知識,還有助于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一、概念類變式教學
學生在學習概念時往往把握不住關鍵點,導致記憶混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進行變式教學,將概念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現出來,從而促進加深學生理解與記憶。
例如,教學“梯形的認識”時,多數教師只是單純地讓學生識記梯形的概念,即一組對邊平行但不相等,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四邊形。在進一步學習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的概念時,教師可這樣進行教案設計:
首先,讓每個學生都準備4張平行四邊形紙片和1把剪刀,然后如下圖所示將平行四邊形分別剪成兩個四邊形(應注意不能剪成平行四邊形)。
其次,為讓學生進一步認識梯形,教師還可讓學生準備一張半透明長方形紙和3個三角形,將半透明長方形紙和三角形分別重疊,可以得到如下圖所示的四邊形。
對于特殊的梯形,教師同樣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剪紙去發現它的本質,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上述案例中,教師將文字概念教學轉化為直觀的圖形教學,使學生快速、有效地把握了概念的本質內涵,達到理解記憶的目的。概念的變式教學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探究的基礎,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真正融入課堂中;另一方面,它使學生對概念有了更加形象直觀的認識,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規律探究類變式教學
規律探究類題目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難點,其形式多變,對學生能力的要求較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啟發學生多思考,并由易到難開展變式教學,通過變式訓練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與水平。
例如,按照排列規律,分別在( )里填上合適的數。
(1)4、7、10、13、16、( )、( )
(2)2、4、7、11、16、( )、( )
(3)2、3、5、8、( )、17、23、( )
這三道題的難度較小,學生很快找出了答案:第一題中,后面的數等于前一個數加3,所以括號應分別填上19和22;第二題的規律稍顯復雜,需要在第一題的基礎上進行變式,得出2+2=4,4+3=7,7+4=11,11+5=16,16+6=22,22+7=29,所以括號應分別填上22和29;第三題則是第二題的一個變式,兩者有很大的聯系。在學生熟練掌握該部分題目后,教師應讓他們進一步練習一些簡單的變式題,如2、4、8、14、22、( )、44、( )。
其次是中等難度的規律探究題,如找出下題中每組數之間的規律:2、4、8、14、22,3、4、6、9、13。
再次是高難度的找規律題目,如“一座拱形橋的兩根柱子之間的距離是15米,現在橋的兩邊各有10根柱子,試求這座橋有多長?!边@類應用題。
在規律探究類變式訓練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幫助學生奠定堅實的基礎,提高他們做題的速度與準確率,發展他們的思維。
三、一題多變類變式教學
單一題型的教學往往不能使學生真正掌握知識。對于某些數學問題而言,開展一題多變的變式教學能使問題被闡述得更透徹,可效提高學生的個人能力。
例如,教學“相遇問題”時,我出示三道題:(1)甲乙兩地相距300米,客車從甲地開往乙地,每小時行使60千米,而小車從乙地開往甲地,每小時行使40千米。問兩車同時發動,幾小時后相遇?(2)客車與小車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對而行,客車每小時行使60千米,小車每小時行使40千米,三小時后兩車相遇,試求兩地之間的距離。(3)客車與小車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對而行,三小時后兩車相遇,已知客車每小時行使60千米,試求小車每小時行使多少千米。第一題求的是時間,第二題求的是路程,第三題求的是速度,這三道題是路程問題的變式,可全方位促進學生掌握路程問題的解決方法,使學生對路程、時間、速度三者之間的關系有更深刻的認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多鼓勵學生對題目換個說法,簡化問題,以便快速把握題意,從而將問題解答出來。
綜上所述,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個人發展規律與知識水平入手,合理開展變式教學,使教學策略更契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責編 吳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