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克巧
[摘 要]習題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和鞏固知識點的有力工具。在教學中,教師應合理運用習題,指引學生通過對習題的推測與檢驗的過程獲得解題技巧,讓學生懂得數形結合方法和聯系生活實際解答數學問題,達到不斷提升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經驗 課堂習題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5-074
習題在數學教材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通過習題的檢驗,教師能看到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程度,也能讓學生清楚自己究竟掌握了多少內容。因此,在課堂的習題環節中,教師要善于利用習題的作用,讓學生能夠探索習題的內在,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
一、在推測與檢驗中解決數學問題
在解答數學習題時,教師要采用讓學生先推測再檢驗的方式,幫助學生挖掘知識的內在本質,拔高學生的知識體系,為學生的數學解題思維的形成奠定基礎。
例如,在教學“小數除法運算”時,教材中有如下習題。
通過計算得出下列算式的正確答案。
3.5÷5= 0.8÷2= 0.36÷6= 6.4÷0.8=
3.5÷0.5= 0.8÷0.2= 0.36÷0.06= 0.64÷0.8=
通過計算,學生很快得出“3.5÷5”的結果,當要繼續計算“3.5÷0.5”時,教師讓學生先推測“3.5÷5”與“3.5÷0.5”的結果之間會存在什么樣的關系。有學生推測“3.5÷0.5”的結果比“0.7”大10倍,也有學生推測“3.5÷0.5”的結果比“0.7”小10倍。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推測進行檢驗,通過計算得出“3.5÷0.5”的結果為“7”,即比“0.7”大10倍。最后,學生總結出這類題型的規律和計算方法,利用后面幾組算式的倍數關系,快速、準確地得出結果。
在課堂的習題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推測和檢驗,學生通過檢驗后發現推測是正確的,就會獲得一種成就感,從而把這種推測的規律引用到相似的題目中,豐富了學生的課堂活動經驗。
二、通過數形結合方法解決數學問題
在解決幾何習題時,學生往往會覺得很困難,教師可以滲透數形結合的方法,讓學生直觀地領悟與學習,而不會覺得做練習題很枯燥無味。
例如,在教學“正方形與長方形周長計算”時,教材中有兩道習題:(1)把9個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組合成一個大正方形,問大正方形的邊長為多少?它的周長又為多少?(2)把8個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組合成一個長方形,能組合成不同的長方形嗎?組合的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它們的周長是一樣的嗎?
教師讓學生根據習題(1)畫出相應的圖形,學生以圖a為基本單元,很快就得出大正方形的邊長為3厘米,周長為12厘米。(如圖b)
在第(2)題中,學生以圖c為基本單元,自行組合出可能的長方形,很快得出圖d、e、f三種結果。
教師指引學生通過數形結合的方法,讓客觀的問題直觀化、簡單化,給學生的數與形之間構建聯系,促使學生自主解決問題。
三、運用生活實際經驗解決數學問題
在解決數學問題時,教師應該留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和討論,引導學生用實際生活中的所見所聞來解答,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并感受實際生活中所包含的數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千克與克”時,教材有如下習題。在( )里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1)一袋大米的重量是50( );(2)一箱水果的重量是25( );(3)一袋零食的重量是250( )。
有的學生認為第(1)題應該填“千克”,有的學生認為第(1)題應該填“克”,還有學生認為第(2)題應該填“千克”。對學生提出的各種不一樣的觀點,教師先不給出任何評論,而是讓學生說說為什么要這樣填。有學生說:“因為‘250這個數大,大數后面就跟大單位,所以填‘千克?!绷⒖逃袑W生提出不同意見:“如果一盒餅干的重量是250千克,你能拿得動嗎?”
數學習題和生活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更易發現自己解題時存在的不足,幫助學生積累解題經驗。
綜上所述,在課堂習題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習題環節,讓學生融入習題教學中,做到過程和結果同樣重要,真正豐富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讓學生的數學課堂學習輕松而有效。
(責編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