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冀嬌
摘 要:語用失誤在跨文化交際中是非常忌諱的一件事情。當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的過程中,由于語用失誤而造成不必要的誤會或損失,將直接影響到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語用失誤不僅僅是個人的一個簡單行為描述,它更是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形象或文化整體感。掌握一門語言,并不意味著只是簡單的詞匯記憶,也不是簡單的詞匯語法,它是需要懂得相應的語用規則和文化規約的,否則就會產生語用失誤。
關鍵詞:語用失誤;跨文化交際;施為用意;表達方式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11-0159-02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對外貿易的增多,跨文化交際活動變得越來越多。在跨文化交流日益受到人們重視的同時,在交流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也就普遍的受到了人們的關注。英語作為我國應用較為普遍的語言形式,是僅次于漢語之后的,在應用的過程中經常會應用到委婉語,但由于意識形態的不同,文化教育背景的不同,致使在真正的交流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語用失誤現象。它不僅容易使交流過程中斷,更會造成不必要的誤會,甚至嚴重者,會形成重大的經濟損失。本文就以研究語用失誤現狀來入手,以語用失誤理論作為研究框架依據,來探討產生語用失誤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一、國內外語用失誤研究現狀
在國內該領域的研究人員中,黃次棟的有關語誤研究錯誤的文章,早在1984年就已發表。他認為,語言的內在知識形式要掌握牢固,而外在的實際應用中同樣要注意它的功能性,文章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該方法對不同言語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釋意分別進行了詳盡的闡述,并且他還指出在教學過程中不單純只是對簡單語義上的講授,對不同語境下的語用知識運用同樣要注意,這不僅有利于學習的本身,更有利于學生在實際過程中的應用。而黃次棟也因為這些理論的陳述,而被稱為是從事該理論研究的第一人。
除了黃次棟之外,何自然與閻莊也分別采用了定量研究方法,借用國外湯姆斯的研究框架而對漢英語用差異做了進一步的闡述分析。他們認為在中國的學習者中之所以造成語用失誤,主要出自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語言語用失誤,二是社會語用失誤。他們認為,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對于跨文化語用知識方面的傳授是有著極為重要的實踐意義的。根據此項研究,具體應用到教學過程中,可以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除此之外,語言學家何自然和英語老師錢冠蓮也就語用失誤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并對引發其出現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認為是由于語言語境的不理解才造成了語誤的出現。而洪剛在談到語誤問題時則認為,語言的學習能力與語誤的出現之間并非完全的對等,也就是說,好的語言能力并不代表有好的語用能力。
在國外關于語用失誤研究中,珍妮·湯姆斯則被稱為第一人。她從理論出發,對語誤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她對語誤進行了定義。她認為,所謂語誤就是不能夠理解說話人想表達的意思。并且將語誤劃分為語言語用失誤和社會語用失誤兩大類。在研究者中還有Wolfson,他認為語誤的出現是社會行為模式的一種表現,兩者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而Gumperz et al.則是從語篇策略的角度,對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認為這是由于不同的文化所導致的。
二、跨文化語用失誤的原因
跨文化交際就是指發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活動。在這種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不同地域的人與人之間所傳達的信息、所理解的信息都含有本土地域性的含義在里邊,因此,當這種交際發生時,就不可避免的出現了語言語誤。而由于不同文化間的沖突碰撞,而導致的一方向另一方所解釋的現象就叫做跨文化交際。無論是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都有可能出現不同的錯誤性。即便是語法、語音正確,也有可能出現由于不懂彼此外語的表達方式而導致的失誤。這種失誤性的出現多半是違背了原有地方的文化價值觀念,而使得在行為、舉止、言談中不能夠理解其中的含義而導致了跨文化交際行為中斷或失敗。這不僅是文化交流中的障礙性表現,也是語言語誤的差異性表現,而并非是跨文化交際中的動機問題。
(一)話題選擇不當
語言交流的過程是項藝術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所涉及到的不僅僅是語言的隨意任用,而是要有加以選擇的過程, 之所以要進行選擇,主要是因為在面對不同的事物、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場合中需要有不同的語言性選擇應用,而即便如此,在選擇的過程中也會帶有變異性,這主要是由于雙方不同的文化語境所導致的,更細化來講這是與個人喜好、背景、習慣等緊密相關的,而這往往是導致交際中產生語用失誤的根本原因。此外在跨文化交際中,有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關于話題的自由性與非自由性。例如,在西方國家,女孩子非常介意自己的年齡、收入等問題的提問,認為這些都是關于個人隱私性的問題,是屬于非自由性話題,而這些在我們國家卻是隨意可問及的問題,屬于自由性話題。如果不能夠很清晰的意識到這一點,就會導致由于文化的差異性而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二)使用語言意義對應而施為用意不同的言語表達方式
由于受到潛意識母語文化的影響,在我們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往往會從本土語義出發,將本土語義中的一些東西強加到交際過程中。例如,我國人們見面時會經常問道:“您干什么去老王?”或是在購物的過程中,導購經常會詢問,“您老需要點什么?”這是非常帶有本土性、習慣性的見面用語,也是出于對老年人的尊重。然而,如果將它套用到英美的語言交流方式中,那么作為顧客而言往往會認為這是帶有個人隱私性的問題,會感到不愉悅,并且對于我們所慣用的“老”字也頗讓國外人感到反感,就如同問他們的年齡一樣。這與我們國家帶有禮貌性的問候形成了天地之差。盡管在雙方的語言表達中語言形式相同,然而言外的引申含義卻大相徑庭。
(三)使用施為用意相同而表達方式不同的言語行為
不同的語言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對于不同地域的語言表達規則性我們應該有一清醒的認識,對于權衡其中的表達含義也應加以考量,而并非隨意性的,帶有本土意味的去了解。對語用規則的認識、衡量標準與表現形式都會具有差異性。這種差異性既是語言表達的寬泛范疇,又是最容易引發不同表達含義的表達方式。例如在西方國家,當男士遇到女士的時候往往是以恭維開始最初的談話的,但如果到了中國,這在傳統意識中往往會給人輕薄之意,這就是文化的差異性。
(四)根據母語特定行為的常規作出不得體的反應
E.Davies作為一名語誤研究者,更多是將兩種不同文化的用語并放到一起進行比較,來顯現出兩者之間的差異性。例如,在我們通常情況下會將一些形容詞用在我們的日常交際中,就如同我們在彼此見面過程中的寒暄,說:你最近又胖了,你孩子太可愛了,白白胖胖的。這在我們的日常交流方式中非常普遍,然而如果我們將這種慣用的母語特定行為應用到跨文化交際中,就會引發不必要的誤會。因為外國人更注重飲食方面的健康,他們對于白胖一詞的忌諱性很強,往往會將這一形容詞匯歸類到貶義的含義里面。在用到禮貌用語時,會分為一種是非對應的,另一種是部分對應。那么在具體的對應性中就會經常出現具有本土意味的回答方式。例如,當老師問道“你們同意我的觀點嗎?”學生們往往會大聲的回答“老師不同意”。如果單純從回答問題的角度而言,這樣的回答并沒有什么錯誤,但如果以英美的語言方式來進行表達的話“恐怕我們很難同意您的觀點”,就會顯得更為得體一些,也更能夠顯示出紳士、禮貌的風范,而不至于顯得太唐突。
因而,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要注意跨國間的文化規范,對其本土性的語言方式、語義表達方式要加以了解,這是避免產生語用失誤的重要因素。此外,還應正確運用對方的語義結構,不是而非要將本土母語語言結構強加到其中,還要有正確的運用交際能力、語言組織能力以及語句組織能力。
關于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研究不僅僅是作為語言上的方法來進行歸納總結,它更多的是想通過此項研究來避免在跨文化的交際過程中出現過于直接、粗俗、尷尬和令人不愉快的言語,從而導致交際的中斷。正確了解文化差異、語境差異,學會站在文化的角度來權衡彼此所要表達的語義,對于學習者而言,也是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避免語用失誤的最好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何自然.語用學和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劉純豹.英語委婉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3〕劉長江.對托馬斯“跨文化語用失誤”的詮釋與批評[J].外語研究,2008,(6).
〔4〕朗文當代英語辭典[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5〕朗文語言教學及應用語言學辭典[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6〕王靜.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原因及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9).
〔7〕雍文瑾.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D].四川大學,2006.
〔8〕唐江英.跨文化中的語用失誤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
〔9〕張蘭歐.跨文化語用失誤研究與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必要性[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
〔10〕汪海洋.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的原因及策略研究[D].吉林大學,2006.
〔11〕宋宏.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分析[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1.
〔12〕熊瀅.跨文化語用失誤分析[D].貴州師范大學,2003.
〔13〕李元勝.跨文化語用失誤研究及其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啟示[D].華中師范大學,2004.
〔14〕華志全.論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4.
〔15〕徐黃英.跨文化語用失誤的認知圖式分析[D].江蘇科技大學,2012.
〔16〕王海燕.跨文化語用失誤研究[D].齊齊哈爾大學,2012.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