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武
【摘 要】《新課標》倡導自學,就是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數學教學就應當是最大限度地啟發學生積極地進行數學實踐活動的過程。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值得數學教師探討的一個新課題。教師要通過激發學習興趣,保護學習的積極、傳授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創設學習條件,搭建自主學習的平臺等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學能力;培養
《新課標》強調,要把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轉移到“以學生為中心”,“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不要過多地考慮課程知識結構體系,而是要考慮以學生發展為最終目的。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學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學情境,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數學教學中,筆者采取了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了學生自學的能力。
一、自主課堂,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學生主動地學習知識,關鍵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使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的歸納、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數學能力,逐步掌握學習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恰當的課堂學習活動是培養自學能力的重點。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要實現這些理念,學生首先要有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只有在能夠激發學生探索需求的數學學習活動中,學生才能真正體驗到什么是探索創造,才能會創造、能創造。如我在教學“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這節課時,曾采用了兩種不同的設計方法:方法一:先出示書中例題的3小題,分別讓學生解答,然后讓學生根據解答的三道等式:⑴18÷3=6。⑵18÷6=3。⑶3×6=18。回答第(2)題求的是除數,第3題求的是被除數,從而得出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是:除數=被除數÷商,被除數=商×除數。方法二:先出示18÷3=6、28÷4=7、A÷B=C,讓學生把這幾道除法算式分別改寫成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然后讓學生猜測除法各部分間可能存在什么關系。部分學生裁出關系后,有的表現出懷疑,我適時激勵他們去驗證這些關系是否正確,于是學生間有的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的陷入了沉思,有的翻開書進行自學。經過一番學習之后,有的用算式進行驗證,有的列舉出了生活應用題進行驗證,有的畫圖進行了驗證。這兩種教法的結果對比是,法一課堂氣氛平穩,學生學的被動,雖然也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但那是被動的參與,許多學生對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理解不透,在運用關系解決問題時表現得不熟練、易出錯。方法二課堂氣氛熱烈,學生表現出不同的積極的學習狀態,由于關系是自己探索出的,所以在運用關系解決問題時,表現得得心應手,正確率高,課后許多學生都感到成功與自信。
上面的例子表明:我們在設計課堂學習活動時不能像方法一那樣,注重傳統,亦步亦趨,而應該轉變觀念,像方法二那樣,遵循“教師提供學習環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和制定目標,組織學生自主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來探索問題,直至解決問題”的模式。這樣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逐步的提高。
2.指導探索的方法是培養自學能力的關鍵。讓學生擁有點石成金的手指要遠比擁有成堆的金子強。教學時,不僅要盡可能給學生充足的探索時空,而且要在方法上給予指導,讓每個學生都能熟悉探索問題的一般方法和策略。我在教“圓的面積計算”時,先請學生回憶:怎樣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配合抽拉片投影,使學生形象生動看到平行四邊形割補成長方形的動態過程,孕伏轉化的思維方法。然后讓學生出示圓形紙學具,你能應用轉化方法來推導圓的面積計算方法嗎?問題一提出,就引發了學生探索的興趣,高漲了學生探究熱情,學生通過獨立思索、合作交流,操作轉化等探索活動,發現了圓可剪拼成近似長方形;也可剪拼成近似平行四邊形;還可剪拼成三角形或梯形等,都可推知圓的面積公式。這樣創設操作情境,調動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積極性,拓寬了學生的探索空間,深化了探索過程,極大地催發了學生探索創造推陳出新的積極性。
3.引導學習反思能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具有回顧與分析解決問題過程的意識,以通過對解決問題的反思,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在探索過程中或探索結束,積極引導學生學會反思,能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提高學生的元認知能力。當解決一個數學問題似乎大功告成時,可以引導學生對全過程進行回顧和反思,如結果可信嗎?計算有無錯誤?推理是否嚴密?有無疏漏?哪些事情忘做了?繁簡如何?方法能否改進?也可以引導學生改變題中的條件進行再探討、將問題進行發散性拓展引申和收斂性總結、對解題過程中的方法策略進行類比推理再研究。如二個圓的半徑分別為3厘米和5厘米,它們的半徑比是( ):( )、直徑比是( ):( )、周長比是( ):( )、面積比是( ):( )。解答后學生發現它們的半徑比、直徑比、周長比都相等,而面積比等于它們半徑的平方比、直徑的平方比、周長的平方比,是不是所有的二個圓的半徑比、直徑比、周長比和面積比都有這樣的關系呢?為什么呢?從而引發學生的再探索。從這些不同的側面,多角度地思考體會探索的方法、策略,使學生在不斷的反思中,加強數學知識和能力的相互溝通,提高進行數學活動的能力。
二、個性化學習,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小學生可塑性較強,是培養各種學習品質和能力、發展智力的重要時期。因此,要在小學階段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能力,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學中,“教師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多樣化”。算法多樣化是課程改革的一個新的教學理念。它不僅可以幫助教師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而且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一個嶄新平臺。提倡算法多樣化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我價值觀念。如:計算“36+18”時,為了體現算法多樣化,教師提出:可以怎樣算?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后匯報展示:二年級的小朋友竟然可以想出11種方法,歸納起來有:筆算、口算、擺、分四種算法。
2.在學生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要引導學生進行算法優化。在學生說出多種算法后,教師不要急于評價學生的各種算法,而是將學生的算法進行歸納整理,先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各種算法的特點,讓學生從中選擇適合于自己的方法。比如:此時教師要抓住興致勃勃的學生,要求他們對這些方法進行反思,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比較,談談自己最喜歡那種方法?你是怎樣想的,打算怎樣向同學推薦它,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你最不喜歡的方法是那種?為什么不喜歡,你覺得它令你不喜歡的原因在哪里?這樣引導學生去理解、去領會,學生的印象肯定是深刻的。老師同時給學生留下較大的自主空間:你可以用你喜歡的方法計算。讓學生從小就學會“優選”的方法,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培養。
【參考文獻】
[1]靳文娟.《軟件:電子版》,2014(23):15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