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認同教育是《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的一個基本要點,也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公約》中強調的首要內容,因此,在中職德育工作實踐中創新性地構建“互聯網+德育”體系,是加強中職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的有效途徑,更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
【關鍵詞】核心素養;國家認同教育;德育;互聯網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發布,“國家認同”正式被列為“社會參與”部分中“責任擔當”要素的一個基本要點。2016年9月,教育部發布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公約》中第一條便提出作為一名中職學生要“愛祖國,有夢想。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志存高遠,服務人民,奉獻社會。”同時,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迅猛發展,對于學校德育工作而言,既面臨嚴峻的挑戰,又獲得發展的機遇。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利用“互聯網+德育”,加強中職學生國家認同教育問題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聚焦中等職業教育階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適應職業教育改革和互聯網發展趨勢,提升中職德育水平的迫切需要。
在“互聯網+”背景下,德育工作要創新思路,拓展渠道,既要堅持傳統有效的德育工作手段,又要改變德育觀念,更新德育方法,優化德育環境,將互聯網手段有效融入到德育工作當中,最大限度地發揮網絡的積極影響。對中等職業學校而言,“互聯網+”形勢下的國家認同教育應以愛國主義教育、傳統文化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為基本價值取向,以深化德育課堂教學改革和加強中職校園文化建設為著力點,構建國家認同教育的“互聯網+德育”體系,使國家認同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有效增強中職學生的國家認同意識。
一、深化德育課堂教學改革,增強國家認同教育的實際效果
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課主要涵蓋《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等多個課程內容,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尤其是針對國家認同教育部分更多的是講解國家政治制度、公民權利與責任等方面的內容,對于中職學生而言學起來比較枯燥乏味。再加上部分政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講為主”,甚至“一講到底”,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從而使學生喪失了對德育課的學習興趣。鑒于此,中職德育課堂教學應改變這一傳統的教學模式,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構建“學本式”卓越課堂,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互聯網教學資源和技術,通過時政演講、體驗式教學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到德育課堂教學當中。
課前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使用互聯網查詢近期國內外的時政新聞、社會熱點和國際形勢,并制作成微視頻、ppt等,利用每堂德育課的前3分鐘,把時間交給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前新聞播報活動,在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和國家認同意識的同時,也給學生提供施展才華的平臺,培養學生“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良好習慣。課中通過《一分鐘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分認識中國共產黨》等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微課資源,讓學生先對枯燥的理論知識有初步了解,再由此提出更加深入的問題。開展情景模擬、辯論賽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利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探究各類重難點問題,鼓勵學生針對社會熱點問題大膽分析、暢所欲言,在思辨中形成正確的認識。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通過VR技術開展“與馬克思對話”、“與習總書記面對面交談”等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實際體驗主動參與到德育課堂當中,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改變傳統德育課學生被動接受國家認同教育的弊端,充分激發學生思維,使德育課堂充滿活力。課后通過構建數字校園云平臺,打造“云教育”這一德育工作的新途徑。一方面通過師生課外的線上互動研討,將國家認同教育內容融入到與學生共同評論時事政治、社會熱點當中,激發學生參與政治學習的熱情,實現從課堂灌輸向“無邊界”移動數據教育引導的轉變;另一方面利用德育的數據云,記錄和挖掘每個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行為細節,從而實現德育工作“全天候”“全方位”的目標,真正發揮中職德育課的“向導”和“靈魂”作用。
二、加強中職校園文化建設,實現國家認同教育的潤物無聲
教育部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在《關于加強中等職業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中指出中職校園文化建設要充分發揮校園網絡的育人作用。因此,從當前“互聯網+德育”的發展趨勢來看,以國家認同教育為主要目的的中職校園文化建設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是要盡快構建國家認同教育的校園網絡宣傳平臺。當下學校可用借助的互聯網平臺主要包括學校網站、校園電視臺、微信公眾號、各類QQ群、各類微信群等。學校要根據網絡特點,加強網上正面宣傳,將職業教育的大政方針、黨的發展歷史、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等內容及時推送到學生和家長手中,建設融思想性、職業性、知識性、服務性于一體的校園網絡文化平臺,為師生創造良好的網絡文化氛圍。同時要重點加強對校園網電子公告欄、留言板、貼吧、聊天室等交互欄目的管理,規范上網內容,杜絕各種違法有害信息在校園網上傳播。要密切關注網上動態,教育師生自覺遵守網絡法規及有關規定,文明上網、依法上網。
二是要采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積極開辟第二課堂,讓學生主動參與國家認同教育活動。一方面通過開展以弘揚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征文比賽、朗誦比賽、歌唱比賽、演講比賽等內容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鼓勵學生課余時間利用網絡了解和學習民族文化和歷史知識,將中國優秀的文化播種到下一代人心中,加深學生對中國文化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解,從而增強他們的國家認同感。另一方面要把課堂教學和課外主題實踐教育活動結合起來,脫離傳統較為枯燥的教學地點將知識貫穿到行動中,如組織學生利用周末參觀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歌樂山革命紀念館等,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再現革命場景,充分調動中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學生對歷史和政治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學校還可以通過“11.27”等一些大型紀念日,開展“銘記歷史,緬懷先烈”主題教育活動,組織學生利用校園電視臺觀看革命歷史題材電影。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使學生在積極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自覺增強國家認同意識,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推進“互聯網+德育”,是加強中職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的有效途徑,是新形勢下創新中職學生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更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當前,“互聯網+德育”的廣度和深度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德育課程體系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德育平臺創設等方面都有待進一步推廣和探索。從長遠發展來看,中職學生國家認同教育要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呼應,不斷提升層次性、完善系統性、增強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新浪網.中國學生發展六大核心素養敲定.[DB/OL].http://edu.sina.com.cn/zl/edu/2016-09-18/11143922.shtml,2016.09.18
[2]歐陽常青,蘇德.學校教育視閾中的國家認同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12(5)
[3]馮建新,周道軍.當前國家認同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反思[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03)
【作者簡介】
袁學兵(1992-),男,現任重慶市立信職業教育中心科研處副主任,助理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