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芬
摘要:教學精讀課文要善于啟發引導,指引路徑,幫助學生掌握讀寫的規律性知識,以讀為本,使學生的熟讀精思成為課堂教學的基本活動,并融合語言文字的訓練,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于‘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
關鍵詞:小學語文;精讀課教學;教學建議
小學語文教材是按單元編排的,每個單元都安排了4~5篇課文,這些課文大致可分為精讀課文、閱讀課文、獨立閱讀課文。每個單元的前兩篇課文一般都是精讀課文,精讀課文是閱讀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如何在精讀課文中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應該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不斷探索和實踐的重要課題。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讀
精讀教學不能用教師的“講”替代學生的“讀”,“教師所務惟在啟發引導”。閱讀是理解吸收,對學生來說,并非易事,需要教師啟發引導,給予各方面的幫助。首先,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快、自由暢達的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閱讀熱情,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愛讀、樂讀。其次,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開展教學。多媒體手段的運用,可以縮短新知與原認知結構的距離。如:在進行《陶罐和鐵罐》教學時,以介紹小伙伴的形式導入新課,多媒體顯示場景圖和兩張色彩鮮艷、生動活潑的“陶罐”和“鐵罐”的圖片,激起學生的興奮點,然后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感受陶罐和鐵罐對話精彩的氛圍,讓學生產生主動探究學習的欲望,在輕松快樂的狀態下激起閱讀的興趣。值得注意的是,教師的導是為學生的讀服務的,“達到不需要教”。“語文教學一個目的為使學生鑄成讀書的本領,此種本領不能憑空練,故令閱讀課本而練之”,(葉圣陶)就是要通過教師的“導讀”使學生“悅讀”。
二、滲透方法,融會貫通
1、從感知語言文字到理解思想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再到揣摩吸收語言文字。這是學習書面語言作品的一般規律,因此也應該是學習精讀課文最基本的方法。當然,在整個讀書過程中,對形式和內容的掌握是并行的、統一的,但由于有先后有側重,才形成對形式、內容認識的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在感知語言文字階段,包含著對思想內容的初步理解,而在揣摩、吸收語言文字的階段,則包含著對語言文字更深的理解。為滲透這一基本的學習方法,教師在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時,可以把整個自讀過程設計成一個“感知語言文字――理解思想內容――揣摩、吸收語言文字”的過程,先初步通讀課文,主要是讀正確,并感知課文的大體內容。然后細讀課文,借助語言文字理解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最后要求細讀語段,理解語言;品讀語段,體味語境;通讀語段,增強語感;結合語段,升華情感。
2、聯系語境理解詞、句、段。這也是一種最基本的讀書方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原因就在于反復閱讀之后,讀者對整篇文章以及文章的各個部分都有了較深入的理解。在這種情況下,把原來不甚了解的詞、句、段放在已經理解的語言環境中,其含義就可不講自明。運用這種方法,有兩個要點,:一是要讓學生“充分地讀”,不要在學生讀上一兩遍課文之后就急于解詞釋句;二是不要孤立地去解詞、釋句、析段,而要把它們放在段落里甚至全篇中去領悟。
三、善于設疑,學中導悟
教學精讀課文,要引導學生把語言文字及其所反映的內容弄通弄懂。教學中,教師的“導”直接影響學生的思維方法,學生正是在閱讀理解提高的過程中,學到科學的思維方法。教師在指導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要通過質疑設問來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提高認識水平。在教學《可貴的沉默》時,導入新課之后,我便引導學生就題質疑,學生踴躍提出了以下問題:①沉默是什么意思?②孩子們為什么沉默?③孩子們在什么情況下沉默?④為什么說這是“可貴的沉默”?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解決問題,然后再度細讀,品味其中深長的意味。
還要在各個教學環節善于提問,使學生動腦與動口、動手相結合,千方百計引導學生通過精讀達到自悟、議疑,真正讓學生在“思”的過程中,提高“學”的能力,使學生讀得懂、懂得讀。例如:初讀時問:文中寫什么?精讀時問:它怎么寫?為什么這樣寫?鞏固讀時問:你從中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不理解的?一系列思維導向,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學習、自得學習,自我鍛煉接受信息,學習思維方法,發展思維能力。這樣,學生在今后閱讀過程中才能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四、課文教學中要注重寫作練筆指導
我們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專家們經過精挑細選的,在表達上頗具特色,獨特典型的選材、準確生動的詞句、合理巧妙的謀篇布局……都是我們指導學生寫作的好范本。因此,我們有必要在課文教學中滲透寫作指導,設計“小練筆”,就文取材,把學生的語言組織運用和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有機地結合起來,彼此交融,相互促進。是我們落實語言文字訓練,促進讀寫結合的一項有效措施。
課堂小練筆的設計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在課文學習結束之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可以在課文中作者有意無意留下的“空白”處讓學生展開豐富想象進行個性化的填白,還可以讓學生續寫、仿寫……正如葉圣陶先生說的:“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通過設計小練筆讓學生在閱讀、在想象中與文本、與作者積極對話,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把閱讀和習作很自熱地融為了一體,既為學生創設了練筆的機會,更點燃學生創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把課內小練筆的訓練當做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去落實,因文而宜,找準課內小練筆的切入點,積極引導學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問題,讓學生在讀寫訓練中,看到一片新天地,獲得 一種新認識,養成一種好習慣。 讓學生在練筆中體驗成功,在成功中感受習作的快樂。
總之,無論怎么上好一篇課文,怎么教語文,只要重視讀的指導、讀書能力的培養,重視引導積累,重視寫作的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就得到了有效的訓練,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學生也就學好了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