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紅
摘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開展對話教學,為學生提供了充分運用英語口語進行交往實踐的機會,使學生加深理解,熟悉運用,牢固掌握,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對話教學是師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場,通過對話式的相互作用實現學生自主和自由發展的教學方式。在對話教學中,教師通過開放式的問題、情境活動,要求學生聯系自己的經驗、想法或預習時收集的信息,進行多種形式的交流,從而開發學生的“原始資源”,實現師生交往過程中的資源生成。
關鍵詞:小學英語;對話教學;教學探究
一、注重每節課的熱身活動
熱身活動的目的是營造英語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以舊帶新,為新課學習做鋪墊,因此選用的歌曲、Lets do、chant等內容最好與新授內容有關。如對話中涉及顏色,在熱身活動中可以唱唱有關顏色的歌曲;對話中講到數字,在熱身活動中可以復習一下學過的數字;對話中出現許多動詞,在熱身活動中可以做做Lets do 。如老師執教“What is she doing?”一課,可以采用兩個熱身活動,歌曲Are you sleeping,還有一個chant:M,m,What are you doing?Climb climb,climbing.Pig,pig,What are you doing?Sleep,sleep,sleeping ...這兩個熱身活動的內容涉及的動詞和句子都是現在進行時態。老師執教“My Friends”需要描述人物特征,所以熱身采用的歌曲是head,shoulder,knees and toe,既營造英語氛圍,又復習舊知。
二、導入文本話題,引導學生感知對話文本
英語教材中的每一個單元都有著相關的話題,如數字、顏色、食品、衣服、課程、愛好、月份等等,這些話題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對話文本與學生生活的聯系,通過多種手段導入話題,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感知文本,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首先,教師可以采用談話導入法。在新課開始時,教師可以圍繞某一話題,使用英語在課堂中交流,激發學生興趣。其次,教師可以采用情境導入法。在新課開始時,創設一個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步入對話文本中。如,在學習餐飲服務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幾位學生上臺扮演餐廳服務員及顧客,從而掌握餐廳英語表達語言。此外,教師還可以采用復習導入法和疑問導入法等。
三、漸近教學,由主到次
在英語對話教學中,如果我們教師拔苗助長,在學生還沒有熟悉就某話題進行問答時,就要求學生進行情景表演,很容易導致學生表達不清、對話展示時冷場。所以,我們可以采取漸近式的教學步驟,由易到難操練對話。教師先根據對話內容的內在聯系,遵循由易到難,由重點到次要的原則,將整篇內容拆分成多個簡單的獨立小對話。同時確保每個小對話都有一個獨立的操練可能性。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B Lets talk 為例,該部分對話包含了打電話時的常用語和現在進行時的運用。學生學起來有一定難度。為適應我班學生的認知水平,同時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在教學時,筆者將該部分對話拆開并組合成四個獨立的小對話。
①-Hello. This is ...
-Hello. This is...
②-Whats your mom doing?
- She is ...
③-Can I speak to your mom, please?
-Hold on ,please.
④-Mom, there is a call for you.
-Thank you
以上四個獨立的小對話既可以獨立操練,又可以組合表演。學生的英語基礎和學習能力千差萬別,教師對學生提出的要求也應該因人而異。所以筆者先要求基礎較差的學生先掌握本單元的重點句型②,在此基礎上再了解輔助句型①③④。由好生帶動學困生從重點句型開始操練,逐漸推進教學內容,慢慢地所有學生就能掌握整篇對話了。
四、運用對話文本,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打破照搬照念對話文本的對話模式,引導學生學會綜合運用對話文本,除了有效掌握好文本內容之外,還要引導學生將所學內容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將對話內容進行改編和綜合,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在小學高年級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創新對話文本的鞏固訓練,可以從聽、說、讀、寫等方面去提升對對話文本的理解。首先,教師可以采用話題討論的方式。針對教材中的話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出文本模式,圍繞生活中的話題,結合課文材料,展開討論,讓學生將課文文本轉化為生活中的真實語言。其次,教師可以采用對話續編的方式。針對教材中的話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文中對話進行續編,這樣一來,學生的豐富想象力被激發起來了,學習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例如,在學習化裝舞會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使學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激發,課堂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五、評價檢測
針對教學目標,設計一些診斷性練習。教師應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分層設計不同的練習,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所得、所練。作業應設計一些培養學生能力,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作業。例如做一些名片,上面貼上好朋友的照片,旁邊有對好朋友的介紹。另外,創造型、實用型、交際型及自主型作業,會給學生帶來無窮的樂趣和吸引力。如在學習第五冊Unit 4 “What are you doing?”時,可以請學生寫一篇記錄性日記,如5:25 Im doing my homework....為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采用開獎的形式,如第二天公布5:30―6:00打電話者為中獎者。學習完顏色和服裝的內容后,讓學生設計一套服裝,并用英語描述或介紹自己的作品;在學習完方位詞“in/on/under/...There is/There are”句型 或季節之后,讓學生畫自己的房間、村莊或季節圖,并用所學知識進行描述。又如在教學第五冊Unit 1 “Whats he/she like?He/She is...” 后,我布置了自主型作業,讓學生自由發揮,學生有的做的是采訪類作業:采訪同學家人;有的是圖畫類,即看圖描寫類作業;還有的是填寫表格類作業等,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一診斷式練習的設計,可以說既有新意,又有德育滲透,更囊括了整節課的語言結構。
對話教學,通過巧妙地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在無形中對學生英語詞匯量及重要句型進行鞏固,使課堂教學質量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較,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英語語言交流水平,并極大地滿足了不同水平的學生的需要,更利于現代英語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藍衛紅.小學英語教學法[C].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2] 程曉唐,鄭敏.英語學習策略[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