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摘要:我們的課堂教學,往往是教師提出一個問題,而學生去想辦法努力解決它,問題解決了,學生會沾沾自喜,而教者也覺得自己引導學生有方,有了一種教學上的成就感。殊不知,在這日積月累的教學模式中,我們的孩子不知道上課該提出什么問題了,而我們老師也忘了學生能提出問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一種體現。本文結合科學課堂教學實踐,對如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做了相關探討。
關鍵詞:科學課;提問能力;培養方法;探討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己,而提出一個新的問題,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有人評價我國的中小學教育“兩強、兩弱”,即基礎知識比較扎實,應試能力也比較強,但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都比較弱,難道這里的基礎知識扎實和應試能力強不是成人意志下強化訓練的產物嗎?對于這樣的評價結果我們能感到安慰嗎?不,我們應感到悲哀,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良好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如果我們的孩子在小學階段就不能提出自己的問題,不能有自己思想的體現,那么我們的教育還有出路嗎?基于此,作為一名科學老師,我在深思,在我的課堂中,如何才能讓學生提出問題。
一、要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是能提出問題的前提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里的“自主”應該是學生主動、有個性地學習。在我們的課堂中,即使在課改課堂中,也會有這種情況出現:當教學告一段落時,教者會問:同學們,你們還有什么問題嗎?然后環視一下課堂見無人舉手,就說:那好,我們接著講下面的內容。或者說:你們提不出問題,那老師來提一個問題,你們思考一下好嗎?但作為教者,想過這個問題嗎:我們的學生難道真的沒有問題可問嗎?是否還有其它原因,比如說他們沒有蘊釀問題、組織語言的時間。有句話說的在理:思考是需要時間的呀!美國著名成功學專家艾·浩恩說過一句話:“反應敏捷,出口成章是一種優秀的學習素質;然而,深思熟慮、謹小慎微也是一種優秀的學習品質。”只要我們給出孩子留出思考的時間,在幫助孩子祛除浮躁的同時,我們也是會收獲到孩子們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甚而有時,孩子們會比我們想的更多,思考的更遠。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的一些課堂教學細節就值得我們學習,他會鼓勵課堂上的孩子“你不忙舉手,想好了再回答”、“別著急,老師等你慢慢想!”……
二、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是學生能提出問題的基礎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過:“兒童從導師方面受了無情的言語和鞭撻,他的心理就充滿了恐怖,恐怖立刻占據了他的整個心理,使他再也沒有容納別種印象的空隙了。”可見,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對孩子的學習多么重要。符正發老師在《讓生命充滿詩意地棲息》一文中這樣寫道:“蹲下來聆聽孩子”,蹲下來,不僅是一種姿態,更是一種教育藝術。蹲下來,你會更好地傾聽孩子的話語,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內心,與孩子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
例如我在上四年級的《花、果實、種子》一課時,有學生提問:“老師,什么是蟲媒花?”我馬上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誰來告訴大家,什么是蟲媒花?”此時,有學生在臺下小聲的說:“媒就是媒婆的意思嘛!”聲音很小,但在無人應答的課堂卻猶如平靜的湖面丟進了一塊石子,有學生開始竊笑,那個同學不好意思地低下頭。我走到他面前,親切地摸了摸他的頭十分高興地說:“你說的非常好,媒就是媒婆的意思。”此時他猛地抬起頭,眼光熱切地著我說:“老師,為什么稱油菜花為蟲媒花呢?”我及時鼓勵他:“問的好!蟲媒花就是昆蟲當媒婆把雄蕊的花粉與雌蕊的柱頭結合起來的花。”停一下后,再趁熱打鐵問全班同學:“對于蟲媒花你們還有什么問題嗎?”此時教室里七嘴八舌開始說了,有的說:“有蟲媒花,那么還有狗媒花嗎?鳥媒花嗎?”有的問:“如果沒有昆蟲,又怎么傳粉呢?”等等,學生的思維完全被打開了,許多問題連我都還沒有想過,甚至我都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對于這些問題我只好對學生說:老師也不知道,我們下課后一起找答案,好嗎?
在這個案例中,我慶幸自己沒有在這個學生未舉手就小聲說話時對他大加斥責,而是及時肯定了他,既維護他的自尊心,也讓他在以后的科學課學習中更樂于去思索問題,形成自己的見解了。
三、教師的導之有方是學生能提出問題的關鍵
兒童的好奇心強,對任何事都想問個為什么,教師就要善于抓住契機,穿針引線,及時調整方向,孩子們才能提出問題,提出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探索知識,可以有意識地結合教學內容,設置矛盾情景,使學生在疑中思,在思中學。在課堂教學時,學生能夠提出問題,即使存在片面性,教師一不可去抑制,二不可回避,這就需要一種教育機智。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教者還需要注意一點的是,我們讓學生的思維自由發散,切不可成放任自流的狀態,因為一不留神我們的創新教育就會落入走過場的俗套。
比如在教學《各種各樣的花》時講到不完全花,我讓學生比較南瓜雄花和雌花有什么不同,學生找到不同點是南瓜雌花花瓣下面有個小圓球而南瓜雄花沒有時,我就問學生:“你們仔細看看南瓜雌花花瓣下的那個綠色的小圓球是小南瓜嗎?”有學生說:是!立刻就有學生反駁他:不是!我追問:“為什么?”那個學生回答:“那是雌花的子房,因為果實的形成是要完成受精。”我問他怎么知道的,他說是看后面內容知道的,我當即表揚了他。我請他坐下,誰知他又接著問我:“老師,如果一朵南瓜雌花還沒有開花就把它用塑料袋扎住,它還能結果嗎?”我問他怎么會有這樣的提問,他說是從五年級的自然書上看到的,我接著問他是怎么看的?他說:“我認為不能結果,因為沒有完成受精過程。”我讓他向全班同學講講,他還能說個大概。我看的出臺下學生聽了他的講解急于想知道來龍去脈,于是馬上和別的教師調換了課,在這個班接著上下一節關于花朵傳粉受精形成果實和種子的內容。在這個案例中,如果我不追問學生,學生就不會有問題出現,那么,下一次科學課會按部就班地先觀察雄蕊、雌蕊,再講傳粉、受精,但學生的興趣就不會如此濃厚,探究的欲望也不會如此強烈,學生的創新意識也無從培養了。
科學課是一門有別于語文、數學工具課的課程,在教學中,不能一味地拋出一個個問題,讓學生去回答、解決,應該讓學生自己去理解教學內容、從中發現問題,并自已去動腦思考,動手解決。如果我們堅持這樣做,若干年后,我們的教育不再只是培養出一個個解題高手,而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