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大眾化旅游時代的到來,旅游日益成為人們主要的休閑娛樂方式,旅游也以強勁的發展勢頭成為我國經濟產業中最具有活力的產業。作為柴達木盆地四大鹽湖中開發最早的一個茶卡鹽湖,旅游資源豐富并獨具特色,但在其開發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隨著景區的逐漸發展,這些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通過對茶卡鹽湖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的現存問題進行研究,針對問題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解決對策,包括提高景區的可進入性;健全景區基礎設施設備;加強景區的綜合開發,挖掘文化內涵;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加強環境保護,以期為茶卡鹽湖旅游景區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借鑒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茶卡鹽湖;旅游資源;開發對策
中圖分類號:F590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2095-3283(2016)11-0068-03
[作者簡介]鮑彩蓮(1972-),女,遼寧營口人,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旅游教育、旅游管理。
一、茶卡鹽湖簡介
茶卡鹽湖位于茶卡盆地的西部,長158km,寬92km,面積154km2,湖面海拔3059m,漫步湖邊,猶如進入了鹽的世界。茶卡是蒙語,意為“鹽海”。茶卡鹽湖雨季湖水面積可達104平方公里,相當于杭州西湖的十幾倍,旱季湖水面積明顯減少,厚厚的鹽殼也會封凍,這時鹽場就會休采數月。茶卡鹽湖出產的是天然結晶鹽,是理想的食用鹽。初步探明的儲量在44億萬噸以上。茶卡鹽湖是柴達木盆地四大鹽湖中最小的一個,也是開發最早的一個,茶卡鹽湖開采歷史悠久,最早可推到秦漢時期。在這里,可以觀看采鹽船采鹽時的場景、宏偉的鹽雕以及鹽湖的日出日落。清瑩如鏡的湖水倒映著廣闊的天空,湖天一色,湖面下是奇形怪狀的朵朵鹽花,不僅能探求湖底世界的神秘,還能領略到漲潮后湖面上留下的滾滾鹽濤奇觀。
茶卡鹽湖這個神圣高原上的盆地無處不散發著神秘的氣息,吸引著游客的目光,“天空之鏡”的美名使慕名而來的游客出現了“井噴式”的增長。隨著旅游人數的增加,旅行社積極開發旅游路線,茶卡鹽湖也作為自然景觀的熱點被不斷地開發。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也不斷凸顯。鹽湖該如何保護、如何發展這一問題已經變得迫在眉睫。
二、茶卡鹽湖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可進入性較差
交通是旅游業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它不僅是連接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的必要手段,更是縮短兩地距離的有效工具。若沒有流暢的交通運輸,即使旅游資源品味再高,吸引力再強,其資源優勢也不能充分發揮,更不能很好地轉換為經濟優勢。從西寧到達烏蘭縣茶卡鹽湖僅有兩種抵達方式。一是從火車站出站后購買去往茶卡鹽湖的大巴票,乘坐大巴可到達;二是自駕游,在全程不堵車的情況下將耗時大約五小時。交通方式比較單一,影響的不僅是旅游者對景點的熱情度,也會使大部分短途旅游者放棄選擇鹽湖景區進行旅游觀光。
(二)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茶卡鹽湖景區及周邊的食宿購物娛樂等項目的建設無法滿足各消費層次游客的需求,旺季住宿爆滿,景區周圍的小賓館一般一家只有十間左右的客房,常常到中午就銷售一空。除了房源緊張外,景區周邊的餐飲設施也較為簡陋,飯店品質不夠高,娛樂休閑場所更是簡陋。另外,景區內的通信設施也不夠完善,在目前網絡盛行的時代,也沒有完善的網絡設施提供;景區的安保設施以及衛生設施等也較為落后,無法滿足游客的需求。
(三)景區開發缺乏文化內涵
目前,茶卡鹽湖作為青海省眾多著名景區中的AAA級風景區,能夠從中脫穎而出的原因只是因為鹽湖的自然風景美麗,而被眾人耳熟能詳的鹽湖也由于開發保護不當,游客過量涌入造成了相當大的破壞。茶卡鹽湖景區在開發的過程中,并未將自身的優勢充分利用,景區項目單一,文化底蘊較淺,不能滿足不同文化程度游客對旅游產品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游客的回頭率。
(四)景區工作人員專業素質較低
茶卡鹽湖景區內工作人員大多為當地周邊人員,這些人員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也未受過正規的專業訓練,專業素質不高,他們不僅缺乏專業的旅游服務技能和技巧,更缺乏和景區相關的理論知識,其服務意識也是十分匱乏。這樣的從業人員很顯然無法滿足目前的游客需求。
(五)生態環境破壞比較嚴重
近年來,隨著客流量的增多,景區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弊端也暴露出來。大量游客的涌入,不僅消耗了景區內的能源和水資源,也產生了各式的旅游垃圾和廢水,對景區內的土地、水流等資源都造成了相當大的損耗。同時,由于旅游區的環境保護設施不配套,對旅游產生的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等不能進行有效、及時處理,污染了附近水體,生活垃圾的露天堆放和游客亂丟垃圾也嚴重影響了景區的景觀和環境,以至于茶卡鹽湖的自然資源被人們在無形中破壞,“天空之鏡”的盛名也因為部分鹽湖變成泥沼而遭到外界質疑。
三、茶卡鹽湖旅游資源開發的對策建議
(一)提高景區的可進入性
任何景區的開發,都必須首先解決游客來訪的交通問題,使游客能夠比較順暢地進得來、出得去和散得開。所以,可進入性就是游客可以借助完善的交通運輸系統順利地進出旅游目的地。它包括資源所在地與外界特別是與主要客源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如公路、碼頭、機場、車站的建設,以及交通運營手段如汽車、火車、船舶、飛機的合理安排。對于茶卡鹽湖的旅游交通應該更大程度上給予改善,比如開通直達列車、修筑高速公路等,以提供游客方便的交通,提高景區的可進入性。
(二)健全景區基礎設施設備
首先,要加強景區周邊的接待設施建設。增加周邊酒店以及餐飲場所,建設不同等級的接待場所以適應不同游客的需求;其次,景區要按規定建立防火、安保、救護等安全措施。景區內鹽湖周邊應樹立警示牌及救助站、醫務室等,以保證來景區游覽的游客安全;第三,游客在入湖游玩后皮膚被鹽水泡過,加上海拔高紫外線照射強烈,容易發紅、刺痛,所以在景區內應定點設置淡水設施以供游客及時擦洗皮膚。第四,景區應注意對通信設施的建設。一是保證手機信號覆蓋整個景區,對外聯系暢通;二是要安置緊急求救電話以應對特殊情況的發生;三是在游客休息區安放免費WIFI供游客使用。最后應加強衛生設施的建設。垃圾桶應醒目地安置在游客集中的區域,在造型、材質上可根據茶卡鹽湖的特色進行設計制作。同時,景區的衛生間在建設時更要考慮到兒童、殘障人士的特殊需要。
(三)加強景區的綜合開發,挖掘文化內涵
茶卡鹽湖景區在規劃和開發過程中應將旅游資源加以整合開發和利用,將人文旅游資源、自然旅游資源、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等巧妙結合起來,加強景區的綜合開發。首先,茶卡鹽湖景區應樹立一個鮮明的旅游形象,這一形象既可以體現茶卡鹽湖的歷史文化地位,又可以凸顯茶卡鹽湖的自然旅游資源,顯示出茶卡鹽湖景區與眾不同的一面;其次,在茶卡鹽湖景區的開發過程中,既要把握住其特色,又要挖掘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內涵,例如鹽湖的形成過程、曬鹽的過程等,形成特有的和景區融合一體的文化型旅游產品;最后,還可以根據茶卡鹽湖自身的資源特點以及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圍繞茶卡鹽湖,設計出多種形式的旅游產品,既可以突出茶卡鹽湖的特色,又可以挖掘其文化內涵,進而加強茶卡鹽湖景區的旅游吸引力。
(四)加強環境保護
首先,茶卡鹽湖在開發過程中應注重將采鹽與旅游觀光通過科學的規劃合理結合起來,既保持原有的采鹽工作又可供游客參觀采鹽過程及鹽湖的景色,這種動與靜的結合更能體現茶卡鹽湖的特色吸引力,借以達到開發與保護并行;其次,還要加強對旅游者的保護意識培養,培養出自覺保護旅游資源的行為習慣,珍惜旅游景區內的一草一木,愛護名勝古跡,尊重當地民俗,從而達到自覺保護、文明旅游的目的,進而發動全社會的力量,共同投入環境保護的隊伍之中;第三,在綜合保護的前提下,實行“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應及時制止已造成的破壞與污染,堅決治理,決不能出現“先污染,后治理”的現象。如今的茶卡鹽湖內一些鹽層已被破壞,應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在治理的同時應兼顧全局,邊防邊治,為茶卡鹽湖的長遠發展做好基礎工作;第四,隨著相關政策法規的出臺,保護旅游資源已成為政府旅游相關部門制定法律法規的一項重要內容。景區可以利用法律武器,針對旅游開發過程中的不合理行為,以及損害、破壞景區的人員和單位部門給予法律威懾,借以加強對景區的環境保護。
(五)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
景區從業人員既要精通所從事工作的相關知識,又要掌握旅游管理、營銷、旅游政策法規及相關法律知識,同時還應具備滿足日常管理需求的操作能力以及更新專業知識的學習能力。首先,利用周邊的高校資源進行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利用。景區可以和周邊擁有相關專業的高校建立一定的互利關系,一方面將景區的從業人員送進高校進行專業知識的進修;另一方面,也可以為高校內的專業學生提供實習場地;其次,從社會選聘專業經驗豐富的管理人才和高素質的服務人才到景區來。景區制定一定的吸引人才的招聘措施,借以吸引高素質的服務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入到景區的經營和管理當中來,提升相關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水平;第三,建立相關的培訓基地,對現有的從業人員進行全面的專業培訓,提升其管理能力和專業服務水平。
茶卡鹽湖旅游景區資源比較獨特,環境優美,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當地的經濟增長,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同時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尚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等待挖掘出來。當地政府和景區應該奉行開發與保護并行的原則,合理開發和利用鹽湖景區的旅游資源,實現茶卡鹽湖旅游景區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深入挖掘景區的文化內涵,開發不同層次、具有特色的旅游項目,借鑒國內外的相關先進經驗,進而創造出茶卡鹽湖的知名品牌。
[參考文獻]
[1]方小燕 景區服務與管理[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189-203.
[2]杜妮,曹稔萍茶卡鹽湖“鏡”與“凈”的天堂[J].中國西部,2015(32).
[3]郭劍夫.茶卡鹽湖:寂靜千年的天空之鏡[J].新城鄉,2013(10).
[4]方春梅,洪二麗,甄麗君.淺議旅游者破壞旅游環境問題及對策[J].科技資訊,2014(27).
[5]張全亮.關于我國旅游景區規劃與資源開發的要點分析[J].當代旅游(中旬刊),2013(10).
(責任編輯:顧曉濱董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