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厚宏
摘要:小學階段的學生正是培養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對于一些事物不能正確的判斷,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和積極探究,營造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的思維自由奔放。只有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下,學生的創新意識才能得到充分培養。教學過程中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全體學生直接參與整個教學過程。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意識;培養途徑
引言:
小學數學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對提高學生的自身價值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課堂上,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適當加入創新元素加以輔助,數學學科與教師的課堂相互合作,促進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從而促進學生全能型綜合素質的發展,為國家輸出更多優秀人才。
一、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和陳舊的教學方法
受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教師習慣于“滿堂灌輸”填鴨式的教學,而學生被動的消極接受,學生很少參與教學過程,更不會去積極思考用數學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傳統的教學沒有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壓制了學生的數學創新能力。因此,教師要改革傳統的教學過程,要引導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和積極探索者。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改變講得過多過細、面面俱到的教學方法,給學生的思維留出時間和空間,避免學生養成依賴老師的心理和思想懶情的習慣,教師應積極探索學生參與式的教學方法,用問題來組織課堂教學,讓學生通過分析、討論,自己尋找解決的方法,教師從中加以指點[1]。例如:在教學“小數的性質”時,設計一個有趣的問題,誰能在5、50、500后填上適當的單位,并用等號將它們連接起來?學生為之感到新奇,議論紛紛。有的說加上元、角、分可得到5元=50角=500分,有的說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5米=50分米=500厘米,此時教師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單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來,于是學生就得出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對于這幾數之間是否相等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小數的性質”,這樣形成懸念,培養了學生對知識探究的能力和習慣。
二、創建自學環境,讓學生主動學
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求,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或圓的面積”時,先出示學習方法:關于圓你已經知道了什么?關于圓你還想知道什么?自學課文后,我又知道了什么?我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動動手,檢測自己掌握得怎么樣?給出學生學習方法,“關于圓我已經知道了什么”?這一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然后又問:“關于圓,我還想知道什么?”面對新知識,先想一想:新知識包括哪些內容?我想知道些什么?這是有效學習的重要途徑,也是迸發創造火花的重要源泉。體現學生主體性時,注意突出個體特征和群體效應[2]。也就是教學中既要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精神,又要培養學生個性。合作學習中,可以分同桌學習和小組學習兩種形式,學習方法可以是共同操作、互相討論、互相質疑、互相檢查等。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思維始終處于開放活躍的狀態。大家都能各抒己見、認真交流,并得到反饋,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都得到相應提高。
三、注重多樣性,開展靈活多樣的教學
對于小學的數學教學來說,一定要給學生多樣化的探索和學習方式,對于學生來說,其各自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是不一樣的,這樣一來也就造成了他們在進行問題探索和研究的過程中也具有不同的視角和不同的思考層次,只有這樣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才會被激發出來,進而有效的去創造[3]。在這方面,教師需要及時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積極評價學生的創新思維,或者是引導他們向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角度去進行探索,從而建立一種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諧師生關系,營造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這樣一來,學生也能夠積極的發揮自主能動性,表達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與此同時也能夠發現更多的解題辦法,所以必須要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盡量的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和邏輯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
四、激發想像,促進創新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有限,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知識想像是人類思維中最主動、最積極、最具有創造性的因素"。因此教學中應激發學生從新的角度大膽想像,把自己已經占有的知識重新組合,進行廣泛的聯想,創造出新形象,并千方百計地使他們在學習中"由此思彼",激發他們的神思飛躍,處于創造想像氛圍之中,享有成功的喜悅[4]。例如:在教"速度、時間、路程的綜合應用題"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小紅和小明同時走出校門,小紅每分鐘走50米,小明每分鐘走60米,5分鐘后兩人到家,他們兩家相距多遠?"學生思考后大部分列為:(50+60)×5:550米,這時有個學生撓了撓頭皮站起來說;"我認為兩家也許相距50米。"學生議論紛紛,而后我讓這個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因為題中沒說兩家是否在學校的同一側,如果在學校同側,相距就是50米,如果在學校異側就是550米,所以我補充的算式為(60~50)×5=50米。還有如果他們兩家不在同一條馬路上,則需要補充條件再計算。"這位同學想像之奇特,算理之充分,體現了強烈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結語:
小學的數學是基礎教育階段十分重要的學科,培養好學生的創新意識有助于小學數學的教學形式的創新探索。讓學生在創新思維的帶動下積極的去進行學習探索,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成績還能強化學生本身的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陳學賽.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J].素質教育論壇,2016(23):156-157.
[2]練炳輝.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2017(08):145-146.
[3]郭橋.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J].素質教育論壇,2018(24):789-790.
[4]張娣.淺議如何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J].教育技術研究,2018(36):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