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英
摘要:受到年齡認知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局限性較大,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效率較低,加之數學理論知識過于抽象和晦澀難懂,加大了小學數學知識的學習理解難度,使得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十分的不理想。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核心素質的發展,小學數學教師應當順應新課程改革理念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理解能力以及思維狀況,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靈活運用教學手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本文就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如何有效利用學具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低年級;學具操作;學習效率;提升
引言: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學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有效的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同時有效的鍛煉了學生實踐操作能力,使學生有效的轉變了學習態度,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從而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有效的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
盡管新課程改革在我國教育體系中不斷深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卻依舊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大多數的教師居于絕對支配地位,全程的講解和知識的灌輸,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和理解學習,沒有實現良好的師生互動教學這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的發揮,不利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1]。
2、數學課堂教學方式過于單一
當前大多數的教師在進行數學授課時都是采用知識概念的提出、例題的講解以及試題訓練等三部曲的教學方式,十分單一并缺少創新性,千篇一律的課堂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缺少對數學知識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極大地限制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3、數學教學內容過于學術化
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過于強調知識點的講解和數學知識的灌輸,教師在教學時過于依賴數學教材,使得數學課堂教學的內容過于學術化和理論化,反而忽視了數學教學內容的實踐應用性以及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嚴重降低了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及學生的實踐應用意識的發展[2]。
二、學具操作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1、廣搜學具,理解數學來源生活
為了讓學生感知新課程中“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服務于數學”這一理念,在教學中,只要內容符合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知識,就讓學生廣泛的搜集學具,深刻理解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引發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一年級學生在學習“觀察物體”時,主要學四種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這些立體圖形學生在生活中處處可見,因此,我讓學生在家里找到圖形,然后帶來,在課堂上觀察研究。第二天,學生帶來了五花八門的立體圖形:牙膏盒,藥盒,化妝品包裝盒,魔方,骰子,正方體紙盒,圓柱形杯子,茶葉桶,飲料瓶,籃球,足球,乒乓球等等。學生把這些物體帶來后,小組集中在一起,進行分類,四種物體分好后分別放在每一個同學的面前,老師帶領同學們研究長方體的時候,面前放長方體的同學就會把長方體物品推到桌子的中間,每個同學手里拿一個長方體,觀察6個面,相對的面相等。同學們用手摸相對的面,大小相等。學生然后依次學習正方體,圓柱體,球體的特征。最后,讓小組用帶來的物體進行拼組,拼一個自己喜歡的圖形。同學們的積極性充分調動了起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有的組成一個惟妙惟肖的機器人,有的組合成龐大的坦克隊,有的組合成一幅美麗的花園。這一節課,同學們學的興趣盎然,津津有味,知識學的非常到位,理解的也透徹。
2、演示教具,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在課程的學習中,有些學具學生在操作的時候往往把握不好,這時就需要老師對學具進行演示,讓學生明確學具該如何用,怎樣用就是正確的,并且根據需要配以教具演示與必要的啟發、講解,展現操作程序及其內在邏輯性[3]。有時還可以分步定向指導,逐步完成操作的策略,以求實效。
如教學除法的初步認識,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平均分”,可安排如下的操作活動。每人取出6根小棒,不加任何條件限制,讓學生隨意去分成3份,結果主要出現了這樣三種情況:
①3根一堆、2根一堆、1根一堆。
②4根一堆、1根一堆、1根一堆。
③2根一堆、2根一堆、2根一堆。
比較①、②兩種分法和③種的分法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而重點比較不同之處。
怎樣才能使①、②當中的小棒每份同樣多呢?
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通過操作,學生從感性上認識了“平均分”,即分得“同樣多”,要是分得不同樣多,那么要把多的移給少的。
3、利用學具操作,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的,有著鮮明個性的人。他們有自己的軀體,自己的頭腦,自己的愿望,自己的知識經驗和思想基礎,自己的思維火花和行為規律[4]。正如每個人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質營養一樣,每個學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營養。這是別人不能代替的,也是改變不了的。教師是學生能力的培養者、人生的塑造者、學習方式的組織者,不可能替代學生讀書,替代學生感知,替代學生觀察、分析、思考,替代學生明白一個道理和掌握一個規律。教師只能讓學生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明白道理。通過自己的感悟,找出事物內在的聯系,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用各種感官去感知數學的變化過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驗,充分發揮和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結語:
總之,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學具,抓住進行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的契機,及時誘導學生的學習欲望,善于運用學具調動全體學生會動手操作的興趣,使學生邊動手邊思考,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這樣,不僅加強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大大的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常文斌.學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7,3(17):239-240
[2] 許佩明.巧用學具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教育藝術,2017(08):29-30
[3] 葉堂春.學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新校園(中旬),2017(08):104-105
[4] 王春亮.學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合理應用[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7(Z2):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