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人文關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高校除了傳授必必要的知識,還應注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然而,經調查發現,我國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普遍缺乏人文關懷。本文筆者結合自身實際教學經驗,首先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缺失,而后在此基礎上探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有效策略,旨在促進我國高校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必修課程,對培養、塑造、完善學生具有積極地意義。黨的十八大明確指示:以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目標,其對各所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實際思想政治教學實踐中,教學效果不容樂觀。高校將注意力集中于思想政政治教育的社會功能、價值方面,忽略了關心學生、尊重學生、發展學生人格魅力等人文關懷方面教育。由于人文關懷的缺失,導致學生在德智、內外等方面的發展出現失衡現象。因此,高校必須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缺失
(一)漠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學模式下,教師習慣以相關政策、文件等為參考標準制定教學目標、考核教學成效,漠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強制性的要求學生接受硬性條文[1]。教師在學生主體方面嚴重缺失人文關懷,其通過管理、評價等措施,對學生行為、成長那個過程進行規范。師生之間處于非平等地位,這嚴重違背了人文關懷精神。
(二)教學實踐中情感關懷較為匱乏
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等具有非凡的意義。為更好地實現上述教學目標,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編排大都體現出嚴謹、條理清晰等特點。然而,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高校教師高度重視教材的嚴謹性,忽視了對大學生人文方面的教育,致使課堂氣氛沉悶,抑制了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的積極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主要是為了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漠視對大學生的情感關懷,不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有效策略
(一)轉變教學理念,確立學生主體地位
高校教師應明晰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做到關愛、尊重學生。通過確立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能夠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際教學實踐中,教師除了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給予適宜的指導、監督,還應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為學生提供廣闊的自我展示空間,以增強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自信心,從而達成提升道德素質的教學目的。例如:在開展《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內容》教學活動時,教師首先請學生分享其所理解的優良道德傳統主要包括哪些內容,然后要求學生將教材中的優良傳統與其熟知的經典事例有機結合進行分析、判斷。這種凸顯學生主體的教學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提升教學有效性。
(二)優化教學方法,注重關懷學生
高校教師優化教學方法可從將灌輸及引導相融合、溫言講解及嚴格執紀相融合、理論及實際相融合、言傳身教相融合四個方面著手[2]。灌輸及引導指的是教師既要明確的將某些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又要通過引導,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識。溫言講解及嚴格執紀指的是在傳授知識時,教師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在處理違紀時,要嚴肅對待。理論及實際相融合,教師應教導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心理、生理等問題。言傳身教指的是教師可以引用自身經驗進行教導學生,更有說服力。
(三)完善教學體系,加強人文關懷力度
在進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研究當中,要充分的發揮教師的主渠道作用,將教師的人格魅力充分的體現出來。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要不斷的學習和豐富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論,對教學的內容進行深入的挖掘,體現出濃厚的人文精神,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同時教師也要不斷地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與當前的教學目標相結合,進行個性化的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在進行專業課授課的過程當中,要將教學的當中的人文主義精神充分的挖掘出來,形成全方面與人的教學思想,針對專業學科的基本特點以及學科當中所蘊含的教學資源進行深入的挖掘與分析。在授課時,也要將人文主義精神貫穿到教育教學當中。
(四)構建科學人文關懷體制,促進人文教育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力量是校黨政干部、校共青團員干部以及教師等。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就必須要不斷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相關部門的綜合素質和思想政治水平。只有不斷地充實這些主體力量的人文素養,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才能真正的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維護學生的基本權利,保護學生安全,承擔起培養學生的重任。
與此同時,還要不斷地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干力量的制度建設,包括人才選拔制度、激勵制度、保障制度、申訴制度以及動態預警制度等[3]。加強人才選拔制度以及激勵保障制度等能夠有效地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積極性,構建申訴制度、動態預警制度以及學生心理健康制度能夠將學生的意見和學生的情況及時的反饋出來,更加科學的進行教學。隨著可續發展觀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必須要順應當前教育發展以及社會的潮流,實行人性化的教學,避免高校內部出現功利主義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營造和諧、具有強烈人文氣息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學生感受到學校的關懷,也要加強家庭環境育人的理念,父母也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為孩子的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人文關懷教育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極其重要。希冀,高校教師能夠正視教學中人文關懷的缺失,并通過采取有效策略,以取得更顯著的教學成績。
參考文獻:
[1]熊英灼,李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幾點思考[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04:114-117+133.
[2]羅麗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幾點思考[J].生物技術世界,2015,03:169+171.
[3]王倉.人文關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滲透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4,0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