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麗
摘要:思想政治課作為學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最主要途徑。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的德育教育功能,不僅是實現思想政治課德育目標的基本要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要實現思想政治課德育教育必須要抓住受教育接受者的心理準備、發展學生的思想道德認識和引導學生的知行轉化三個重要環節。本文將從思想政治課在德育中的功能定位著手,對如何發揮思想政治課德育教育功能進行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德育教育;課堂教學
一、引言
在學校教育中,可采取多個途徑對學生實施思想道德教育,其中包括思想政治課、班主任工作、黨團活動以及其他課程中的德育滲透等等。這些途徑的目標都是為培養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素質的公民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接班人。但是,這些途徑又各自具有其特殊性。其中,課堂教學為思想政治課的基本形式,同時也是學校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主要途徑。思想政治課的德育教育功能,主要是通過課程教學得以實現的。所以,對于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的思考與探索則有助于我們改進課程教學,從根本上提高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能夠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也使學校實現德育的整體目標。
二、思想政治課在德育中的功能定位
“德育”這一概念的出現,從教育史上看,是起始于中國近現代教育,多半是作為道德教育的簡稱和同義語的。隨著德育工作的廣泛開展,德育教育的內容也擴展到政治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內容,由此便產生了廣義上的德育概念。但是從目前的教育實踐來看,人們對德育的內涵、外延的界定,因其語言環境、習慣、需要、視角和分類標準、無神論教育等等也有被納入廣義上的德育范疇的趨勢。所以必須要將“德育”一詞的理解作為分析思想政治課之德育教育功能的預設前提。通過比較當代國內外關于德育的任務、目標、內容的各種不同觀點,我們可以發現,德育教育內容當中道德教育是一致公認的內容,也就是通過對學生進行道德規范教育來促進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的教育過程,這在德育的外延中是最為為穩定的內容。但是,因道德本身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一定社會關系的反映,也與世界觀教育、人生觀教育、價值觀教育等有著必然聯系。所以,對于“德育”一詞可以解釋為: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和受教育者的實際需要,并遵循品德形成的規律,采用言教、身教等多種有效手段,再通過內化和外化,發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制等幾方面素質的系統活動過程。
三、發揮思想政治課德育教育功能
1、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理念,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1)要解決好認知目標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教學問題。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往往把認知目標的達成度作為衡量一堂課成功與否的唯一指標,卻忽略了能力、情感、態度目標是否實現。其根本缺陷就在于將認知從情與意中剝離出來,將真從善與美中抽取出來。這種教學在強化知識目標實現的同時,把認知功能從生命整體中分割開來,把完整的生命體僅當作認知體來對待,致使課堂教學喪失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功能。但是大量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成功的教學必須真正實現過程與結論,認知與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諸方面的整合。在思想政治教學中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作為思想政治課教師要通過自己的創新勞動,轉變教育觀念,培養學生高尚的社會責任感和健全的人格。
(2)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生活,要讓學生體驗生活和存在的意義。與此同時,還要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成長。人的生命過程是在不斷探求有價值意義的生活方式中展開的,在對未來生活的不斷追求中實踐著現實生活,體驗著生命的價值。由此看來,課程在全新的現代教育理論的診釋中,它已不是孤立抽象存在的,而是現實生活世界的有機構成。關注學生的生存和發展、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的課程和教學,才是最富有生命力的。
2、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已經使學生的心理、思維、價值觀念發生了新的變化,他們思維活躍,探求力強,在思想政治課的學習中不滿足于只接受一些現成的結論,而是希望通過自己的思考、互相討論尋求問題的答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改變過去那種教師“權威型”的面孔,讓學生感受到在人格地位上與教師的平等。只有建立起“平等型”的師生關系,才能不斷確立起學生的主體地位,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也只有這樣,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充分調動,才能夠展現出主動精神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3、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師的自身素質
開展德育教育時,教師首先需要考慮自身人格對學生可能會產生的影響,并把這作為教育、熏陶學生品格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授課時,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言傳身教,用自身良好的行為習慣,堅定的信念和意志去教育學生,去影響學生。此外,政治教師也應該具有遠大的理想、淵博的知識,堅定的立場以及高尚的情操,實事求是,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不斷地建立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教師還要具有高尚的師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判斷力,對真、善、美要由衷的敬仰,對假、惡、丑要憤怒鞭撻,教師所應具備的這些素養都對學生產生強烈的影響??傊?,在思想政治課中開展德育教育,實施德育滲透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端正自身的教學指導思想,確立正確的德育觀念。此外,政治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重對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以情感人,情理交融,努力提高政治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思想政治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田冰艷、劉濤《淺析“德育為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J],《經營管理者》2015年10期。
[2]王喜華《試論育人為本,德育為先》[J],《科技創新導報》2013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