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德明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民群眾對產品的質量越來越重視,“質量第一”逐漸深入人心。各個企業為了贏得人民群眾的青睞,擴大產品的銷售范圍,也開始紛紛將質量管理納入企業管理的中心內容。但是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經濟市場,提高企業產品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必定會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如何平衡企業產品的質量與成本之間的關系,成為各個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基于此,本文對產品質量與成本之間的相關性進行了深入探討,并從“合理質量”的深層內涵出發,提出了幾點產品質量管理與成本控制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夠對相關企業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質量管理;成本控制;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 F27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6-2-2
0 引言
眾所周知,當前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最佳途徑就是確保企業產品的質量,從而贏得用戶的認可,提高企業的知名度,最終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但是很多企業管理人員目光比較短淺,不能從企業長遠的目標出發,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過度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同時極力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這樣的做法,已經嚴重危機到了企業的生產和發展。因此,探討企業產品的質量管理與成本控制之間的相關性,對企業的未來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1 質量與成本的辯證關系
當今社會,產品的質量與成本,已經成為決定產品實際競爭力的關鍵點,如何正確認識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并在產品的實際生產中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成為各個企業共同關注的問題。
1.1 二者的平衡關系
在經濟社會的今天,企業為了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都在不斷加大產品生產成本,從而進一步提高企業產品的質量,目的就是留住廣大客戶源,可見,現代企業盈利的方式逐漸開始轉向微利盈利時代。因為在這個日益激烈的市場經濟環境中,企業只有抓住更多的客戶,才能在市場中立足,而提高企業產品質量是其唯一的途徑。當然,只要有足夠的客戶,企業就享有獲得更大利潤空間的能力。所以,企業產品的質量成本管理開始受到越來越多企業的關注。所謂質量成本管理,就是產品的質量按照貨幣的形式進行計量,換句話說,就是將質量成本作為產品成本的一部分。由此可見,產品的質量、產品的成本、質量的貨幣化以及企業效益的多少都是緊密聯系在的一起的,它們不可分割,互為一體。而企業的質量成本控制,就是對企業產品達到一定質量時花費的成本進行控制,其主要目的就是在投入最少的質量成本的基礎上,為企業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我們都知道,想要提高產品的質量,就必須投入更多的成本,也就是說,企業產品質量與產品的生產成本屬于正比關系,但是,企業要想在產品的銷售中獲取更大的利潤,肯定會提高產品的銷售價格。當產品的價格達到某一個水平之后,會超出一部分人群的購買能力,這樣就嚴重縮小了產品的銷售范圍,進而影響企業的最終利潤。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企業產品價格不能無休止地增長。因此,企業需要找到產品質量與產品成本之間的平衡點,在產品質量成本投入相對較低的情況下,確定一個相對較高的產品銷售價格,既滿足了人民群眾對產品的質量要求,又沒有超出人們的購買力,還能使企業獲得相對合理的經濟利益。
1.2 二者的矛盾關系
在企業生產和銷售的過程中,產品的成本與企業的利潤成反比例關系,也就是說,只有產品的成本越低,企業才能獲得最大的利潤。但是通常情況下,只有確保企業產品的質量,才可以提高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進而實現企業的戰略發展目標。而產品的質量和成本又是一個矛盾的整體,想要提高產品的質量,必定會增加產品成本,加上產品質量管理所需要投入的部分費用,產品的成本會大幅度提升,有可能使得產品質量過剩,這種浪費現象是企業所不能接受的;而一味降低產品的成本,產品本身的質量同樣會受到很大影響,甚至可能生產出大量的次品和廢品,這也是企業所不能接受的。因此,企業在生產產品的過程中,既需要保證產品的質量,以便發揮其應有的使用價值,還需要對產品的質量進行合理定位,避免出現上文所說的產品質量過剩的現象。當然,這種合理質量定位,也需要建立在合理節約開支、合理降低產品成本的基礎之上,進而解決產品的質量管理與成本控制之間的矛盾,并實現二者的統一。
2 產品質量管理與成本控制的有效策略
2.1 重新認識質量成本
企業開展質量管理的目的不僅僅是為減少內外故障損失,隨著全面質量管理的深入發展,企業的目標正逐步由狹隘走向全面,既注重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又重視新材料、新能源的利用。面對新的企業環境,質量成本管理必須從內涵和外延上加以拓寬。因此,現代全面質量成本觀認為,質量成本是為保證和提高質量所花費的全部費用,以及因質量保證和提高而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
2.2 基于“合理質量”構建質量成本管理體系
2.2.1 保證質量不足與質量過剩的平衡
在傳統的產品生產過程中,企業生產技術存在很多欠缺,使得產品質量問題時有發生。近年來,隨著生產工藝與技術的不斷發展,加上企業對產品質量管理力度的不斷加大,產品質量問題得到了大幅度改善。但是隨之而來的產品質量過剩問題又引起了企業的關注。所以產品質量過剩,就是指企業在增加產品成本、提高產品質量之后,所增加的產品質量沒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給企業帶來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可見,產品質量過剩問題已經成為現代企業生產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企業不僅需要防止產品質量不足問題出現,還需要避免產品質量過剩的情況出現,才是產品質量管理與成本控制的最終目的。
2.2.2 保證顧客需要與產品質量水平之間的平衡
企業要想在經濟市場中生存和發展,其產品首先需要符合客戶的需求,換句話說,就是企業只有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前提下,才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在產品質量管理與成本控制的過程中,要始終以客戶的需要為目標,并將顧客的基本期望作為產品質量的最低界限。因為如果客戶對企業產品不滿意,產品的銷售就會出現很大問題,最終導致產品過度積壓,不僅得不到企業想要的經濟效益,反而由于花費了企業過多的生產成本,增加了企業的經濟負擔;而如果產品的實際質量超出了顧客的期望,也會給未來產品質量提升空間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在企業的實際運營中,非常有必要保證顧客需要與產品質量水平之間的平衡。
2.2.3 保證產品更新周期與質量保證期的平衡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也越來越快,使得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這從另外一個方面體現了“合理質量”控制的重要性。一方面,傳統的產品質量管理,大部分都會強調產品的耐久性。為了贏得顧客的認可,大部分的企業都愿意在產品的耐久性研究上投入大量成本,以期憑借產品的耐久性贏得更大的市場;另一方面,隨著產品開發周期的日益縮短,越來越多的顧客開始被新產品所吸引。廣大顧客對產品的需要,不再局限于產品的耐久性能上,反而更加熱衷于產品的多樣性。因此,企業必須對產品進行“合理質量”管理,找到產品更新周期與質量保證期之間的平衡點,避免對產品質量的盲目崇拜。
2.2.4 保證產品部件間的協調與平衡
“合理質量”對構成產品的各個零部件提出了相同的要求,即保證這些零部件擁有近似的質量水平。這是由于,每件產品的實際質量,與構成該產品零部件的質量有直接的關系。試想,一件產品的關鍵零件如果損壞,必定會影響這件產品的整體質量,一旦這件產品被認定為報廢品,其他零部件得到再利用的機會也相對較低,這是一種變相的浪費。而如果產品的各種零部件質量水平相近,它們的生命周圍也會趨于一致,這就是保證產品部件間協調與平衡的深刻內涵。
3 結束語
總之,企業要想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在合理生產成本支出的前提下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就必須充分認識產品質量與成本之間的相互關系,并且找到二者之間的平衡點,實現產品的“合理質量”管理,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
參 考 文 獻
[1] 王欣欣.產品質量管理與成本控制相關性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3.
[2] 李怡.基于成本—質量控制的工業設計知識管理研究[D].中南大學,2012.
[3] 胥衛平,王欣欣.質量管理與成本控制的相關性分析[J].知識經濟,2012,21:147.
[4] 張曉冰.基于顧客滿意的質量成本控制研究[D].河南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