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飛
摘要:在我國的學制系統中處于第三階段的高等教育與社會的直接聯系最為緊密,高校與社會之間是一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共利”關系。一方面,高等教育通過大學這個平臺培養直接為社會服務的人才,將各種高素質人才輸送給社會,為社會不斷注入促進其發展前進的新鮮血液;另一方面,社會上的組織和機構通過與高校開展合作,通過給予資金和提供實踐機會來支持高校辦學。21世紀是信息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如何加強高校與社會的關系成為我們必須去關注的熱點。本文主要三個方面探討高校為加強與社會之間的聯系,實現二者互助互進所應當做出的努力。
關鍵詞:高等教育職能;高校與社會;校企合作;教育改革
嚴格說來,無論古今中外,高等學校從來都不是完全與世隔絕的“象牙之塔”,它們與社會母體的“臍帶”從來沒有被割斷過,不過只是隨著時空條件的變化,不同時期的高等學校與社會聯系的內容和方式、聯系的緊密程度不同罷了。[]在當今這個社會經濟各方面高速發展的時代,高等學校與社會的聯系更為密切,而且這種聯系在不斷地發生變化,需要我們時刻關注。高校必須抓住機遇,深化改革,發揮其社會服務職能,實現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良性發展,具體從三個方面做起:
一、正確處理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之間的關系
高等教育有三大職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培養專門人才是現代高校的根本任務,發展科學是現代高校的重要職能,服務社會是現代高校職能的延伸,通過人才培養來實現。這三大職能將高校與社會的關系拉地更為緊密,三者相輔相成,互動互助,共同組成高等教育整體運行的基本元素。但是在高等教育發展和高校建設過程中,往往會將三者割裂開來,存在認識上的誤區,或者是顧此失彼,不能兼顧。現代大學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創建“雙一流”,必須處理好三者的關系,以教學為中心,將科研作為檢驗教學成果的手段,同時將科研與社會服務聯系為社會經濟發展做貢獻。
(1)首先是要處理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
教學與科研是高校的主要職能,也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學質量高低的一個標準,從兩者的關系來講,科研予教學以創新支持,教學反饋教研以靈感驅動。因此,高校要堅持教學與科研并重,以科研促進教學,以教學激勵科研,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不斷提高高等學校的教育水平。
我們要形成“科研水平提高---教師教學能力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質量提高”的良性循環。
(2)將科研成果應用到社會建設和經濟發展中,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高社會服務的質量。
發展社會服務職能是對教學、科研的促進,有利于構建“產、學、研結合”的體系。高校在為社會服務中能夠充分了解社會的需求和發展趨勢,并據此調整專業方向等,以更好地適應社會;教師通過社會服務,增強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業務水平,有助于將學生的實習和科研與參與實際項目相結合;社會服務加速了科研成果向生產力轉化,三項職能相互滲透、相互促進。
通過各種社會服務活動,可以加強高校與社會之間的聯系。社會對學校更了解,也會認識到依靠高等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積極參與高校改革。
二、高校要積極發展和企業以及相關組織的合作與交流
高校與企業合作是促進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有利于促使雙方的優勢和資源得到最佳互補、配置和共享;并且符合雙方自身發展的需要。
根據對我國的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發展層次和發展類型模式的分析,想要進一步推動校企合作的更好發展,增加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克服“閉門搞科研”帶來的弊端,打開學校的大門,將科研成果等資源與企業共享。[]
古往今來,閉門搞建設是不利于長期發展的,回顧我國的歷史發展,清朝時期的閉關鎖國導致了我們“落后就要挨打”的結果,造成中國被人奴役進而落后世界的結果。這對高校發展也有啟示作用,高校建設也一樣,不能關上校門,自己搞學術科研,這樣只會是“紙上談兵”,根本起不到應該發揮的作用。此外,還會錯失與企業和機構組織等交流改進、進步的良機,最后只會導致學校教學、科研等的落后。如果高等學校執意要把自己封閉在清高的校園內,它的地位就將發生危機,而不管其歷史有多長,牌子有多亮,這早已為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所證明。[]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高校科技轉化率僅為5%左右,遠遠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因此,高校要重視將基礎研究的成果進行應用,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加強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將這些資源用于企業發展,從而企業的發展帶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實現聯動效應。
2、進一步更新合作觀念,共建校企科研機構。[]
企業通過與高校的合作實現企業技術的改進、效率的提高,從而實現經濟效益和利潤最大化;高校通過與企業的合作交流,主要是為了高校的自身職能的實現,為社會服務。校企之間的合作并不是簡單的企業為高校提供資金支持、學校從而將科研成果交給企業的一種類似于買房和賣方的關系,而是一種互動互助,從而為社會發展做貢獻。因此,高校要更新合作觀念,將合作的層次和范圍進一步加深和擴大,從而進行全方位、深層次、多方面的合作共贏。
3、高校應設立“大學——企業合作研究中心”,促進與企業之間的合作。
“大學——企業合作研究中心”是設立在大學校園內的機構,吸引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等人員的參與,旨在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優化與企業之間的合作。當今世界上國家的競爭、社會的競爭、企業的競爭,歸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競爭,人才是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和競爭力、促進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可持續發展、為企業發展出謀劃策的重要力量。在新的發展形勢、新的經濟常態下,需要校企開展更深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并且校企合作的發展模式,要更加規范,向著更深的層次發展,才能為社會培養出更加優秀、更具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人才。
三、高校要深化教育改革,改變人才培養模式,適應社會化的需求
高校與社會之間最重要的是高校為社會輸送的高素質人才,高校通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或者專才,實現就業,從而為社會的發展服務。但是,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普及,高校畢業生逐年增加,大學生成為社會就業問題的一大群體,一方面是因為社會所提供的崗位少而不能滿足畢業生龐大的就業需求,產生供需矛盾;另一方面是畢業生學習的專業不對口、專業技能掌握程度不夠、專業素質夠不到崗位的需求而降低了自身的競爭優勢,從而使高校與社會之間的人才交流受到影響。就目前的形勢而言,高校必須深化教育改革,以適應社會需求,才能使高校的教育質量提高,從而培養具有競爭力的人才,以充分發揮人才對社會發展所能做出的貢獻。
高校要不斷關注社會發展的趨勢和方向,結合自身現狀,深化教育改革,加強校企合作,通過發揮它的三大職能加強與社會之間緊密的聯系。這樣,不僅可以使高校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改變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社會需求,獲得長足發展的機會,而且對社會來說,也是為各方面的發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質的人才儲備和科學技術的支持。總而言之,高校與社會是不可分割的部分,實現二者互助互動是各方面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韓驊.高校 政府 市場——對高等學校與社會關系的比較研究[J].教育研究,1996,(8):34-39.
[2]徐樹成.美國高等學校社會服務職能之歷史探析[C].陜西:陜西師范大學,2003:1-51
[3]康健.威斯康星思想與高等教育的社會職能[J].高等教育研究,1989,(1)
[4]程興中.淺談新形勢下如何加強高校與企業合作[J].才智,2015,(1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