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鳳
摘要:本論文淺談留守兒童思想問題教育的一點體驗。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經濟迅猛發展,催生了“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由于親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陰影,針對他們的特點,真情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對他們實施有效的思想教育,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關鍵詞:留守兒童;思想教育;體驗
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由于他們從小缺少父母關愛,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孤兒”或“單親孩子”,導致孩子缺乏對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這種情感欠缺嚴重影響了他們與別人的社會交往,容易出現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正是親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陰影,很大一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嚴重者還會施暴。縱觀這些孩子,行為習慣上很少有亮點,幼小的時候,他們曾經也是父母的寶貝。可今天,他們一落千丈,不良的環境導致了他們的成長障礙。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關懷與愛是人的本能需要”。上述原因我們不難明白,絕大部分留守兒童的成長是多么蒼白,他們獲得的僅僅只是吃飽穿暖作為一個最基本需要。父母遠離他們,家庭的溫暖與親情被距離阻隔,社會還有無數只罪惡的黑手拉著他們滑向深淵,在這樣不利于孩子成長的環境下,做為一線教師的我們——孩子靈魂最后的也是最忠實的守護者,應該如何付出,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思想教育呢?
現談談自己對留守兒童思想教育過程中的幾點體驗。
一、進行情感教育,感受集體溫暖
他們的行為習慣差,平時違紀、逃學……一個很大的原因:缺乏親人(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感受不到周圍的溫暖。久而久之,便會有一種自卑感,于是將自己封閉起來,進而違紀、逃學……此時,我總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關懷、體貼他們;尊重信任、幫助愛護他們。以寬容的心態去原諒他們,主動去接近他們,引導他們廣泛參加集體活動,讓他們能夠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關愛,這樣情況就有極大改觀。例如:我班的趙駿馳剛轉入時,第一天就當著老師的面打同學,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拆開,原因----集合放學時,同學不小心踩到他的腳,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同學壓在地上不停地打。我立即帶著他進行家訪。經了解得知,他父親因誤入歧途在接受勞動改造,母親外出了無音訊,兄妹二人與奶奶相依為命。該孩子個性強,孤僻,有好斗的不良習慣,但他愛勞動,力氣較大。見此狀況,我沒有把他打同學的事告訴家長,而是從關心他的學習、生活著手,對其進行耐心的教育和幫助。平常我有意識地安排他為班集體做一些日常事務,讓他慢慢融入到集體中。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情感教育,利用班隊會開展“父母不在我能行”、“讓父母放心,做獨立的小主人”等主題活動,每逢過節,我都組織學生集體過節,甚至請留守兒童到自己或同學家里一起吃飯、過生日等拉近與他們之間的距離,溝通彼此的情感。從而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感受老師的愛。
二、傾注愛心,感化心靈
高爾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她,只有愛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可見,愛的力量是至高無窮的。解決留守兒童幼小心靈上的困境,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社會、學校、班集體的溫暖。因此,我建立了“幫扶會”。我們可以盡自己一點微薄之力給予他們幫助。尤其是趙駿馳這孩子,我每期開學的第一天,總是把嶄新學習工具書----《字詞句篇》、《優秀作文》……送到他跟前,也送上希望與祝福。課堂、課外關注他。就這樣解決他學習、生活上的困難。鼓勵他們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多和同學一起玩等等。讓他們充分感受到溫暖,使他們在師愛的沐浴下輕松愉快地學習、生活。從此他的性格變開朗了,學習進步了。集體榮譽感增強了。在勞動中積極主動承擔干重活,爭挑重擔。以心感心,感化他們的心靈,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發現,老師就像他們的父母,學校就是他們的家。幼小的心靈不再迷茫孤獨,這樣有利于他們正常或是更好地完成學業。
三、開展活動,培養競爭意識
彼得羅夫斯基也認為,“體驗是一種特殊的情緒活動,這種情緒活動是高度緊張的,并常有巨大的效益,從而促使一個人內部世界改進達到必要的平衡”。我們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培養競爭意識的最好方式。“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學校的體育運動會、朗誦、演講比賽等。組織參加這樣的活動,我特別地給予留守兒童以關照:鼓勵他們勇于參加;根據他們的愛好與特長進行細心地指導,提高能力,爭取奪冠;賽后總結:一旦發現孩子的亮點,熱情地激勵,讓他們獲得成功的快感,樹立信心;經常與孩子們交心談心,讓其融入集體中來,釋放自己的激情,忘記孤獨,哪怕是老師的一個微笑,也會讓他燃起奮斗的激情,哪怕是一個失望的眼神,他們也會慚愧萬分的!這就是育人的力量!
四、信念教育,培養良好的思想品質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留守兒童畢竟是未成年人,具有可塑性,他們正處在成長的困境中,在困境中要看到希望,他們的未來仍然是輝煌的。他們感覺自己沒有了前途,缺乏一種堅定的信念。對這些孩子,我們必須在恰當的時機,給予貼心的幫助,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我經常利用每天早教育時間給他們分享名人成功的故事、分析名人的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挫折。如:童第周、愛迪生、華羅庚、張海迪……必要的時候,還結合思品課,在語文課中滲透思想教育,加強對他們的心理輔導,排除他們心理上的疾病,矯他們不良的心理行為,培養他們對殘酷現實的承受能力,使他們正確認識學習、生活中的坎坷,磨礪自己,擴大胸懷,鍛煉意志,逐步樹立---“明會更美好”的信念。
總而言之,留守兒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也是一項艱巨繁雜的社會系統工程。社會、家庭必須高度重視。我相信,創設人人關心孩子,個個關愛學生的良好社會氛圍。作為我們戰斗在一線教育工作者,只有像陶行知先生說的那樣----“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投入百倍的愛心,真情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真心關愛留守兒童的成長,做好留守兒童的思想教育教學工作,為他們撐起一片天空。一定能讓他們像其他孩子一樣,同在一片藍天下,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譚深.中國留守兒童研究述評[J].中國社會科學.2011,(01).
[2]吳支奎.制度突破: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出路[J].教育導刊.2010,(06).
[3]萬明鋼.毛瑞.當前我國留守兒童研究存在的若干問題[J].西北師大學報.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