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丁曲忠
摘要: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構建起高效課堂教學的學生主體自主發展的空間,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學生主動、和諧和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探究性學習能力以及協作精神和合作意識,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益。
關鍵詞:信息化;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242-01
1.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生因為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多動好動,注意力維持的時間短,這成為小學教師頗為頭痛的問題,怎樣才能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到課堂上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為習慣。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運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所以對小學生而言,好的聽課習慣可以通過訓練他對一件事情長久的注意力來培養。教師利用計算機可以呈現豐富的輔助教學環境,面對眾多的信息呈現形式,小學生一定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理,而這種好奇心一旦發展為認知興趣,將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經過長期的這種訓練,學生們就會自覺養成課堂上認真聽講的良好習慣。
2.培養學生初步構建數學模型的意識
數學模型是建立在數學一般的基礎知識與應用數學知識之間的一座重要的橋梁,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就是指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展開思考,通過新舊知識間的轉化過程,歸結為一類已經解決或較易解決的問題中去,再綜合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與技能解決這一類問題。如:我在教學《替換的策略》一課時,認識到這節課的的替換策略,包括倍數關系的等量替換和相差關系的等量替換。在教學中通過先讓學生畫一畫的方式,理解三個小杯可以替換為一個大杯,再通過多媒體的演示觀察主題圖,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只要抓住把兩種量替換成一種量就可以了,學生把直觀圖形抽象成幾何圖形的過程,其實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為數學模式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初步感知了數學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問題更讓學生進一步思考:是不是解決替換這類問題,都可以采用這種畫圖的模式來解決。
3.捕捉亮點資源激活學生的思維
葉瀾教授曾經說過:"我們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小學數學課堂更是迸發著生命活力的課堂。學生的思維隨時隨地都會迸發智慧的火花。如:我在給學生上《圓的認識》一課時,去利用多媒體演示一組畫面,圓的車輪、圓的飛碟、圓邊的餐具等等,有個學生小聲說"怎么都是圓的?"我抓住這一思維亮點,組織學生討論,根據學生討論結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車輪在顛簸的行駛,方邊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通過學習,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圓的認識。
4.讓師生在數學學習中體驗美
對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喚起人們的愉悅。在數學教學中,進行審美化的教學,充分揭示數學美,能使學生對蘊涵于數學知識中的美產生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如:在《角的認識》一課時,學生說出許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隨機又利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的角,說明角無處不在,有了角,我們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在講《對稱圖形》時,也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將距離學生較遠,不能親眼所見的生活場景再現的優勢,讓學生欣賞教師從搜集的大量具有對稱現象的美麗圖景,如"埃菲爾鐵塔"、"法國凱旋門"、"印度泰姬陵"、"北京天安門"、"故宮天壇"等,將新知識深入淺出地隱含于常見的生活場景中。學生在欣賞自然美的同時,自主發現了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引發學生對這種對稱現象的探究欲望,體會到數學與自然的聯系,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社會、觀察自然的意識。然后請學生利用計算機制作出各種對稱圖形,這種審美心理活動能啟迪和推動學生數學思維活動,觸發智慧的美感,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得以充分發揮。
5.良好的自學能力是高效課堂的堅強后盾
對于小學生來講,最重要的是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發現、學會創造,掌握一套適應自己的學習方法,做到在任何時候學習任何一種知識時都能"處處無師勝有師"。為此,教師有必要更新觀念,研究數學的智慧,分析數學的方法,努力使學生像數學家那樣去學習、去思考、去發現、去應用、去創造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教師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培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如,教師可要求學生課前預習,預習時建議教師要有預習的提綱,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特別是低中年級的學生,這樣學生在預習可以有的放矢,還可以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記錄下來,上課時帶著這些問題聽講,而對于在預習中已弄懂的可以比較一下自己的理解與教師講解之間的差距,還可以想一想自己看問題的角度與老師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種好些;課后復習——學生可先合上書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課堂內容在腦子里像放電影一樣"過"一遍,然后自己歸納出幾個"條條"來。
6.發揮小學生學習數學的主體性
運用信息技術不但可以讓學生開闊眼界,還可以讓學生將看到和聽到的融為一體,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應放開學生去讓他們自由發揮自身的想象力,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挖掘自身的潛在能力,獲得更多的成功學習的機會,在愉快的氛圍中品嘗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課堂的效率。
例如,教師在利用多媒體講解圓的知識時,可通過動畫展示來調動學生的探索欲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動畫展示的是大頭兒子、圍裙媽媽和小頭爸爸各自設計一款自行車,在展示前,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通過動畫比較誰的自行車更舒服。大頭兒子設計的自行車的車輪子是方的,車子在行駛時非常顛簸,根本沒法騎;小頭爸爸設計的自行車的車輪子是圓的但是車輪的軸心不在中間,行駛起來也很顛簸;圍裙媽媽設計的自行車的車輪子是圓的,而且軸心在中間,行駛起來又快又舒服。學生看得目不轉睛,大家都認為圍裙媽媽設計的自行車最舒服,這時就可以及時引導圓的知識,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和自學能力,發揮自身的主體性,在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的喜悅,從而提高課堂的效率。
7.構建媒體型學習模式,追求高效課堂
使用多媒體與數學教學相結合,對教師來講,就是在一定的時間內要完成比原先更多的教學任務和目的。利用信息資源,可以節省教師的備課實踐;運用多媒體課件可以加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等。對學生來講,就是在一定的時間內要學到比原先更多的東西。利用網絡資源,學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取大量的教學信息,提高學習效率;通過多媒體教學可以使學生多種感官并用,加快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隨著教育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在一些難點問題的突破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課堂教學實踐證明,多媒體輔助教學是一種高層次、高效率的現代教育手段,把它運用到數學教學中,不僅能有效的提高學生數學素養、數學計算能力和拓展數學思維方法等智力素質,同時像情感因素、心理素質和精神品格等智力因素也得到相應的發展,使學生的整體素質得以全面的發展和提高。
總之,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已經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老師們應當轉變觀念,變革"教"與"學"的方式,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將抽象化為具體,將枯燥變為生動,調動學生思維和積極性與主動性,讓老師"樂教",學生"樂學",讓課堂高效、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