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梅
摘要:小學美術是我國小學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學科,更是實現我國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課程背景下,不僅要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繪畫技巧,更重要是要著重實施情感的滲透,讓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發現美、感受美和創造美,從而對學生進行良好的美育,陶冶學生的情操,塑造學生優秀的人文品格。所以,本篇文章主要針對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情感教育進行相應的探究,通過不同教學方式以及新教學理念的融合, 在美術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性,從而不斷夯實學生的情感基礎,實現情感教育。
關鍵詞:小學美術;情感教育;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306-02
為了更好地推動教育的現代化發展,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在教學中越來越重視學生的情感教育。嚴格說來,情感教育是始終貫穿在教學過程中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情感思想、挖掘學生潛在情愫的一種新型教學目標。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在教學中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元素,不失時宜地進行學生情感的教育,從而培養學生的情感基礎,達到情感教育的目標。
1.情感的概念和作用
1.1情感可以促進、中斷或是終止信息加工。情感對認知過程起著一定的作用。語言學研究證明,在學習過程中,中等強度的情感最有利于認知信息的加工。過強的情感則會阻礙學習。此外,積極的情感也有助于信息的加工。這種積極的情感包括自信、較強的學習動機和積極的學習態度。而消極的情感則不利于學習,如自卑、缺乏學習動機和興趣等。情感還具有選擇功能,即對環境中的信息進行處理加工。
1.2情感可以對社會認知提供輸入信號。人的情感具有模仿作用。因此,在美術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適當滿足學生的需求,這也有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人是處于社會活動中的。人在社會交往中,要從他人的外在情緒中來發現其內心的感受。這個是社會交流的信號,為觀察和評價他人提供了標準。
1.3情感能夠影響問題的決策。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態度能影響到內心的情感。當然,教學環境也會影響學生的情感體驗。如在講授《看燈展》的內容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來播放各種圖片,同時還可配上動聽的音樂背景。這樣的背景使學生置身于一種貌似真實的環境中,讓學生感受到"年"的文化。這樣的課堂氣氛,能活躍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有了創作的激情,課堂效率也得到了大大提高。
2.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2.1實現了用藝術教育培養情感。小學生正處于人生的基礎階段,是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美術教育通過對藝術的欣賞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優秀的美術教學滲透了對孩子情感的熏陶和凈化,通過對美術作品的欣賞,震撼孩子的心靈,培養了孩子對美的認識,幫助他們辨別美和丑。另外,美術教學也能夠激發孩子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塑造了他們的人格。在美術課上,孩子總會畫一些關于爸爸媽媽和小朋友的畫,雖然簡單,但展現的卻是孩子心中最美好的事物,這就是美術教育對孩子情感教育的具體表現。
2.2促進孩子養成高尚的藝術情操。現代社會要求人才必須有較高的綜合素質。美術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為孩子綜合素質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把情感教育和美術教育結合在一起,有力幫助孩子形成高尚的藝術情操,從而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3.小學美術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只要措施
在師生交流中滲透情感教育,師生交流是教學的主要方式,更是在新課程背景下實現有效教學中要舉措。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都是高高在上,總是和學生保持著一定的距離,這非常不利于師生交流,更別說實施情感教育了。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師生之間要建立起平等的關系,實現師生之間的交流,通過交流潛移默化地實施情感教育。[2]比如在教學《向日葵》這一教學內容時,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對色彩和繪畫的把握,從而喚醒學生對色彩的情感體驗,陶冶學生情操,構建高尚的美術修養。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和學生構建起溝通的橋梁,積極地和學生進行溝通。教師可以建立起對話:老師:學生們都有見過向日葵嗎?學生:見過。老師:那向日葵都有什么樣的有特點?學生:黃色的,跟著太陽轉。老師:那為什么是黃色的呢,為什么又要跟著太陽轉?通過教師的提問,學生就會陷入思考中。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在向日葵上鮮艷的黃色上以及永遠面向太陽的特點,引申出"積極樂觀、奮發向上"的情感教育。然后,進行色彩含義的講解,如紅色帶白熱情,白色代表純潔等,從而加強學生的體驗和感悟。
4.創設有感染力的教學情境
藝術創作不是空洞的技術性的活動,而是以情感為基礎的藝術創造。教師要積極地創設有豐富情感的教學情境,感染學生。首先,利用音樂。音樂和美術都是一樣都是一種藝術形式,教師要善于運用音樂烘托教學氣氛,激發孩子的情感,以此為基礎進行美術教學,讓孩子帶著情感畫畫,讓孩子在視覺和聽覺上都得到藝術的熏陶。其次,利用游戲活動。小學階段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都較差,他們多擅長形象思維,游戲活動符合了孩子的這一特點,讓孩子在游戲中收獲了快樂,較為容易的學習到了必要的美術知識,同時,在游戲中也豐富了情感體驗。在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滲透情感教育。不同的作品能傳遞給人不同的情感,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展示各類富有特色的作品,使學生的審美意識能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懂得不同作品具有的時代特色以及帶給人的不同感受。如,教師在播放可愛的卡通形象時。學生常常會表現得很激動、很喜愛。而在播放類似《三毛流浪記》的圖片時,學生表現出的情緒往往很復雜,有的同情,有的悲傷。學生欣賞不同風格的作品,在欣賞過程中體會到不同人物、場景、時代所表達的情感都是不同的。
總之,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美術教師不僅要傳授美術知識和訓練學生的美術技能,還要開展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尤其是在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的環境下,其更不能忽視情感教育。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情感教育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和美術欣賞能力,有利于達到小學美術教育的目標。然而情感教育的滲透是一個、漫長且復雜的過程。需要教師通過實踐教學。不斷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和交流。從而在互動過程中逐漸滲透情感教育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晨特點。制訂出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和方案,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不斷激發學生的創造為、想象為和美術鑒賞為、從而實現美術情感教育目標。提升學生的藝術素質。
參考文獻:
[1]趙丹丹.淺析小學美術課堂中的情操陶冶[J].新課程學習(上),2012(12)
[2]吳敏.情動辭發,披文入情——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考試周刊,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