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傳統信息傳播的方式,使信息傳播更加便捷。新媒體環境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信息獲取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高校學生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受到新媒體技術的深刻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方式都在新媒體環境下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學生的生活環境和學生的思想意識也發生了復雜的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極為必要。研究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有利于高校科學應對新媒體技術帶來的變化,對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提升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1 新媒體技術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
1.1 新媒體技術對環境的影響
首先,新媒體技術影響社會環境.新媒體技術消除了社會空間大屏障,人們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來搜集信息,認識世界,能夠實現網絡交往與網絡對話,并且,人們可以在網站公開發表自己對于熱點事件的看法;其次,新媒體技術影響文化環境。新媒體技術促進了文化傳播和文化交流,為大學生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使學生能夠接觸到各個方面的文化知識;最后,新媒體技術影響技術環境。新媒體技術促進了技術進步,學生可以在生活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方便了大學生的生活。由此可見,新媒體技術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產生了巨大影響。
1.2 新媒體技術對大學生的影響
首先,新媒體技術對大學生生活的影響。大學生可以在生活中運用新媒體技術進行交往、購物、出行等,極大地方便了學生的生活。但是,新媒體技術中的網絡虛擬性和網絡安全問題會使大學生的生活存在著安全風險;其次,新媒體技術對大學生學習的影響。學生可以運用新媒體技術獲取學習資料進行自主學習,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但是,新媒體技術下網絡中的不良信息以及網絡游戲等會使學生沉迷于網絡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最后,新媒體技術對大學生價值觀念的影響。新媒體技術下的信息十分豐富,而大學生的價值觀念還未完全成熟,導致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響出現偏差,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由此可見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
2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
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失效
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方式已經無法適應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失效,嚴重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的話語權。同時,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十分迅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也會隨著信息傳播而出現變化,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經常落后于信息技術的傳播,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失效。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完善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注重學生的政治素養培養,強調政治素養的培養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德主導地位。但是,實際政治生活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距甚遠,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以教材為依據,缺乏對學生的人文關懷,缺乏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視。另外,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務繁重,內容駁雜,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結構十分必要。
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維單一封閉
當前,大多數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仍采取傳統的教育模式,教育思維單一封閉,缺乏對社會熱點事件和學生實際生活的重視。同時,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網絡成為人們進行思想意識較量的重要場所,而大學生是網絡的重要使用者,他們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網絡上的各種思想意識,錯誤的思想觀念會使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出現偏差,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必要。
3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途徑
3.1 變革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話語權,提高學生的話語意識,使學生能夠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積極發言。為此,高校應積極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和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處于平等的地位。同時,高校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合理行使網絡話語權;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積極改變傳統的對話方式,摒棄傳統的控制對話,積極開展平等對話,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意識,變革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
3.2 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積極重視政治教育的主導地位,加強對學生的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念,增強學生對黨的信任,積極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加強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地位,積極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發展觀,加強學生的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學生的社會公德和思想道德修養;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重視學生的心理教育,教會學生進行心理調節,并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指導教育;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加強重視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修養。
3.3 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合力
首先,高校應積極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增加新媒體素質教育內容,積極創新課程教學方法,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其次,高校應加快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強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再次,高校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引入新媒體文化和新媒體道德教育,提高校園文化建設的信息化水平;最后,高校應加強教育團隊建設,不斷提高教育團隊的新媒體技能,進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鄭志龍,余麗.互聯網在國際政治中的“非中性”作用[J].政治學研究.2012(04).
[2]邱昊.數字時代背景下中國媒介素養教育的當下選擇——西方媒介素養教育范式的演進及其啟示[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2(04).
[3]孫芳.“現實的個人”視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維范式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18).
作者簡介
程龍(1992-),男,遼寧省盤錦市人。大學本科學歷。現為沈陽科技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廣播電視編導(播音與節目主持方向)。
作者單位
沈陽科技學院 遼寧省沈陽市 11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