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倩倩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適應現在教學的需求,也無法有效調動學生的英語興趣。因此需要加強教育改革,激發學生的英語興趣。分層教學法是當今教學中一個新的教學形式,具有因材施教的特點,將其運用到英語教學中,可促進全體學生的快速成長。
[關鍵詞]初中英語 分層教學 學生差異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30033
近年來,分層教學法得到廣泛的運用,但是在很多學科中并未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主要是因為一些教師將分層教學法當作普通的分組教學,僅從形式上開展分層教學,并沒有達到實質的效果。此外,還有些教師僅從表面開展分層教學,對學生的成績進行劃分,沒有落到實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困生”的積極性。實際上,分層教學法較為注重科學的引導,需要貫徹“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促進學生的成長與進步,從學習方法開始改變。對于英語教學來說,采用分層教學法,更為符合語言學科的規律。
一、按照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分層
在分層教學中,因為每位學生認識單詞與語法的能力不同,且接受水平也有一定的差異,這就造成他們間的水平差異。因為每位學生的基礎能力不同,始終采用統一的教學形式,較容易造成學生差異加大,也會對教學質量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需要采用分層教學的形式,如此便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夠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實施分層教學的方式通常有兩種,第一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分層,按照學生的基礎以及學習能力等,將其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對不同的小組采取不同的教學形式。假如學生順利完成教學要求,即可上升一個層次,反之則下降一個層次。第二是學生按照自己的情況來挑選適合自己的層次。學生在選擇前,教師應當提醒他們升降層次的標準,重點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學習“This is me!”其中必須掌握的單詞有edog master,詞組有look after; how to look after your edog;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good night,句型有Whats your name?My name is...Im...由此引入教學,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其中。
二、對教學任務進行層次制定,實施分層教學
在初中英語課堂上,學生存在兩極分化的現象,這不僅是學生自己的問題,也是教育環境的問題。在整體授課的形勢下,教師一般會借助一個教學目標來指導教學行為,單一的教學任務會直接影響學生的積極性,一些學生對教師布置的任務感興趣,就會表現得非常積極。還有些學生認為任務很枯燥,就不會主動完成。針對此種情況,只有采用層次教學法,才能夠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教師應當按照教學內容來劃分任務層次。例如在學習“Dream homes”時,教師可讓學生以層次小組為單位,實施寫作練習。以“Dream homes”為題,讓學生對自己理想中的家進行描述。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教師可給他們一些提示,如提供一些單詞或者句式;對于基礎中等的學生來說,教師可通過圖片的形式對他們的思維進行引導;對于基礎好的學生來說,教師可組織他們進行討論,快速完成寫作。
三、以生為本,鞏固有法——結合課堂練習分層次
除了過程教學外,課堂鞏固環節也是非常關鍵的,在鞏固練習階段,教師同樣可使用分層教學法。在傳統的英語課堂上,教師一般是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法,給全體學生布置統一的作業,一般是針對“中等生”布置的,與教學及學習規律不符。對于“學困生”來講過于困難,無法獨立完成;對于“優等生”來講過于簡單,達不到鞏固提升的目的。因此在布置作業時,教師可使用分層法。
例如在講解“colour”時,教師就可布置分層作業,程度由易到難。首先可為“學困生”布置一些單項鞏固選擇題,讓他們獨立完成,“優等生”對其進行評價與糾錯。其次可布置“按照首字母填充句子”,給出短句中關鍵詞的首字母,要求“中等生”來猜想與補充,同樣由“優等生”進行評價與糾錯。最后布置“翻譯句子”的題目,這些練習的難度較大,可由“優等生”來完成,其他學生進行恰當的補充。
通過對課堂練習進行劃分,就能夠使每位學生都從中獲得啟發,而且在練習的過程中,學生也能夠相互幫助,如此便可增進生生關系,使學生體會到合作學習的樂趣。
綜上所述,將分層教學運用到英語課堂上,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英語產生更大的興趣,而且還能夠擺脫傳統教學方法的束縛。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當合理地運用分層教學法,使英語課堂變得更加自由。
[ 參 考 文 獻 ]
[1]傳成琴.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法的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9(3).
[2]馬建白.分層教學,英語教學——基于分層教學法的初中英語教學探索[J].校園英語,2015(15).
[3]郭敏敏.論因材施教的高職英語分層教學實踐的研究[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2(6).
(責任編輯 黃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