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適應能力是學生在剛步入社會的時候,對于社會環境的身體素質以及心理等方面的適應能力。我國的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在當前對于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并不是很重視,對此還需要積極的加以改進。本文主要對高職體育教學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實踐培養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高職體育;社會適應能力;實踐
由于長時間的受到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我國的高職院校的學生基本上都在校園內進行學習,對于社會實踐能力較為缺少。正是由于這樣的問題導致學生在面對社會崗位的時候無法真正的滿足現代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因此,現階段高職院校一定要積極的改變體育教學方式,促使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得到根本性的提升。下面將對高職體育教學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實踐培養進行詳細討論。
1 體育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作用
1.1 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團隊凝聚力
團隊凝聚力在現代社會中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能力,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中尤為重要。在體育學習的過程中,有著很多的團隊協作項目,例如足球和籃球等等。在這些合作項目當中,每個人都有著各自的任務,而目標卻是一致的,這與社會當中的很多工作都相似。通過體育項目來對學生進行教育,對學生的團隊精神以及協作能力培養都將產生重要的作用。
1.2 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交際能力
在體育課程當中,教師需要對每個學生來布置相應的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會形成一個個小組,很多的學生之間甚至是不認識的。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就能更好的提升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促使他們之間形成團隊合作的關系。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將在他們的未來發展中產生重要的作用,是社會適應能力培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1.3 有助于強化學生自身管理
體育運動項目的開展過程中會存在著一定的規則和制度,學生需要在這樣的制度規定下來開展各項體育內容,促使自我的能力得到發揮。例如在足球運動中為了能順利的完成比賽就需要按照規定進行,否則就會被罰下。社會本身是一個大型的賽場,當中存在著一定的規則,學生如果能在體育項目中不斷的規范自我,那么在未來的職場上也勢必能逐漸的規范自我,使自己在社會中更加順利的發展。
2 高職體育教學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實踐措施
2.1 合理設置教學內容
高職的體育教學內容應當與他們的職業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對此,應當將受學生歡迎以及對學生未來發展具有長久影響的體育項目和內容積極的引入到高職的體育教學當中去。同時,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體育學習一定要保持與未來崗位之間的適應性,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在未來發展中具有更高的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此外,教師應當積極的改變傳統教學中的單一化教學模式,促使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能得到豐富,以便于學生的積極性能得到提升,為未來發展和職業需求提供基礎性的保障。
2.2 模擬社會場景
在高職院校的體育課堂中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教師應當認識到體育課堂本身就是一個小的社會縮影。在教學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是社會當中的一個個體,相互之間可以是合作者也可以是競爭者。對此,在體育競賽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直接的進行劃分,促使學生能擔任其自己的責任,并完成不同的任務。這種教學方式往往能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能促使學生更加直接的與社會之間進行對接,從而為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提升做出貢獻。
2.3 積極鍛煉學生的意志和品質
在高職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所進行的各項體育項目勢必都會給學生帶來一定的身體鍛煉作用,同時學生也需要從心里和身體上進行付出,從而得到最終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品質和心里的承受能力等方面就會得到相應的鍛煉。而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會經常的舉辦一些體育競賽活動,這個過程中學生有的會得到成功的體驗,有的則需要經歷失敗,那么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將給學生的心理素質帶來一定的鍛煉作用,幫助他們逐漸的得到成長。因此,為了能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教師應當積極的在教學中盡量多的給學生一些支持和幫助,促使他們能在體育技巧上和心理素質上得到上升,并且要積極的幫助他們將一些所遇到的問題進行解決,促使他們能在未來社會中面對困難迎難而上,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
高職院校在當前已經是我國教育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在近年來得到了逐步的完善和發展,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目標在于為社會培養更加具有實踐能力的人才,那么對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要求就更高。在這樣的背景下,高職院校一定要進一步的了解學生的特點,并且從體育教育的方向來逐步的強化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為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做出保障。
參考文獻
[1]王偉.體育課對高職院校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促進作用[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4):45-49.
[2]馬駿,吳本連.體育合作學習與社會適應能力之關系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6(24):66-69.
[3]夏璐.體育課程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6(16):26-28.
作者簡介
吳玉芳(1982—)女,漢族,江西省進賢縣人。大學本科學歷。現為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高職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
作者單位
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 江西省南昌市 33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