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凌志
【摘要】長期以來,語文課教什么、怎么教一直是令人困擾的問題,雖然我們每節課的教學設計上都有教學目標的設定,但在實際授課中,執教者并沒有完全奔著這個目標去,從某種程度上說課堂教學和教學目標是脫節的。基于這一實際情況,我對語文課的教學目標設定進行了一些思考。
【關鍵詞】教學目標;滲透;階段;細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朱熹說過:“百學須先立志。”圣賢們強調的就是學習目標的重要性,沒有目標就沒有努力的方向,無頭蒼蠅式的盲目學習最終不會產生實際價值。雖然每一篇教案都有教學目標,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模糊了界限,缺乏實際的可操作性。充分把握學生學情、分析學情,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并達到教學目標,是上好一堂語文課的重要前提。高考是用一份試卷來最終檢驗一個學校、一個教師三年語文課堂教學目標是否實現,這是從大的方面去檢驗;而一堂公開課是從小的方面來檢驗一個教師對語文教學目標的理解和把握。
我相信一位高明的或有經驗的語文教師對語文教學目標的理解和把握是滲透在每一個教學細節和所有的教學流程中的。這里的關鍵是“滲透”這個詞,查《現代漢語詞典》,“滲透”有一個比喻義:比喻一種事物或勢力逐漸進入到其他方面(多用于抽象事物)。
一、教學目標的階段性
我對“滲透”一詞的理解,便是強調教學目標的“階段性”。這里的階段性便是上文提到的逐漸進入。語文教學目標是終極目標,不應把它看作中學語文教學所有階段無處不在的教學要求。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提升,語文運用能力的提高,當有明確的階段性。
與數理化的課程不同,作為人文學科,我們很難在一節課后用某種客觀的方式去量化學生是否掌握本課知識。以語文課本中的《祝福》為例,應該講哪些,講到什么程度,大多數教師沒有進行過深入的思考。保守一些的人根據教參,進取一些的人可以把對魯迅小說的最新研究進展延伸到課堂,一些有個性的語文教師可以從自己的理解和喜好出發講解課文。在教者吃透語文教學大綱精神的前提下,在把握所面對的教學對象的語文基礎和能力的情況下,教者完全可以或者說應該有較多的自由度、較大的空間,選擇教學側重點,增加或減少教學的內容——這是一種理想狀況。而現實中,我們的教師和學生的現狀距離這種理想狀況甚遠。針對這種現狀,我們的教學目標必須有所改進。
我在講這篇課文時,在兩節課的課時中,我就制訂了兩階段的教學目標。第一階段的教學目標有兩個:一是把握小說故事情節,理清文本結構;二是掌握人物形象的刻畫方法。在達成第一課時的兩個學習目標之后再開展第二課時的學習,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主要是探究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劇的主、客觀因素,理解封建思想和禮教的“吃人”本質,以及體悟作者孕育字里行間的激憤之情。有了第一階段的學習,第二階段的學習才能水到渠成,否則,第二階段的學習只能是無根之木。
如前面所講,一篇課文在現階段應該講哪些內容,可以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討論。從專家學者到普通教師,從大學的研究機構到各地方的教學研究室,有這么三五年時間,一個相對規范、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教學目標細則就可以被搞出來。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有章可循,我們的教學目標才可以建立在一個較為堅實的基礎之上。大綱或許應該是簡明扼要的,但可以在之后附一個詳盡的細則,在細則中可以作一系列的規定,可以有實踐中的建議,比如每個年級必須達到的最低要求從詞匯量到背誦篇目,從文學常識到文學名著閱讀篇目。這個也許不難做到,難的是人文素養和語文能力怎么規定。
二、教學目標的緩慢性
多數情況下,“滲透”一詞是指液體從物體的細小空隙中透過,但我們今天更多的是用它的比喻義,這個物體或力量包含思想精神。
語文不只是技藝,還有思想精神。借用一句古詩“一枝一葉總關情”,情感的東西、思想的東西,是無法直接搬給學生的,它要靠熏陶、靠影響、靠感悟。一點一滴,日積月累,可以說這就是語文學科的特點。
可惜這個似乎人人都知道的特點,在很多情況下都被高考量化了,被能力提升這些所謂更加迫切的任務遮蔽了。量化也進了語文課堂,一節課的評價被分解成十幾個指標,上課的老師若要顧及這種打分,這節課一定支離破碎,或者說超級平庸。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創新”“能力”“活動”,我想很多開公開課的老師被這幾個詞壓得喘不過氣來。實實在在的語文課,以積累滲透為其特點的語文課,不是活動課,也不是表演課,哪能用創新做要求,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有一點教學機智就已經很好了
能力的培養也是這樣,這應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拿閱讀能力的形成來說,首先是多看、積累,在積累中分析比較、獲得經驗。教師的作用在于示范、點撥、引導,幫助學生總結經驗,克服閱讀中的困難。這個過程不可能全部體現在每一節課上,更不可能體現在教學尤其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可是我們太急功近利,創新探索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濫用,反映了我們一些人的心態。一些公開課上,教者一個問題拋出來,馬上分組活動,進行討論,討論不過幾分鐘,即交流總結。這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嗎?學生思維的深層活動能展示嗎?這是很讓人懷疑的。
我們語文課堂上所追求的教學目標,不論是語文運用能力的提高還是人文素養的提升,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這個科學指的是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符合語文作為一門學科的自身特點。沒有階段的劃分,就沒有教和學的循序漸進;沒有循序漸進,便談不上科學。綜上所述,一節真正讓學生有所收獲的課,其教學目標應當有明確的階段性。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