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化,師生關系也開啟了新的模式。只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進行高效的教育教學活動。因此,本文試圖從新型教師、新型學生以及師生互動的角度,探討如何建構新型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師生關系;新型教師;新型學生;師生互動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師生關系,指的是“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等”。師生關系主要是教育關系,當然還包括情感、倫理等方面的關系。隨著時代的變遷,教師的地位、價值與所承受的社會輿論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同時新時期的學生也有著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特征和新的個性、習慣。教育要與時俱進,建構新型的師生關系是所有教育者共同面對的挑戰。
近年來,一些師生關系失衡導致的悲劇新聞常見諸報端,最近,一則新聞甚至刷爆了朋友圈:四川某小學老師在利用午休時間給學生補課時,因為該學生作業潦草,便用教鞭抽打了學生的臀部,隨后家長上告教育局,教育局高度重視,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對老師采取通報批評、訓誡談話、扣除績效工資甚至調離原單位的處理,最后這名老師不堪受辱而自殺。當然這則新聞結局的真實性尚有待考證,但在這則新聞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的師生關系已漸漸消失,一切都在被市場經濟的洪流所裹挾,師生關系也開始變得多元化,如何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逐漸得到重視。下面,我就從一名普通的一線老師和班主任的角度,談一談我對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的想法。
一、新型教師——轉變觀念、負重前行
對于教師的社會地位、工資收入是否與所承擔的工作量成正比,社會上存在著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看法。作為一名普通教師,為免有失偏頗,在此不發表看法。但有目共睹的是,當這個社會紛紛向“錢”看齊,“潛規則”與普遍的信任危機無處不在,教師在校園里向學生宣揚著理想、公平、正義等逐漸離我們遠去的詞匯,有些十五六歲的學生已經明白了老師們的蒼白無力。同時,由于網絡的發達、學習渠道的多樣化,老師在學術上的權威地位也日漸淡去;而問題家庭的增多也帶來了各種的“問題孩子”,教師在與這些孩子交往時,更是需要處處留心。所以,新型的教師,首先必須有強大的心理承受力。教育是一個過程,這期間會有無休止的瑣碎,來自家長的誤解、來自社會的非議,這些都需要教師本身有足夠的底氣,對教育事業充滿希望,才能無懼挑戰,也只有內心強大的教育者,才能培養出同樣經得起磨礪的學生,因為教育歸根結底,是人對人的影響。
其次,新型的教師還必須要轉變陳舊的觀念,接受新思想、新觀念,不斷充實、完善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教育理念。早在唐朝時,韓愈就寫出了千古流傳的名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我就經常從學生那里學到新名詞、新知識,但我并不覺得這是一個教師的失敗。相反,教師最大的成就感應該是教出讓自己崇拜的學生,教師要勇于承認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并且保持年輕的心態,永遠和學生一起成長、進步。
二、新型學生——移動互聯時代的“新新人類”
教育必須從教育對象出發,“學生本體論”已經逐漸成為一種共識,對學生的深入了解是教育的前提。以我的學生為例,他們基本都是“○○后”,在學習和生活中表現為以下幾個共同特征:(1)學習興趣低下甚至有明顯的厭學情緒;(2)對老師缺乏信任感,不愿意與老師說心里話;(3)對手機和網絡游戲的依賴程度深,對現實生活缺乏興趣;(4)心理較為孤獨,大多數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當然這只能代表中職在校生的部分共性,不能概括所有階段、年齡的學生情況。但據我與其他中學階段老師的交流發現,正在成長中的“○○后”有一點特征倒是涵蓋頗廣,就是對手機的依賴,在教學中如何正確地利用手機,已經成為所有教育者都要面對的挑戰。此外,對于中職學生而言,“成人”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比“成才”教育更為重要,在一言一行中潛移默化地教會他們分享合作和幫助他人的快樂,使他們在走上社會后能更好地融入集體,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素質。
三、師生互動——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在認識到教育對象的特點后,教育者才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采取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習,去進行良性、有效的溝通,而不是盲目簡單地去對待他們,要知道“孩子的心是嬌嫩的,等到它變堅硬就太遲了”,一個不愿意和老師交流的學生是危險的。在遇到具體情況時,要具體對待,永遠提醒自己懂得傾聽比懂得說教更重要。只有這樣,才能逐漸走進學生的心扉,才能展開教育和更有效的教學活動。
除了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進行溝通之外,鼓勵機制必不可少,尤其是對于中職學生而言。正是因為在過去的學習生活中經歷了太多挫折與批評,中職學生對學習普遍缺乏信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跳出“標準答案”的桎梏,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允許有多元化的答案出現。比如我在上《善良》一課時,請學生說一說他們是如何看待善良的,有一位學生大膽地說善良無用,只會被人欺騙利用,我并沒有馬上駁斥他,而是笑著問他為什么會這么說,原來他就曾經遭遇過好心被人利用的事情。經過他的發言,同學們也紛紛踴躍地參與到討論中來,最后我們得出了“善良還必須有力量,才可以戰勝邪惡”的結論,這雖然與最初的標準答案——“善良是必不可缺的美好品質”不完全一致,但有了新的發現,誰又能說這不是一種收獲呢?
要想建立起真正平等、互相尊重信任的師生關系,遠非上文可以概括,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首先需要教師真正發自內心地去愛每一位學生,付出耐心、包容,無私奉獻?!按盒Q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就讓我們以此自勉,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光榮的教育事業中去,愿所有的園丁都能收獲滿天下的桃李芬芳!
參考文獻
[1]馮建軍.教育學基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