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陳云
摘 要:語文課程在基礎教育階段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認為語文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甚至還有一些老師也將語文看作是應試科目,在設計語文教學內容時,忽視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越來越多的初中生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感到陌生,他們無法對中華民族產生自豪感與認同感。為了改變這個問題,痛定思痛,以在語文課堂中增加我國傳統文化為研究對象,討論如何才能夠更好地在語文課堂上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為廣大初中語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議。
關鍵詞:傳統文化;修養;審美;閱讀
現在很多初中生能夠說出流利的英語,哼出日韓等外文歌曲,但如果讓他們背誦一首唐詩,品鑒一曲宋詞,他們便感到十分茫然。還有很多家長過于重視英語、數學等學科的教育,寧愿花大價錢讓孩子上補習班,也不愿意讓學生閱讀四大名著等。這就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喪失了人文素養,我國傳統的《詩經》《論語》等已經甚少出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還能夠增加他們的民族責任感,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敗之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為提高學生道德品質(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發揮積極的作用。”“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本文從提高教師文化修養,培養初中生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意識,加強與我國傳統文化相關的閱讀活動三個方
面,討論如何使我國傳統文化溢滿初中語文課堂。
一、提高教師的文化修養
學生的人格形成期是在初中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是培養初中生民族文化意識的重要課程。學生在語文中的任何學習都與我國的傳統文化有關,比如,識字寫字、閱讀、寫作等,都是為了傳承我國文化。人文教育與基本的理論教育不同,后者采用“灌輸法”等傳統方式就能夠促進學生進步,對老師的要求較低,但是前者需要老師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要想實現傳統文化與語文課堂的有機結合,首先,老師需要耐心學習我國經典的傳統文化,并研習與之相關的書籍;其次,老師應該增加與傳統文化有關的課程,讓學生多多接觸;再次,老師必須深入研究教材中與我國傳統文化相關的知識,如文言文、詩詞、民俗風情等,讓學生接受全面、正確的文化教育;最后,老師要以身作則,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從而深化初中生的傳統文化意識。在李白所著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中,我在備課的時候,大量搜集了關于李白以及王昌齡二人的生平記事,深入研究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在語文課堂中,我讓學生帶著兩個問題進行閱讀:“左遷是什么意思?”“李白為什么要將自己的愁死寄托給明月?”在學生基本掌握這首詩的情感與內容之后,大致可以判斷出這首詩講的是王昌齡被貶官之后,李白所做出的安慰之舉。然后,我再告訴學生,古人以左為卑,以右為尊,所以被貶官稱之為“左遷”。為了讓學生加深印象,我找到時下大火的電視劇——《瑯琊榜》,讓學生觀察這些電視人物的服飾。學生通過觀察,發現上衣基本是左襟在上。我告訴學生這主要是因為要表達一種尊卑觀念,所以前襟方向要向右。在講述作者將愁思寄于明月的時候,我還展示了《靜夜思》一詩,讓學生了解古人認為明月可以照見相隔千里之人,作者將其擬人,希望月亮能夠代表自己安慰友人。在學生提問:“為什么王昌齡會被‘左遷呢?”我也為學生講述了王昌齡生平郁郁不得志的故事。學生在這節課堂上對我國傳統文化表現出了極大的好
奇心。
二、培養初中生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意識
現代社會是一個知識大爆炸的社會,我國傳統文化正在日益流失,甚至面臨失傳的風險。初中生從小接觸的是電腦、電子游戲等,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感到一知半解,甚至是一竅不通。因此,老師可以提高初中生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意識,促使他們感受我國文化之美,從而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培養出初中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審美意識,才能夠讓他們對傳統文化保持持久的熱情。在學完朱自清先生的《春》之后,我為學生出示了唐代白居易先生的《錢塘湖春行》、杜甫的《春望》以及宋朝朱熹的《春日》和辛棄疾的《昭君怨》,讓學生品析不同朝代的詩人以及同一朝代的詩人由于生活經歷等方面的差異在描寫春日景色的表達方式,以及這些作者的寫作風格及情懷等方面的不同,提高他們對我國古代詩詞的審美能力。
三、加強與我國傳統文化相關的閱讀活動
古人云:“讀天下書,行萬里路。”閱讀,不僅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還能夠促使他們主動探究中華傳統文化知識。我國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由于時空的限制,學生無法親身體驗所有的文化,但是,我國古人以文字的形式將其保留下來,雖然我國經歷了多次戰亂,已經遺失了很多優秀的資料,但是遺留下來的文化書籍依然數不勝數。因此,初中生可以通過閱讀了解這些知識,感受古人的智慧,從而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促使學生能夠從內心深處樹立以中華民族為榮的榮辱意識。老師在講解一些古文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提前了解這部作品的寫作背景與創作動機,這不僅可以幫助他們理解文章,還能夠使其對讀物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從而突破古文限制,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感情。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的第四單元中,收錄了《社
戲》《安塞鑼鼓》《竹影》以及《口技》四篇文章,都與我國傳統的工藝有關。因此,我利用這個單元,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閱讀活動。每位小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與我國任意一個傳統的工藝有關的主題,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學生必須深入了解這些傳統工藝,將其匯總,并在閱讀課中展示小組成果。但是很多學生對傳統工藝并不了解,于是我為他們提供了一些參考意見,比如,疆繡、女書等。學生在閱讀中,了解疆繡雖然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依然沒有人愿意繼承這門手藝。在研究疆繡的過程中,他們還發現現在新疆還有一種工藝是將蠶絲染色,雖然具有永不褪色的特點,但是幾乎已經沒有傳承人了。還有的學生對我國女書,即在古代只傳女不傳男的書法進行了研究。學生在這種閱讀活動中,除了了解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還能夠深切體會傳承這些文化的緊迫感與責任感。甚至還有一些學生在了解到這些即將失傳的工藝時,希望通過一些方式,讓所有人都能夠了解這些工藝,并將其繼承下來。
總而言之,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國的瑰寶。因此,語文老師必須承擔起傳遞我國傳統文化這一歷史重任,將我國優秀的文化以科學的方式滲透在語文教學中,凈化學生的心靈,培養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才。要想讓我國傳統文化溢滿初中語文課堂,就必須提高老師的文化素養,感染學生,除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外,還要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老師必須提高初中生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意識,加強民族認同感,從而促使學生積極學習;老師要多增加一些與傳統文化相關的閱讀活動,讓學生能夠在書的海洋里自由繼承傳統文化,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周斌.讓傳統文化燦爛于初中語文課堂[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1(11).
[2]謝志琳.淺談傳統文化教育與初中語文教學相結合[J].新校園(理論版),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