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色彩關系是構成繪畫作品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不是客觀存在,而是人腦中的意識。色彩寫生終究是要將現實對象呈現在畫面上的。在這一轉化的活動過程中,我們除了明確色彩關系以外,我們還要清醒的意識到轉化過程不是簡單的照搬對象的顏色,要圍繞兩者間的色彩關系進行比較。
關鍵詞:色彩關系 視覺適應 比較 觀察 梵·高
中圖分類號:J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9-0383-01
一、視覺適應帶來的問題
正常的人眼都具有一定的適應客觀環境變化的能力,這種特殊的功能叫做視覺適應。色彩的視覺適應包括明暗適應、遠近適應、和顏色適應。
人們由明處走近光線微弱的暗處,就會暫時性地看不到任何物象,經過一段時間后,視覺開始恢復,這就是暗適應;反之從暗處走近亮處,就會在耀眼的光線下看不清物象,稍停片刻,視覺恢復正常,這就是明適應。人的眼睛具有一種能夠變焦的能力,在一定的視覺范圍內,不同距離的物象通過眼睛的自動變焦作用都能看得比較清晰,而在焦點外的感覺到模糊,這就是遠近適應。當一塊鮮艷的色彩放在我們眼前時,最初感覺十分明顯,但時間稍長,我們就會感覺這塊色彩的鮮艷度開始減弱,直至感覺越來越淡,這種現象叫做顏色適應。
視覺適應屬于人的視覺器官的生理反應。如果在長期的色彩畫訓練中不注意這一點則很容導致畫面上出現一些常見的問題。如顏色粉、灰、臟;習慣性出現概念色、習慣色和雷同色;以及照抄對象顏色等。雖然人眼的本能反應能幫助我們觀察到豐富的顏色,但是它不能有效的幫助我們畫出一張關系和諧的色彩畫出來。
二、色彩關系的概念、意義和內容
色彩關系是色彩各要素之間對比與協調關系的總和,即是色彩的整體關系。我們在學習繪畫的過程中時常被告誡畫畫要把握好對象的整體,要從整體出發。那么這個整體在我看來主要是關系上的整體。“色彩關系”不是物質形式的客觀存在,而是人腦對若干色彩相互作用后的整體感知。在繪畫中,如果不去注意對象的色彩關系,孤立的觀察畫面中每一個局部的顏色,再分別的去照抄每一塊“客觀”的局部顏色,得到的就不會是一個整體的畫面。梵·高曾說:“只要在畫面上所表達出的色彩關系和所看到的自然中的色彩關系是一致的,就不必在意每一顏色是否正確。”的確,畫畫正是畫的色彩關系,而不是一塊塊地、孤立地、嚴格地去模仿在自然界中所觀察到的顏色,利用人類有限的顏料是永遠無法模仿出自然界中無限豐富的色彩的,我們所能夠掌握并做出正確表達的只有色彩關系。
掌握色彩關系也是繪畫中必要的一個思維方式。色彩關系就像是一個橋梁,它是從色彩在自然界的客觀性到色彩在繪畫作品中的主觀性的過渡。色彩關系就是一種繪畫語言。一個畫家可以用顏色組成色彩關系來構成一幅色彩作品來表達主觀情感,這就如同是一個鋼琴演奏家用音符構成旋律來表達一首樂曲,一個作家用文字組成語言來表達一部小說。一種和諧的色彩關系就是一個和諧的旋律。
色彩關系具體包括:明度對比關系、 純度對比關系、色相對比關系、冷暖對比關系、補色對比關系、面積對比關系、同時對比關系和透明對比關系這八種關系。色彩關系的掌握相比較素描關系而言,是對我們視覺藝術的較為全面的檢驗,對更高層次藝術的學習將起到功不可沒的橋梁作用。
三、我們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在色彩關系上而非顏色本身
色彩寫生訓練來講,最主要的是要把握好對象的色彩關系,把握好了色彩關系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把握住了畫面的整體。因此,在色彩寫生時就不能被動地從寫生對象上一塊接一塊地抄襲和復制顏色,而是應該著眼于對色彩關系進行觀察和分析,對比對象及其周圍用于構成畫面的每一塊色彩之間的關系,通過掌握色彩的知識來主動地駕馭畫面色彩的關系,并把這一系列的關系按照需要表達在畫面上,以達到畫面色彩和諧的效果。在觀察上切不可陷入孤立的、局部的觀察意識之中,而要時刻提醒自己要將視野打開,多用“一瞥”、“掃視”和比較觀察的方式去感受對象中各部分見的關系,并結合色彩關系原理中的具體的知識來細細體會色彩的變化,并能在整體關系中感受部分的變化(微差)。
四、圍繞畫面與對象色彩關系的比較來進行操作
色彩寫生終究是要將現實對象呈現在畫面上的。在這一轉化的活動過程中,我們除了明白正確的色彩關系知識以外,我們還要清醒的意識到轉化過程不是簡單的照搬對象的顏色,要始終拿畫面上的色彩關系去比較對象的色彩關系。我們時常會發現寫生過程中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例如:這塊顏色我的確是用的黃色,為什么看上去畫面上的黃色并沒有對象中的那么明確?這里就牽涉到了轉化的問題。我們除了在觀察方法上要把握色彩的整體關系,在操作上也要力求做到畫面上符合客觀的整體關系。只要是關系就有相對性。在繪畫中,可通過雙向的調整來改變關系。既然用的是黃色而感覺其色相不明顯,極有可能是周圍其他的色塊沒有畫到位。可以通過比較觀察來分析檢查畫面問題。
此外,我們還應該注意的是,深入是深入畫面的整體關系,是把整體關系做得更為豐富。那么在色彩寫生訓練中,我們也應盡力去訓練我們對色彩關系的整體感受,在畫面中表現出更為充分的色彩關系(前面提到的具體的八種色彩關系)。
五、讓畫面上的色彩變得主動
“意識決定物質”,不是“意識”真的創造了物質,而是意識在大腦中指導你怎么去認識物質,從什么樣的角度去理解客觀對象。對色彩關系有了正確的理解之后,會改變以往對色彩的膚淺的認知,就會拋棄概念色的認識,改掉習慣用色的陋習,會不斷的學會用正確意識指導下得到的感受來檢驗畫面中的色彩是否符合客觀對象的色彩關系,從被動中得到解放,使色彩變得更加主動。
參考文獻
[1]田萬文,從素描關系到色彩關系的轉換分析[N],云南:文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
[2]張勇、張進,關于色彩關系的探討—簡析大師作品中對于色彩的運用[J],河南:美與時代,2011
[3]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史教研室,外國美術史(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張銘(1988.4-),男,湖南張家界人,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油畫創作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