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正經歷著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我們一定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更加愛黨愛國,更加重視與更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作者集古今中外建筑學與傳統文化之大成并獨立首創的建筑地理學與行為德學發揚光大,造福國家與民族,實現人與自然的真正和諧、持久和諧,讓祖國的生態環境更加優美,讓人們的居住環境更加養人!
關鍵詞:建筑地理學 行為德學 生態環境 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9-0389-03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我們不能辜負了這個時代。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我們一定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更加愛黨愛國,更加重視與更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建立起中國自己的建筑學,少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與干擾,體現和突出中華民族自己的建筑特色,要相信古圣先賢的智慧,要相信中國人的智慧,把本人在古圣先賢探索研究基礎上首創的建筑地理學和行為德學發揚光大,造福國家與民族,實現人與自然的真正和諧、持久和諧,讓祖國的生態環境更加優美,讓人們的居住環境更加養人!
一、建筑地理學就是天地人合一的中國特色建筑學
所謂建筑地理學,就是在繼承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和建筑技法的基礎上,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以人為根本、以建筑物“乘”地球生氣為核心建筑理論(“乘”即順勢承接并合理利用)、以形法和理氣的統一運用為核心建筑技術、以東晉郭璞《葬經》和唐朝楊筠松《青囊奧語》《天玉經》《玉尺經》《造命千金歌》為主要理論來源、以自然環境(主要是山和水)為條件、以勘察設計施工為手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道法自然并完全遵循自然規律、最大限度實現天地人合一的中國特色建筑學(建筑地理學中的“建筑物”特指辦公、生產、經營或居住的房屋建筑)。通俗地講,建筑地理學就是天地人合一的中國特色建筑學,它是關于國土空間布局、城鄉規劃選址、堪察設計施工、房屋建筑營造、園林景觀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一門自然科學,是引領中國建筑走向“民族性、觀賞性、生態性、養人性、安全性”的根本途徑,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存共榮的根本方法,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中國建筑領域的具體應用與生動實踐。
二、中國建筑“十化”是建筑地理學的根本主旨
中華民族從遠古至新中國成立前,都特別重視國都與各級地方政府的選址,國都與各級地方政府選址的一個重要因素或者說是主要因素就是充分考慮擬選國都與地方政府所在地的地質構造、山水環境、土壤狀況、氣象條件和國防安全等。比如北京、西安等城市,都是上千里或者上萬里的數條大山脈與很多小山脈連接不分開、起伏不斷脈,一直延伸到城市西北、正北或東北,并且城市周邊群山環抱、秀峰挺拔、藏風聚氣,城市內外河流縱橫、生氣旺盛,而且基本上都是深厚純凈的黃壤或紅壤,地質穩定、無化學毒害輻射等,這些都符合了建筑地理學關于國都與地方政府選址的基本條件,必定有利于引領國家的長治久安和人民的富裕安樂。
在選址確定以后,政府首腦機關的主體辦公樓與其它重要的機關單位辦公樓在設計與修建的過程中做到:建筑選址生態化,即基址(即穴場)及其后方凸起、景觀秀美、藏風聚氣、土壤健康,隨龍水與朝堂水于基址的右前方或左前方交匯流出;建筑設計標準化,即房屋基礎與外形均規則方正,建筑密度小于40%、綠地率大于40%、容積率低于3、單層房屋內空高于3米,行政首長的辦公樓或居住用房不要開挖地下車庫以防止地下空虛導致根基不穩;建筑放樣精準化,即龍水合局、來龍貫穴、順勢造作、正坐靠山、坐高向低;建筑風格特色化,即民族特色與時代條件相結合,因地制宜,增加建筑的文化含量,讓建筑真正成為文化符號的載體,克服“千城一面”和“萬村一貌”的怪象;建筑布局合理化,即行政首長和部門主要負責人辦公室設置在旺位(“六秀方”),公用廁所設置在衰位,樓梯和電梯建造在房子的左側(即青龍方),院子或小區的大門設置在旺位(“六秀方”)、坐向必須做到龍水合局,并根據辦公樓的外圍自然環境和地勢狀況,按照坐高向低的原則擺放辦公桌,實現人的坐向后靠大山(或高處)、前向河流(或低處),同時人的坐后必輸是實體墻;建筑擇日精準化,即動土施工與搬家的年月日時的地支不沖克房屋的坐山并要盡量做到年月日時的天干與行政首長的出生年干相吻合以實現天地人合一;建筑材料環保化,即低能耗、低消耗、無污染、無毒害、無放射性的多功能綠色環保建筑材料;建筑施工經濟化,即注重建筑的可持續性和環境保護的嚴肅性,禁止挖山取石、毀林開礦、阻塞河流等破壞生態又浪費資源的惡行,堅決克服“今年建、明年拆”的重復建設現象;建筑裝修簡單化,即保持地面與天花板和墻壁完全平整,不吊頂、不凹凸,選用黃色系列與白色系列為裝修的主色調并注重顏色的合理搭配,“天花板—墻壁—地面”的顏色分別為“純白—淺黃色—黃色或原木色”,以防止復雜裝修導致不利于辦公者或居住者的身心靈健康;建筑理念系統化,即選址、規劃、設計、施工與安全管理要相互銜接、有機統一,大力節約資源,嚴格生態保護,讓中國建筑回歸和走向“民族性、觀賞性、宜居性、養生性、安全性”,以實現人與建筑的和諧、建筑與自然的和諧,真正達到天地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三、建筑地理學是破除迷信風水的有力武器
本人是當代高級知識分子當中開展風水打假并從事風水領域撥亂反正、正本清源的第一人,也首創了“十不十要”中國風水師職業道德規范,即不違反規律、不破壞環境、不欺民害人、不邪淫殺生、不妄自尊大、不評議時政、不生氣上火、不自私自利、不背道損德、不觸犯法律,要合力愛黨報國利民、要傾力堅持行善積德、要努力弘揚科學精神、要大力抵制封建迷信、要竭力規范操作技術、要協力傳承建筑地理、要致力建設美麗中國、要全力推動民族復興、要盡力維護世界和平、要勤力造福宇宙蒼生。正法不揚,邪術必生。很多國人因為不了解中華民族的老祖宗艱辛探索與認真總結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造學規律即建筑地理學,才導江湖迷信風水的泛濫。當前全國風水流派與風水方術很雜亂、很玄邪,幾乎完全江湖化、迷信化、復雜化了,江湖迷信風水師把中國風水引向了歧途,簡直是誤國誤民。如果江湖迷信風水師不把中國風水搞復雜、搞亂套、搞玄乎,他們就賺不到錢,他們就成不了“大師”,他們把國人搞糊涂了、搞瞢了、甚至搞到云里霧里了,顯示出“大師”很“厲害”、“造詣”很深厚,“深”不可測,這樣就可以凸顯“大師”的地位與作用了,很多人甚至包括很多高官與富豪就得聽“大師”的擺布了,不敢亂說、更不敢亂動了,仿佛被精神控制了一樣。殊不知,很多類似的“大師”有些是文盲,有些小學沒畢業,有的中學沒畢業,普遍文化素質偏低、道德淪喪,有些還是騙子,真可悲有些高素質的國人還任由假“大師”牽著鼻子走。假“大師”的名氣和影響越大,對中國正宗的建筑地理學的傷害和破壞就越深遠。下面以清東陵和清西陵為例說明批判與放棄迷信風水的重要意義。
清東陵的水口位于中國羅盤縫針的乙辰位(水局)、重重關鎖,朝山金星山秀峰,靠山昌瑞山主峰,朝應峰位于中國羅盤縫針的丙、午、丁、未、坤、申、庚、酉、辛、戌、乾、亥、壬、子、癸等方位,朝堂水位于中國羅盤縫針的坤、申、戌、乾等方位,藏風聚氣、峰環水繞、景觀秀美,是一個很好的地方。按照建筑地理學“龍水合局、來龍貫穴、乘生氣”的要求,必須要造葬水龍或者土龍,但清東陵只有順治墓、康熙墓和孝莊皇太后墓坐龍是七十二龍的水(土)龍并做到來龍貫穴、正坐靠山、坐高向低,即坐山為子山午向兼癸丁、坐龍為庚子土龍、坐度為5°,做到了“龍水歸于一竅”,這樣的坐山、坐龍、坐度與北京故宮的一模一樣,必然造就“康乾盛世”。可是到了清朝中晚期,由于江湖迷信風水泛濫,產生了迷信色彩很重的玄空風水,導致了慈禧墓和裕妃陵的坐向為大空亡(即癸山丁向),大空亡就必然要導致財(政)空、國(家)破、人(民)亡。清東陵位于一個很大的堂局里,一個堂局通常只有一個很好的龍穴之地即順治墓,康熙墓與乾隆墓分別位于順治墓的左右兩邊,墓的正后方均是脈氣很旺、來龍貫穴,可以安葬。但是,再往康熙墓與乾隆墓左右兩邊分葬的其他帝王墓,偏離昌瑞山主峰與主脈越來越遠,生氣越來越微弱,以至于慈禧墓都沒有龍脈入穴、靠山很低矮了,又加上墓地(主指棺材)的坐向為大空亡,必然注定清朝江山從此逐步葬送。根據本人多年考證,中國風水正是從清朝中期開始,分化出了江湖迷信風水主要是玄空風水,拋棄了以“乘生氣”為主旨的并順應自然規律的楊公風水學。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清朝的滅亡是受到了江湖迷信風水的影響。可見,大力弘揚建筑地理學是何等重要,抵制江湖迷信風水是何等重要!
清西陵的雍正陵(即泰陵)水口位于中國羅盤縫針的乙辰位(水局),沒有入首龍,來水位于中國羅盤縫針的丁、未、坤、申,朝應峰位于中國羅盤縫針的丙、午、丁、未、坤、庚、酉、辛、壬、子、癸、戌、乾、亥、丑、艮、寅、甲、卯、乙(即幾乎二十四山的每一個方位都有朝應峰),是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大紅門、石牌坊、功德碑樓的坐龍均為壬子木龍、羅盤的9°線,都屬陽差、克男人。隆恩門、隆恩殿、陵寢門、明樓、啞巴院等建筑物的坐向均為中國羅盤正針的壬山與子山的界縫(即小空亡);嘉慶陵(即昌陵)所有的門、坊、樓、殿、墳頭(金井的金剛門)的坐向都是正針二十四山的子山午向,坐向中軸線是地盤二十四山的七十二龍的戊子與庚子之間的界縫(即羅盤2.5°的線),也屬于小空亡;道光陵(即慕陵)所有的門、坊、樓、殿和墳頭(金井的金剛門)坐向都是正針二十四山的乾山與戌山之間的界縫(即小空亡),即羅盤307.5°的線。慕陵的地形是白虎方(山)高于青龍方(山),主應葬者的后人(即咸豐和光緒)會出現女人干政、男人有職無權(即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現象;光緒陵(即崇陵)所有的門、坊、樓、殿和墳頭(金井的金剛門)的坐向是正針壬山與子山的界縫(即小空亡)。
通過本人多次考察清東陵和清西陵發現,中國的風水從乾隆皇帝陵的選址與造葬開始,再次出現了大混亂、大倒退,放棄了楊公風水學“乘生氣”的主旨和“龍水合局”、“一卦純清”的核心。皇陵的選址一味追求形勢,過份講究藏風聚氣,即只注重堂局的形勢周密,不再注重“來龍貫穴”,甚至無入首龍。整個清西陵(雍正、嘉慶、道光、光緒等四個皇帝陵)陵墓的選址尤其是墳頭的具體位置的正后方沒有來龍過脈(“來龍貫穴”),即穴點與墳后的大青山(永寧山)相隔5公里左右,穴點與墳后靠山(大青山)出現了5公里左右寬闊的平地,大青山完全沒有龍脈(即山脈)與墳頭直接連通,導致了陵墓的墳頭所在地類似孤峰獨山,違背了《葬書》“獨山不可葬”的要求,同時大青山上的草木不秀,懸崖峭壁面向皇帝陵,違背了建筑地理學“景觀秀美”的要求。葬了此種地形就會出現:葬者及其后代就似孤家寡人,沒有強大的根基和靠山,主應家族衰敗、人丁不興,這與清朝晚期的現實情形很吻合,皇帝沒有實權,皇位是侄兒繼位(即無正統繼承人)。清西陵選址過分強調和注重四靈四象(即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即過分追求形勢,而沒有做到“葬乘生氣”和“來龍貫穴”是其最主要的缺陷和最重大的敗筆。在陰陽宅的選址與修造過程中,必須要做到四靈四象兼備,也就是要做到“藏風聚氣”、“景觀秀美”,但同時必須符合“葬乘生氣”、“來龍貫穴”、“龍水合局”、“一卦純清”等最本質、最核心的要求。
清西陵的外觀(即外明堂)修造方法違背了四個自然規律和建筑地理學之道:一是墳頭的四周被較寬、較深的環形水溝包圍,尤其是墳頭正后方出現的水溝嚴重破壞了生氣的傳送,切斷了龍脈(即“過水所以止來龍”),阻隔了生氣的承接,此水又叫做“淋頭水”,主葬者及其后代人丁不興、根基不穩、江山不固、搖搖欲墜,極易遭遇滅頂之災;二是整個皇帝陵修造與營建了高大厚實的圍墻(土墻),圍墻隔斷了陵與墻外自然山水的關系,人為地隔斷了墻外的來水,不利于消納砂水,主應葬者及其后代皇子皇孫們尤如坐牢一樣,被囚禁在深宮大院,生存與生活不自在、不自由;三是沿著皇陵的中軸線修建了很多門樓殿和其他建(構)筑物,遮檔了墳頭正前方、左前方、右前方的山和水,不利于消納砂水,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破壞了地理環境;四是金井(棺材)下葬太深,不利于消納砂水,越深后代越兇,但是清西陵的金井(棺材)幾乎都在地面以下10米左右,不利“乘生氣”和消納砂水,主應后代有勞獄之災。
清西陵(包括清東陵晚期)的皇帝陵違背了“以龍立向”的自然規律,主要建(構)筑物和金井(棺材)的坐向幾乎都是大空亡和小空亡。建筑地理學在坐山立向時尤其注重“以龍立向”“龍水合局”“來龍貫穴”,“以龍立向”就是自然規律,先要格龍,格龍是最現實、最客觀的自然規律,擺在那里的,不信都不行,這與偉大的地質學家李四光的地質引力學很吻合,科學家李四光也傳承和運用了偉大的楊公風水理論進行地質勘測。格龍是客觀存在的物質環境決定我們的主觀操作(運用羅盤定坐向),先有格龍,后有坐向,也就是說,一定要先到自然環境中去審龍、察砂、辯水、點穴,然后再決定坐向,一定要龍水合局,龍水合局了才算達到“龍真穴的”的要求。但是,清西陵的門、坊、樓、殿和墳頭(金剛墻)的坐向幾乎都是大空亡和小空亡,完全沒有做到“葬乘生氣”、“龍水合局”,這是大兇的開山立向(即設置坐向),主應國庫空虛、人丁不興甚至死亡或者國破家亡,“空”者即財庫空虛也,“亡”者即滅亡也,人丁不興、子孫不旺。
清西陵(包括清東陵)還有一個重大缺陷,就是不太注重皇后和皇妃陵的選址與修造。從遺傳基因和地理效果的角度來看,女性(皇后和皇妃)陵墓的選址、修造(定向)更重要,有些皇后生于或者晚于皇帝去逝、下葬,但是朝廷往往忽視了皇后(皇妃)陵墓的選址與營造。通過本人的反復考證,除了與皇帝合葬的皇后(皇妃)陵墓外,其余皇后(皇妃)的選址都不太理想,有的墳頭后根本就沒有龍脈,甚至連靠山都沒有,更不可能“葬乘生氣”、“來龍貫穴”,如此這般的穴位(墳頭)又怎么能出生賢孝子孫?又怎么能保證人丁綿延不絕?又怎么能實現子孫興旺發達呢?甚至有的皇后(皇妃)墳還在皇帝陵的外圍,比如孝莊太后的陵墓就建在了清東陵大紅門的外圍(即清東陵的南部)。同時,很多皇后(皇妃)的陵墓坐向幾乎都是大空亡、小空亡。根據皇后(皇妃)陵墓的選址、修造和坐向,嚴重違背了建筑地理學的客觀規律,必須導致皇子皇孫們坐監犯科、囚禁流放、自相殘殺、父子反目成仇、母子不相認、人倫秩序顛倒等,嚴重者人丁斷絕、國庫空虛、國破家亡。
按照江湖迷信風水即玄空風水造作清西陵的破壞性還會影響葬者本人(即皇帝)的氣運,從歷史上看,皇帝從即位開始,就著手了選擇和營造陵墓的活動,而且這種建造活動一直到皇帝去世,這就類似于民間流行的“生基墓室”。“生基墓室”如果符合建筑地理學的要求,就會對皇帝本人及其后代的皇子皇孫們帶來吉祥。反之,如果“生基墓室”不符合建筑地理學的要求,就會帶來大兇。另外有一點值得借鑒,就是清東陵、清西陵和明朝十三陵等早期的皇帝陵幾乎都做到了金井(棺材)、墳頭正后方的靠山主峰與正前方的朝應峰都在一條線上,即所謂的三點一線,可以作為墓地選址和判斷墓地吉兇的參考。
四、傳承與弘揚建筑地理學有利于國家富強、地方富裕、人民富足
本人在中華歷代古圣先賢探索實踐的基礎上,首創“建筑地理學”與“行為德學”兩個專用詞語,并建立了相應的理論體系、操作技法與檢驗標準,其根本目的是要在中國共產黨和習近平總書記的英明領導下,為國家富強、地方富裕和人民富足作出當代知識分子應有的貢獻,正可謂“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所謂行為德學,簡單地講就是意念、精神、語言和行為時刻具足大善與大愛的中國特色道德倫理學,其主要內容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其核心要求是做人處世恪守“孝敬、仁愛、忠義、守禮、清廉、知恥、無私、和平”的原則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全心全意為眾生服務的宗旨,一切為他人、一切為眾生,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信仰堅定、理想遠大、道德高尚,嚴以修身、嚴以律己、嚴以養德,謀事要實、做人要實、創業要實,始終保持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眾生、人與宇宙的相親相愛、互敬互愛、和諧共存、和樂長存。
建筑地理學與行為德學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但是建筑地理學內在地包含著行為德學、行為德學是建筑地理學的應有內涵,即建筑地理學具有更加深廣的外延,其根本目標是持久實現與持續保持天地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好的建筑地理環境有利于涵養好的行為德學,好的行為德學最終必然催生好的建筑地理環境。善的行為德學就會感召“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和“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的建筑地理環境;惡的行為必定感召“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和“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建筑地理環境。善的建筑地理環境(即“善地”)必然會造就善的行為(即“心善、行善”等),正如《道德經》所言“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人們與人類只有時時處處堅持做到建筑地理與行為德學兼修并用,必然會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眾生、人與宇宙的持久和諧、持久和平、持久和樂。
對于一個特定地域而言,比如城市、鄉鎮和村居,在選址與建房的時候,從整個地域的地形地勢地貌來看,如果所在區域房屋建筑的基址及其后方地勢凸起、背山面水、坐高向低,而且房屋建筑又是龍水合局、基礎與外形方正、坐向不犯空亡、空內布局合理、裝修簡單經濟等,這就做到了房屋建筑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和諧共存,必定有利于人們的身體健康、心理和諧、富足安樂,必定有利于實現房屋建筑及其居住者尊重自然、適應自然、順承自然、保護自然,必定有利于實現地球磁場和宇廟能量最大限度地加持或庇佑房屋建筑及其居住者,而且如此進行選址、規劃、設計與建造房屋,有利于城鄉建筑的美觀與持久,有利于避免重復建設、破壞環境、浪費資源。
根據地質學與磁場學的相關道理,某個區域或某個地段的地勢凸起、地質穩定、水草豐茂,就表明地球生氣(即地磁場能量)很旺盛。相反,如果某個區域或某個地段的地勢低陷、地質不穩、水草枯竭,就表明地球生氣很微弱,不適宜人類居住。又根據東晉郭璞《葬書》所言,草本不生之地、山脈被深挖斷脈之地、砂石之地、兩個山峰間的脊背之地、孤獨的山峰之地、山水環境臟污和化學毒害輻射之地、水體不潔與土壤不佳和地質不穩之地等,均不適宜建房或葬墳。可是,現實中的很多房屋與墓地的選址均違背了上述原則,導致了大量的病、災、禍或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從某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信仰缺乏,人倫顛倒、道德滑坡等問題。特別是很多鄉村群眾為了追求所謂的“交通便利”,都紛紛把房子遷建到了山下,大多都在平地上的馬路邊建房,由此導致大量房子坐后低陷、坐低向高、背水面山,甚至空亡坐向的房子越來越普遍,這樣必定會給居住者帶來禍害。尤其是空亡坐向的房屋危害更嚴重,輕者婚姻破裂、重病纏繞、不聚錢財,重者會出現青少年英年早逝、意外橫禍、傾家蕩產、血光之災等悲慘事故。所謂坐向空亡,是指房屋與棺材(或骨灰盒)的中軸線位于中國羅盤正針二十四之間的分界線(即界縫)或正針二十四之中的八干四維空間里(即甲、乙、丙、丁、庚、辛、壬、癸、乾、坤、艮、巽),房屋與棺材(或骨灰盒)的坐向犯了空亡是表明房屋與棺材(或骨灰盒)接受的地球磁場和宇宙能量很微弱,即生氣很微弱,必然不利于身心健康、平安富裕,也不利于旺才旺丁、出人出貴,還不利于崇德興仁、強國安民。
一個地方的街道尤其是城鎮主干道的勘察選址、合理設計、精準放樣與科學施工是相當重要的,道路是城市的骨架,直接或間接影響城鎮經濟的發展、政治的穩定、文化的繁榮和生態的質量。城鎮主干道施工放樣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要求是便于街道兩旁的房屋建筑坐向滿足“龍水合局、順勢造作”的趨吉要求,即房屋建筑的坐龍五行與城鎮水口五行完全一致,并做到順乘地勢修造房屋(即坐高向低)。由于客觀的地理環境所致,城市房屋不可能完全做到坐高向低,比如街道北面的房屋是坐高向低,那么街道對面的房屋必然是坐低向高,對于坐低向高的房屋一定要做到龍水合局、房屋地基與外形方正、內部布局合理,并在適當的旺位開設大門、主要負責人或者重要部門辦公室也建設在旺位(“六秀位”),如此可彌補逆勢建房的缺陷。但是,墓地(主指棺材或骨灰盒)的地勢一定不能后低前高,必須要做到龍水合局、來龍貫穴、坐高向低、正坐靠山,如此方可趨吉避兇,大吉大利。比如北京長安街是東西走向,街道剛好位于中國羅盤正針的95°-275°線上,那么與長安街完全平行的北面房屋建筑的坐向即中軸線剛好位于5°-185°線上,本人考證過的北京故宮里面的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門、中和殿、保和門、保和殿和神武門等南北向的房屋建筑中軸線全部都是5°-185°線,即坐山為子山午向兼癸丁、坐龍為庚子土龍、坐度為5°,由于北京的水口為中國羅盤縫針的乙辰位(即水局水口),房屋建筑的坐度為5°、剛好是庚子土龍,土龍與水龍共一局即均作水局看。因此,不僅故宮里面南北坐向的房屋建筑做到了龍水合局、順勢造作(即坐高向低),而且與長安街完全平行的北面臨街房屋建筑也可以做到龍水合局、順勢造作(即坐高向低),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和諧共生、共存共榮,必定有定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此同時,與長安街完全平行的南面臨街房屋建筑剛好是坐山為午山子向兼丁癸、坐龍為丙午水龍、坐度為185°,做到了龍水合局、趨吉避害,這就是建筑地理學的神奇妙用與偉大作用。因此,弘揚與傳承建筑地理學,必定有利于引領國家富強、地方富裕、人民富足,必定有利于實現天地人之間的持久和諧與吉祥圓滿。
作者簡介:宋泓錫(1971—),男,土家族,湖南,法學碩士、在職博士,中國建筑地理學和行為德學創始人,湖南省張家界市政協副秘書長,研究方向:中國傳統文化與建筑地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