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英
摘 要:任何一門語言學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教育對象是外國留學生,教師就要充分考慮文化差異這一問題。而對外國留學生來說,學習漢語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如何克服留學生的語言習得障礙,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實現對外漢語的有效教學,是教師所追求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優化課堂;克服障礙;有效教學
一、對外漢語的教學目標
1.培養留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
語言交際能力包括社會語言能力、話語能力和語法能力,漢語交際能力是指留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運用漢語進行交流的能力,使留學生掌握漢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是教師教學的基本目標。留學生來到中國,生活在漢語的語言環境中,使他們有更多運用漢語與人交流的機會,而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也是在漢語的語言環境中進行,這樣更能體現語言交際功能的特點。如此,周圍的社會語言環境和課堂環境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良好條件。
2.培養留學生的自學能力
學習漢語是一個認知過程,也是一個智力過程,要求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全面參與進來,包括記憶力、想象力、觀察力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這些因素的作用,才能夠加快自我的認知過程,以取得更有效的學習效果。由于留學生對中國的文化不夠了解,因此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容易感到枯燥和乏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鼓勵他們,并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以此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任何學習過程,教師都只是引導者,起到指導和督促的作用,學生才是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因此教師在幫助學生學習漢語的同時,更要著重培養留學生的漢語自學能力。
二、培養留學生的學習經驗
1.正確理解學習經驗
學習是通過學生主動行為而產生的,其關鍵在于學生的行為和反應,而不是教師做了什么,但教師的教學行為也不可忽視,因為學習經驗是學生與教師的相互作用,學生是主動參與者。因而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教育經驗,以便于學生也能夠有機會從事某種活動。如,通過安排相應的活動或教學情境,以引起學生這方面的反應。這就意味著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特點,這對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尤為重要。
2.如何選擇經驗
教師要想達到某一教學目標,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以機會,使其能夠有機會去實踐這個目標所隱含的行為經驗,如為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教師就要給予學生機會去解決一些問題,這樣才能更有效地達到這一教學目標。學習第二語言,最好是能夠在使用這一語言的國家中進行,這樣才能夠有更多實踐和運用的機會,以此獲取相應的體驗。
學習經驗是學生從某種實踐目標中所獲得的滿足感,如果學生能夠通過練習和實踐來提高自己的語言交際能力,那么他們的學習信心和興趣就會大增。因而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并滿足其學習經驗需求的機會。學習經驗需要符合學生目前的成就水平和心理傾向等方面的條件,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了解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根據他們的學習情況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學習的難易程度,決定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心理,難度適中的學習內容可以使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得到相應的提高,而過難的學習內容容易使學生產生為難心理而難以掌握知識的要點。為達到特定的教學目標,教師在課前要精心設計教學方法,并盡可能多地設計教學可能需要的情境,因為在漢語教學過程中,常常需要教師設計相應的語言情境,以帶動學生主動開口練習。
三、有效組織學習過程
教師只有在教學活動中不斷積累教育經驗,將自己的教學經驗組織起來,并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才能夠極大地影響教學效率,使學生的學習效果有所提高。有效組織學習,要求必須是連續性、順序性和整合性的,連續性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有機會在一段時間里反復并連續地練習某種技能,從而掌握這一技能。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避免在同一個水平上一直重復同一個課程要素,以免使學生難以在理解、態度和技能等方面有所發展和提高。順序性就強調教師要注意把每個后續的經驗建立在前面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同時對有關內容作更加深入和廣泛的探討,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教學內容的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加深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整體性可以理解為同一年級所學的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橫向關系,如對外漢語教學的初級綜合科和初級口語課之間沒有絕對界限,也就是說學生在綜合科上學到的詞匯、語法知識在口語上還是會出現,這樣就有利于學生鞏固所學的每一個知識點。
總之,對外漢語教學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留學生的學習特點和知識經驗,選擇符合他們接受能力的教學行為,以此促進留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漢語言文學及相關知識的學習中,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湯莉娜.對外漢語課堂有效教學行為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2]楊翼.對外漢語綜合課教學設計研究[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