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秀
摘 要: 課外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途徑。對小學生來說,做好課外閱讀,不僅可以大大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還可以豐富學生的人文涵養,塑造良好的品質和健康的人格。然而,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現狀令人擔憂,為了改變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現狀,可從兩方面進行探討:一是創設閱讀環境,激發學生喜愛閱讀;二是傳授讀書方法,讓學生學會閱讀。
關鍵詞: 課外閱讀 激發興趣 傳授方法
近年來,課外書的重要性日益被人們認識。國家教育部門有關機構對教材體系做了改革,中小學教材除翻新版本外,還編排發行了數量適中、質量較高的與教材配套的課外讀物。它們大多集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可讀性強,不少學生讀得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課外閱讀已成為學生鞏固課內知識、豐富知識體系、了解身外世界的重要途徑。
一、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現狀
課外閱讀是語文實踐活動的重要形式,課外閱讀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孩子的整體語文素質,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然而,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現狀令人擔憂。
1.學生對課外閱讀缺乏興趣。在農村,良好的課外閱讀氛圍難以形成。在家中,家長不能成為學生課外閱讀的榜樣,由于受自身條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長很少閱讀書籍,也較少督促子女博覽群書。在他們的心目中,能自覺完成家庭作業的孩子,就是乖孩子。
2.課外閱讀涉及的范圍較小。在家長和小學生的頭腦中,一聽說要買課外書,80%的家長、學生買的都是優秀作文籍,形成優秀作文等于課外書籍這樣一種狹隘的概念。學生課外閱讀很少涉及古今中外的優秀名著、民間傳說。
3.學生課外閱讀習慣難以養成。學生閱讀書籍囫圇吞棗,粗粗瀏覽一遍即是閱讀。很少做讀書筆記,即是做了筆記,也無非是幾句好句、幾個好詞。
二、課外閱讀的教育意義
課外閱讀能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滿足學生渴望廣泛認識自然、社會、人生的心理需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閱讀應當成為孩子掌握知識的極為巧妙的工具,同時又是豐富精神生活的源泉。”課外閱讀對孩子來說,不僅能認識世界,有助于培養扎實的技能和技巧,而且是培養感情和道德的學校。課外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途徑。對小學生來說,做好課外閱讀,不僅可以大大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還可以豐富學生的人文涵養,塑造學生良好的品質和健康的人格。
新課標第一次規定了小學生課外閱讀量,并提出了閱讀速度的要求[1]。這是對語文教育改革的一次突破,對小學語文教學有著較好的指導作用。因此,教師必須把指導學生課外閱讀作為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三、創造閱讀環境,激發學生的喜愛閱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想讀書,才會主動讀書。
1.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良好的讀書環境能激發學生的讀書欲望[2]。首先,在墻壁上懸掛一些名人讀書成長的掛圖、詩詞、名言等,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讓孩子孕育在濃濃的書香中。其次,老師發動學生向班級捐獻圖書,定期向學校圖書館借閱一定量的圖書,利用節日建議家長帶孩子買書,建議家長買書給孩子當生日禮物……把班級布置成一個小型圖書室,讓學生盡情翱翔在書的海洋。
2.激發博覽群書的興趣。學生的個性不同、年齡不同,也就各有偏好,低年級學生都特愛看童話故事,而猜謎、科技、名人傳奇、歇后語、寓言等之類的書卻極少問津。魯迅說過:讀書正如蜜蜂采蜜,倘若只叮在一處,所得就有限。因此,教師要利用各種機會,盡所能激起學生閱讀多種書籍的興趣。
四、傳授讀書方法,讓學生學會閱讀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只有正確合理地選擇自己所需的作品,快速準確地運用閱讀方法,做好讀書筆記,課外閱讀才有效率,才有收獲。
(一)做好讀物推薦
由于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鑒別能力和免疫能力都弱,如今的課外書包羅萬象,良莠不齊,并不都適合學生閱讀。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做好讀物推薦工作。在讀物推薦時,我們可以從以下途徑向學生推薦書籍:
1.推薦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書籍。課外閱讀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我們推薦讀物時,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進行[3]。如上完《丑小鴨》,可以讓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選》;學完古詩后,可以向學生推薦《唐詩三百首》等。
2、推薦與年齡特點適宜的書籍。小學六年,跨度較大。我們推薦讀物時,不能一刀切,必須根據每一年級段學生不同的年齡特點,向學生提供書籍名單,鼓勵學生讀小學生版的四大名著,讀兒童報刊及科普讀物,幫助學生選擇一些課外兒童詩、古詩、優秀作文等。
(二)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方法
閱讀方法一般包括精讀、略讀。精讀即抓住重點詞句,細細揣摩,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略讀即先看序言、提要、編輯大意和目錄,以了解全文的性質、內容和規模,再閱讀全文章節標題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瀏覽全文,綜述大意[3]。在課外閱讀中,學生常用的是略讀。根據閱讀目標的不同,我們可以把略讀分為游覽式讀書法和篩選式讀書法。教授學生閱讀方法,我們要遵循課內帶課外,扶放相結合的原則,切忌拔苗助長。要讓學生掌握一般的閱讀順序,即先初讀,感知課文大意,然后精讀品析,最后評議摘錄[4]。
(三)輔導學生做讀書筆記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課外閱讀應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鼓勵學生多讀書勤動筆,既可以摘抄好詞好句,又可以在書上做眉批、畫線打重點號,還可以邊讀邊思考,閱讀后用讀后感的形式對文章的內容發表自己的體會、見解,督促他們做到勤動筆多讀書,及時寫自己的感受,促進理解消化,提高表達能力。
課外閱讀不僅是學生開闊眼界、儲備知識、訓練能力的有益橋梁,更是大語文課堂所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內容。語文教師要積極拓展渠道,為學生的課外閱讀保駕護航。讓學生翱翔在書海中,在書的海洋中積累語言,親近母語,陶冶情操。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解讀》.
[2]《小學生讀書興趣的培養》.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04(6).
[3]六書編.《校園讀書活動指導》G.中國檔案出版社,2004.1.
[4]崔巒,主編.《小學語文教學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