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廣峰
摘 要: 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一環是必要的。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把“學”的權力還給學生,把“想”的時間交給學生,把“做”的過程留給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真正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落實到數學課堂教學的各個具體環節,讓學生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形成健全人格,逐步推動素質教育有效發展。
關鍵詞: 數學教育 自主學習 探究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小學數學教學要領悟其真諦,確定“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大力改革課堂教學,探尋一種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教學方式。而“探究式”學習正是符合這種理念的一種教學方式,為學生創建了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教育環境,提供了充分發展的空間,為克服傳統教學的弊端、推動素質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徑。
那么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我結合教學實踐與研究,在此提出一些粗淺看法。
一、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意識
自主探究意識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時,主動探究學習中的問題,有想解決問題的意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任務是培養和激發小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為此,教師要創設促使學生自主探求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經常處于探究沖動之中。例如:教學《除法》時,為了激發學生探究意識,授課時引導學生思考、探究下面幾個問題:①小明有12塊糖果,打算與其他兩個小朋友共同分享,思考:小明和其他兩個小朋友都能獲得幾塊糖果?②學校要新購置530把椅子,分5次運完,平均每次運多少把才能將這些椅子運完……引導學生從已有經驗出發對上述生活情境自主探究、解答。不僅能加深學生印象,學有所用,而且能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再如教學《有余數的除法》一課時,正巧有幾位老師到我們班聽課,我說老師這里有一些糖,請大家把這些糖平均分給客人們,應該怎樣分?(我給學生的糖果怎樣分都有剩余。)學生想出各種辦法,寫出各種算式,都有剩余,通過寫出的算式發現一些規律。本節課學生濃厚興趣下完成自主學習,達到預期的效果。本節課如果照本宣科學生也能學會,但那是在灌輸知識,是一種被動學習。由于創設了相應的學習情境,學生主動吸收知識,是一種主動學習。這樣的教學設計為學生提供可探究的學習情境,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境有機結合起來,使數學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
二、開展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數學知識本身是抽象的、難以理解的,而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其容易接受具體形象的知識,要解決這一矛盾,教師必須努力創造條件,對數學知識進行“巧妙加工”,適時組織學生進行“比一比”、“拼一拼”、“畫一畫”等教學活動,讓他們感到抽象知識的具體化,從而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如在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時通過“折一折”、“量一量”幫助學生認識長方形的特征,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之間的區別,既讓學生獲取知識,又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從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心理看,越是跟自己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越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有了學生的積極有效參與,才可以促進小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發展。
三、巧設課堂練習,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兒童認知發展的規律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要求教師有效設計練習,合理、巧妙、靈活地設計一些開放性練習;開放性習題有利于訓練學生創新思維,學生必須利用已有學習經驗,從不同角度變換思維對問題進行全面分析、正確判斷。例如學習了《數字與信息》后,我設計了如下一道題:華新小區新建18棟住宅樓,每棟6個單元,每個單元8層16戶,為了便于物業管理,請你給小區每個住戶編號,你認為編號至少應該有幾位數字?并說明每個數字的意義?學生在尋找解題方法的過程中不斷自主探索,從不同的角度變換思維對問題進行全面分析、正確判斷,從多方面尋找可能答案。這樣一方面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得到鞏固和提高,另一方面充分展示學生才能,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增強學生自信心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從而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總之,在教學工作中,數學教師要做有心人,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積極鉆研教材,不斷改革、創新教學方法,立足于學生可持續發展,讓數學真正成為學生愿學、樂學的學科。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和實踐空間與時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使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性學習,培養自主探究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宋波.關于小學數學教育的方法探索[J].民主教學,2013.
[3]薛曉慶.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J].數學學習與研,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