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華
摘 要:復習是結合學生的遺忘規律和認知特點而產生的一種鞏固知識的方法和手段。它絕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把數學教學中相對比較零散的知識以再現、整理、歸納等辦法使之條理化、系統化、整體化,也是學生在已有的數學知識基礎上,對原先學習過的數學知識內容進行更高層次上的再學習,它更多的是加深數學知識的理解,擴大數學知識的聯系,進一步提高數學知識掌握的水平。但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將復習課與練習課混淆,使得復習并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鑒于傳統復習課的種種弊端,通過長期的研究與實踐,初步總結出初中數學高效復習課堂模式。
關鍵詞:初中數學;高效;復習;模式
高效復習課堂教學是指教師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指定的復習目標。評價一堂復習課是否高效,不僅要看復習內容是否全面,復習難易程度是否得當,還要看能否充分調動學生的復習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對已有知識進行回顧、反思、總結、提升,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分析復習課的現狀和弊端
一個教學階段的前、中、后或各種考試之前常需要進行復習,比如:課前、課中的隨機性復習,章、節的終結性復習,期中、期末的考前復習,中考總復習等。針對不同的學生復習的重點也要各有側重,重在出新,否則的話,程度好的學生會覺得是在一遍遍“熱剩飯”;中等程度的學生只學到一些表層的東西,進步不大;程度差的學生依然是聽不懂,該不會的還是不會。但以往的復習課中,教師很容易把每個知識點都匯集在一起,然后采用一例一練的方法,將復習課與練習課混淆,這樣的授課體系存在種種弊端:
1.教學目標不清
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是有效教學的基本價值和根本目的。有些教師認為,新課教學結束后,學生基本掌握了知識,復習課是一個“炒冷飯”的過程,只需要喚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記憶,所以只是單純地依據以前對復習課的認識進行授課,既沒有對該課型進行深入思考與研究,更沒有明確、合理、具體、可操作的設計,所以存在一定的應付性和盲從性。
2.教學模式單一
創造始于問題,問題激發興趣,興趣是創新的原動力。當學生對一個事物充滿興趣時,他的感覺會變得敏銳,想象會變得自由,思維會變得活躍,構成了自由創新的心境,學習就有了自覺性、主動性、創造力。在復習課的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并沒有徹底摒棄舊的數學思想,也沒能打破傳統的復習課教學模式,而是一味單純地將“一例一練,講練結合”的復習模式套用在所有的復習課堂中,使學生感受不到新奇的氛圍和多樣化的體驗,更不能促使學生從新的角度對原有知識進行積極的探討和總結。這樣的復習課只能“溫故”而不能“知新”,沒有做到對癥下藥。
3.側重對象偏移
大多數老師在進行復習前做了大量準備,尤其對教材的鉆研和挖掘很深,這是值得學習和稱贊的。但欠缺的是沒有在學生身上下足功夫,缺少對學生學習水平和習慣的了解。如果老師不能準確把握大部分學生處在什么程度,好學生處在什么程度,學困生真正在什么地方“困”,那么講起來就沒有針對性,就不能達到有的放矢的效果。
4.不能深入淺出
復習時多以本章基礎知識概況為主,雖然看似注重基礎知識的回顧與總結,并且通過例題對原有知識進行了歸納和應用,但是很少有能夠深入探究的典型問題,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學習水平得不到提高,更使他們在整堂課的學習中不能獲得自我探究的體驗和能力的提升。
二、“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取得的收獲
萬事開頭難,起初的實踐和探索都是艱難的。從幾何課到代數課,從初一年級到初三年級,從畢業年級的專題復習到非畢業年級的章節復習,從粗獷開放的匯報式復習到細致全面的引導式復習,從整堂課學生獨自講到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的互助講……其中所經歷的各種想法、嘗試、質疑、否定、思考、交流、改變、實踐、小結,最后得出了更為高效的復習課堂模式。
1.明確復習目標,制定復習計劃
新授課與復習課進行比較,前者重點是理解這一知識產生的過程,讓學生認識這一知識,而后者則是梳理這一知識與其他知識之間的聯系,即知識間的邏輯關系。因此,在復習課目標的制定上,教師需要有十分清晰的教學目標指向。至于具體如何幫助學生進行梳理?如何幫助他們構建認知的網絡,這也需要根據復習的階段與復習的內容來確定。但無論是哪個年級的哪種復習課型,教師都要對前期的教學效果及學生的學習現狀進行深刻的回顧與反思,只有先找準學生在本章中已經遺忘、容易出錯、思考不全、混淆不清的方方面面,在此基礎上才能設計出難易程度、思維強度、思維容量適中的高質量問題,才能科學合理地制定準確、具體、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有了清晰的教學目標,教師才能更為順暢地指導帶領學生進行復習。
2.完善知識系統,細化知識結構
在基礎知識的回顧方面,教師可以引導或幫助學生通過表格、樹狀圖、結構框圖等形式對章節要點進行梳理,但切忌對概念進行簡單的整理和堆砌。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標準或規律、方法或角度對所學的零散知識進行梳理、歸納和整合,更要注意加強知識之間的橫縱向聯系,促進知識條理化。同時,每一節復習課也是對學生歸納能力的一種培養和訓練。
3.注重解題策略,學會反思總結。
復習過程中最好將題目與知識結構聯系,引導學生從轉化、數形結合等思想方法尋找解題思路,幫助學生選取解題策略。單一的概念回顧并不能達到良好的復習效果,配以精選的例題才能完整地展現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在有限的時間內要想更高效地進行復習,選題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平時的教學中發現,很多學生對課本中的例題掌握較好,但只要形式上稍加變化,即使思維方式和所運用的知識完全相同,他們也束手無策,所以教師在選題時應注意尋找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靈活變換,例如:一題多問、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思,使之觸類旁通,這樣不僅能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學生的解題技能和技巧,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體會。老師在講題時,對解題方法的點評是精華,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應變能力。
4.選題靈活多變,關注所有學生
新課程下,教師應把學生看成發展的、獨特的、完整的個體,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面對有差異的學生,實施有差異的教育,關心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有時教師為了追求復習時的全面性和概括性,往往會忽略了復習時的針對性和拓展性,這樣在降低課堂深度的同時也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與空間,而問題是思維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才能引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思考需要時間,帶有思考性的問題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先讓他們獨立思考,再進行師生、生生交流才能有效培養各類學生的數學能力。這也再次說明了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對習題進行精選,更要注意題型的廣度和深度,以促進學生的積極思考,從而調動課堂氣氛。一切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這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5.調動學生參與,搞活課堂氛圍
復習課也要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展示和表達。從知識框架的構建到經典例題的講解,都可以由個人或小組匯報展示完成。學生講解是參與課堂教學的集中體現,學生講解所用語言符合學生的心理及年齡特征,學生會倍感親切,容易理解,樂于接受,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運用數學語言的能力。而學生代表小組發言,必然盡其所能,盡自己最大努力講好,這對學生學習潛能的挖掘、創造意識及創造能力的培養很有幫助。隨著學生發言的結束,對于章節的復習和總結也已完成,學生大腦中關于本章節的基本知識框架和典型例題的歸納已基本構建完成。
6.總結方法類型,拓展思維發展
數學被稱為“思維的體操”,數學復習課除了注重基本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外,我們更應該關注知識的拓展和數學思想方法的提煉,這才是數學復習課堂有效教學的根本目標。數學的學習是從厚到薄,又從薄到厚的過程,復習的目的不僅是要使知識系統化,還要對所學的知識有新的認識,對解題的思想方法進行歸納或提煉,使方法系統化,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復習的內容也不應局限于本章節知識點的互相聯系,還應關注章節之間的拓展,代數與幾何的關聯,學科之間的互通,數學與生活的交融。也只有在每節課中都注重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揭示數學思維活動的全過程,拓寬解題思路,幫助學生培養思維的發散性,努力培養學生合理的數學思維方式,最終使學生掌握那些在變化過程中始終不變的因素,從而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才能真正對學生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新出現的困惑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教無定法,再多的探索都會遇到新的問題和阻礙。在不斷嘗試和總結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首先,若要真正地對原有復習型課堂進行突破,時間就是最大的問題。對于章節的復習,一課時是遠遠不能達到我們所設想的種種美好要求的;其次,若要分成兩到三個課時來完成,那么每一個課時又該如何安排呢?第三,復習時對知識的拓展過程中,廣度該如何把握?第四,雖然要求課堂要有一定難度的經典習題供學生交流和探討,但選題時的深度應挖掘到哪兒更合適?雖然我們知道“數學是枯燥的,但也是鮮活的,學生在課堂上不只是聽數學、看數學、練數學,而是更多地做數學、玩數學”,但這樣的要求我們怎樣做才能達到呢?
最后的最后,只能長嘆一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陸衛民.初中數學復習課教學的三大維度規劃與策略原則[J].吉林教育,2011(5).
[2]付虎,呂瑞鴻.初中數學復習法淺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1).
[3]洪明水.初中數學總復習課教學淺探[J].新課程(教師版),2005(12).
[4]劉開良.對初中數學復習課教學的認識[J].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8(5).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