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京丹
摘要:基于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建設的實際情況,通過課程團隊的組建、教師流動中心建設和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的提升等多種方法提升數字媒體專業師資水平。
關鍵詞:專業師資;項目團隊;教師流動中心;校企合作;信息化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2-0019-02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對人才質量和技能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學院作為培養高技能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將對人才的培養擁有決定性作用,而師資的質量直接關系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
一、組建課程項目團隊
根據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發展需求,規劃職業發展;成立課程團隊,優化專業師資;深化校企合作,提高老師實踐能力;每年為專業設立雙師素質目標,將目標列入目標考核項目,督促教師專業發展。根據專業教師發展方向,組建教學團隊,明確培訓規劃,安排教師有針對性地參加職業培訓、至企業頂崗實踐,確保師資培訓質量。
1.確定專業方向,規劃職業發展。根據教師的特點以及專業發展需要,要求每一位教師確定一到二門課程作為重點發展方向,鼓勵教師專注專業發展方向。對新進教師、青年教師進行有計劃的培養,為每一位新教師配備一名老教師,注意給他們壓擔子重點培養。每學期開展新教師試教、老教師公開課活動。
按照“青年教師—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教學名師”的職業成長階梯設計,制定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培養計劃,通過外出培訓學習、教學實踐、企業實踐、教育科學研究等形式,培養教師的教育創新思維能力、知識拓展能力和教育科學研究能力。
2.成立課程團隊,優化數字媒體專業師資。根據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按照教師自身的專業方向,成立平面設計及制作、效果圖制作、視頻拍攝及制作等三個課程教學團隊。各專業課程團隊均由校內專任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共同組成,各專業教師主攻1—2門課程,每學期邀請企業人員進行1—2次專業講座,各團隊組織第二課堂活動,輔導學生參加職業技能大賽;通過各課程團隊成員的分工協作,帶動課程教學的全面發展。
二、建立教師流動中心,建設校企合作共同體
與區內15家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聯系,依據“請進來,走出去”的原則實現學校教育與企業用人標準的對接。
1.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發揮校企合作優勢。在學校整體校企合作框架下,由寧夏軟件園管理委員會等政府職能部門相關人員、信息產業協會相關人員、寧夏部分數字媒體相關企業等合作企業管理人員及一線技術人員、信息技術系專業教師組建了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計算機應用專業指導委員會。
發揮委員會成員各自優勢,指導并監督專業建設、實施過程,制定數字媒體應用技術應用專業“專業指導委員會章程”,共同研究商討制定專業建設發展規劃、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項目設計、實訓基地建設等,并在頂崗實習、聘請企業兼職教師、安排學校教師下企業鍛煉、教學實施、項目開發、編寫教材、實驗實訓共享等領域開展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2.建立人才培訓基地,實現校企合作共贏。為充分發揮職業技術教育為行業、企業服務的功能,促進企業建立職工培訓體系,與企業建立長期的、穩定的人力資源供需協作關系,積極探索校企聯合,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模式,與ibi育成中心和軟件園建立教師流動中心,制訂《教師流動中心工作制度》,為專業教師搭建了專業實踐平臺,選派了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的多名專業教師在教師流動中心進行掛職鍛煉,全面帶動專業群教師進入教師流動中心掛職鍛煉。教師在流動中心學習相關技術、進行人才需求及崗位調研,在此基礎上修訂教學內容、收集教學資源,并參與企業實踐項目制作或技術培訓項目,提升了教師整體素質。
3.深化校企合作內涵,加快專業建設步伐。信息技術系發揮教師流動中心的企業優勢,邀請專家指導并監督專業建設實施過程,共同研究商討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項目設計、實訓基地建設等;流動中心還承接了頂崗實習的學生,教師不僅到流動中心進行了企業鍛煉,還進一步指導了學生。教師在下企業鍛煉中,積極在教學實施、項目開發、編寫教材、實驗實訓共享等領域開展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4.校企互惠共贏,實現資源共享。以教師流動中心為平臺與相關企業進行合作,對學生進行培訓。培訓結束后,由企業對學生進行了考核,達到要求的學生進入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拓寬了學生的就業渠道,提高了學生的就業質量;對于企業來說,招收到了合適的技術人才,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動力。
5.借助教師流動中心,引入高質量兼職教師。通過教師流動中心,邀請寧夏廣電總局的高級記者為專業師生進行專題講座;聘請寧夏知名企業技術總監為專業帶頭人,并為學生進行專題講座;聘請企業技術人員擔任實訓教學。企業兼職教師為課程注入了企業真實項目,在指導學生制作時培養了學生的企業工作習慣,提升學生社會能力,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進而提升了學生的培養質量。
三、加強信息化資源建設,提高教師信息化應用水平
1.加強信息化知識的培訓,提升教師信息技術運用能力。選派教師參加全國微課設計與制作培訓、組織教師參加信息化教學設計大賽、網絡課程建設等舉措更新轉廣大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使教師認識到教育信息化提高教學質量和工作效率的重要作用,促進網絡教學資源的應用,改進網絡環境下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的使用,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專業建設的發展。
2.加大教學資源庫建設,豐富教學資源,促進課程和團隊的快速發展。啟動網絡課程的建設工作,率先在全院嘗試網絡課程的資源建設,并抓住承辦全區信息化教學大賽的契機,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全區及全國信息化教學設計比賽,通過網絡課程的建設來促進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使教學資源庫建設成為推動教育教學發展改革的強勁動力。
教學資源庫的建設,目的是加快建設信息技術系的網絡教學資源,使優質教學資源通過網絡共享共建,積累沉淀,傳承發展,進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課程與團隊的建設。
四、師資培養成效
1.優化師資隊伍,有效發揮團隊優勢。項目團隊的成立,優化了專業師資,進一步提升了教師實踐能力;團隊教師與企業合作進行了人才需求及崗位調研、研究教學內容、探索教材開發、收集教學資源,有效提升了團隊整體素質,專兼結合的專業團隊有效提升了專業師資的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專業團隊素質明顯提升,專業教師參加掛職鍛煉和培訓積極性明顯提升,培訓和掛職鍛煉人次提升明顯,課程團隊課程設計能力明顯提升。
2.教師流動中心既深化了校企合作,又加強了實踐教學隊伍建設。通過寧夏軟件園等教師流動中心,為專業教師搭建了專業實踐平臺,專業教師在教師流動中心完成不少于1個月的掛職鍛煉,教師在流動中心學習相關技術、進行人才需求及崗位調研,在此基礎上修訂教學內容、收集教學資源,并參與企業實踐項目制作或技術培訓項目,提升了教師整體素質。在最后一學期由企業專家和校內老師組成的團隊中共同對學生按照企業項目制作要求進行實訓,對學生實踐能力和教師課程設計能力的提升明顯。通過共建專業、共同開發課程、共建共享實訓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資源、共同開展應用研究與技術服務,實現了校企雙方的互惠互利。
3.探索多種模式,教師信息化應用水平有效提升。通過培訓與學習,轉變了教師觀念,提升了教師的教育信息化水平。通過參加全區及全國信息化教學設計比賽,推動了專業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促進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改革,促進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強化了教師進行信息化教學的實踐,專業教師對信息化教學的理解更加深入,在課程的設計能力、信息化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能力、信息化教學水平等方面都有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閆亞軍.高職動漫專業師資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2).
[2]吳燕.我國高等職業院?!半p師型”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研究[D].揚州大學,2010.
The Exploration on
Digital Media Applic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s
ZHAO Jing-dan
(Ningxia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Yinchuan,Ningxia 750021,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in Ningxia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eam construction,teachers center construc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aiming to promote the digital media professional teaching level.
Key words:professional teachers;the project team;teacher flow center;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