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宏霞
摘 要:小學科學課程作為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科學啟蒙課程,對于通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而發展他們對于科學的認識、解決問題的策略有著重要的作用。而對于傳統教學模式而言,互動教學模式應用在小學科學課程上,對于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更具優勢。
關鍵詞:小學科學;互動教學;教學探索
科學素質的培養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在學習和探究科學的過程中逐步養成。而學習科學課程的主要是通過自主探究來實現,而進行科學有效的互動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進而學習科學最有力的保障和最好的途徑。本文通過筆者對于小學科學的教學經驗,對互動教學的探索與實踐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營造互動的課堂氛圍
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實現互動的過程。如果想真正地實現課堂的互動,教師必須為學生創造出一個情景交融、心靈交匯、以人為本的精神環境。
首先,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給予學生在課堂上的權利,讓學生擁有主動發言和參與的機會。其次,教師要來到學生當中,通過和學生交朋友的方式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進而了解在教學中發現在講臺上無法發現的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真正需求。這也有助于實現課堂互動教學的目的。
二、建立師生間的平等對話
科學課堂中的對話,絕非教師把科學的實驗結果、真理和意義機械地告知學生。而是通過揭示和引導的過程,讓學生有意識地展示和把握,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對此,建立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是實現教學互動的前提條件。
真正建立師生的平等對話,教師不僅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要將平等面向全體學生,既不能將部分優秀的學生確定為課堂互動的核心,也不能讓其他落后的學生淪為課堂互動的局外人。因此,教師必須走下講臺,學會傾聽,能夠設身處地地從學生角度思考問題,了解學生的情感和內心,實現真正的教學互動。
三、增加互動課堂的教學設計
1.科學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對于科學的探索,因此學生進行科學的探究時必須借助相應的材料,這是實現小學生探究科學的物質條件。但是實驗室的儀器很容易使得學生產生陌生感,進而對于將科學脫離生活和自然產生不利影響。對此,教師在準備科學探究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準備學生在生活中經常能夠看到的物品,以及貼近學生的生活環境和多媒體材料。這些貼近生活的器材能夠激發學生對于科學探究的興趣,并且可以引導學生收集各種信息和相關資料,讓課堂上的每個學生都能夠成為信息源,進而接受多方刺激、產生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達到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目的。
2.在設計科學探究的問題時,教師不一定需要根據教材內容制定太過細化的問題,而應該擴大操作和互動的空間,加大問題的包容性。這不僅能夠讓學生對于問題的解決進行策略、材料和方法的選取及學生解決問題的設計做出多種猜測,而非按照既定程序進行驗證。
舉例而言,在講解《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時,筆者以游戲比賽的方式導入“每組一塊橡皮泥,看哪組可以讓橡皮泥漂在水上”引發了所有學生的興趣,并在學生動手之后通過交流獲得如何做能夠最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引出課程。
通過這樣的實驗“比賽”讓學生獲得問題的解決方案,并通過這樣的“粗大”問題刺激了學生的學習需求,擴大互動空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更加主動、認真。
四、實現多元的課程評價
在傳統教學中,對于課程評價都是單向的,即教師評價學生。這樣不僅容易造成評價的片面和主觀性,也不利于老師全面地了解學生,甚至會讓學生失去自我認識和互相學習的機會,有損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實現互動教學,可以讓學生參與到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相互點評。通過自評、互評相結合的方式達到師生共同發展的目標。筆者在課堂教學的時候,經常會詢問學生“這堂課有什么樣的收獲?”“自己學得怎么樣?”,通過這樣的自評讓學生能夠自己,查漏補缺、樹立自信心。
相應地,筆者還會詢問學生“你的小組合作得如何?”“在小組互動的感覺怎樣?”通過小組的學生商議和互相點評,既可以彌補自己的不足,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對于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客觀評價他人、欣賞他人有著重要的提高作用。
另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還要積極地對教師進行評價,對于教師的缺點不足可以及時地提出,并且對于正確的意見,教師也要虛心接受。這也可以使得教師獲得及時有效的教學反饋,對于調整工作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民主意識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總而言之,小學科學課程教學應當保證互動的真實有效性,教師應當在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允許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有不同的解讀,激發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達到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參考文獻:
[1]劉萬軍.淺談小學科學課堂互動教學[J].小作家選刊,2015(14).
[2]朱琛琳.淺談有效互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幾點作用[J].新課程,2013(11).
[3]穆雅芳.在科學教學中體驗“導學互動”[J].小學科學(教師論壇),2011(9).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