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安樂
摘 要: 在高職學生中,基于網絡環境的外語自主學習模式越來越普及,然而,在這種特殊的新型學習環境下,學習者的自主學習效果受到了多種因素的影響。本文旨在分析高職學生在新型網絡環境下英語自主學習的適應性問題,并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 網絡環境 高職學生 自主學習
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其重要性越來越明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成為大學生學習的新平臺。如今,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模式仍是傳統的師生面對面授課模式,課時緊但是教學任務繁重。在這樣的壓力下,學生如果要提高英語能力,通過國家的英語等級考試,就必須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由于計算機網絡的普遍使用,及智能型手機的大規模使用,大學生運用網絡自主學習的比例越來越大,便攜智能手機與APP技術進行網絡英語學習更快捷、便利。在這種新型的網絡環境下,高職學生的網絡英語學習是否適應?自主學習過程中存在什么問題?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鑒于此,本研究旨在通過問卷調查對瓊臺師范學院150名高職學生的外語自主學習能力現狀進行調查和研究,試圖探討高職學生在新型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的適應性,并探討出適合其學習的培養路徑。
1.理論基礎
70年代中期,外語教學界就開始討論自主學習的問題,真正將自主學習這一概念引入外語教學領域的是Henri Holec。他在1981年出版了專著《自主性與外語學習》,在這本書中,自主學習的定義是自我負責管理學習的能力,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和技巧、確定學習的內容和進度、監控學習的過程及評估學習成果。
1990年,Zimmerman歸納出,如果自主學習者強調元認知、動機和行為,知道何時、如何使用某種特定的學習策略,而且能夠進行自我監控,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活動,其學習就是自主的。而Pintrich認為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的、構建性的學習過程,在此學習過程中,參與學生為自己確定學習目標,并監控、調節、控制自己的認知、動機和行為,然而這都受到他們學習目標和環境特征的影響和限制。
2003年,龐維國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橫向和縱向兩個角度定義自主學習。他認為,橫向角度是指從學習的各個方面或維度來綜合界定自主學習(包括動機、策略、時間的計劃和管理等)。從縱向角度界定自主學習是指從學習的整個過程闡釋自主學習的實質。他還指出自主學習者受學習者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響。內部因素包括學習動機、認知策略、元認知發展水平、意志控制水平、性別角色等;外部因素則包括學校教育、家庭和文化因素。
網絡自主學習是指學習者利用計算機(或其他工具)接入網絡,自主地查閱相關的網絡資源進行知識、技能等方面的學習的活動。網絡學習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學習資源豐富。互聯網海納百川的特性,為網絡學習者提供大量的學習素材。二是學習資源可及時獲取。隨著網絡技術和終端設備的普及,學習者可隨時獲取所需資源,提高學習時效性。三是學習者為主導的學習模式。在網絡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為整個學習過程的主體,自主決定學習內容和方式。四是打破傳統的授課方式,使學生的學習環境更自由、輕松。
2.實驗研究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對瓊臺師范學院3個專業150名高職學生的網絡英語學習行為進行調研。調查問卷選用30個封閉性問題和5個開放性問題,并隨機對20名學生進行訪談,調查對象為瓊臺師范學院非英語專業在籍三年制專科生,年齡在19歲~21歲之間。發放問卷150份,回收問卷142份,回收率為94%。為驗證問卷選項設計的合理性,利用SPSS17.0軟件對問卷進行題項描述性統計和題項適合度檢驗,隨機挑選問卷中的10道題進行適度卡方檢驗統計,結果表明,上述選項的差異性達到顯著,因此問卷的設計合理。
3.網絡環境下高職學生自主學習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以瓊臺師范學院3個專業150名學生為例。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包括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師還要求學生采取網絡自主學習的新型教學模式,并給其布置相應的網絡學習的學習任務。基于網絡的自主學習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補充,對課堂教學起輔助作用,這種學習方式旨在滿足部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克服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互動不足的弊端。通過調查研究總結出,我院學生的網絡自主學習存在如下問題:
3.1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及自制力不夠
大多數學生仍然習慣于長期以來的傳統教學模式,這種教師講、學生聽或者教師問、學生答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使得他們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自主學習能力較弱。從調查中發現,72%的學生覺得自己通常能準確地意識到自己的信息需求,能找到合適的途徑,并且習得自己所需的知識。這種現象說明大多數同學有一定的信息素養,不會在龐大的知識中迷失。但還是有少部分學生不能意識到自己的信息需求,并且找不到合適的途徑,信息素養欠缺。同時,只有36%的學生信息素養非常好。其次,在新型網絡環境下,刷屏的“低頭族”隨處可見,在網絡學習過程中,學生經常被其他網頁信息或即時聊天工具吸引,這直接導致他們獲取的英語信息量過低、學習效率低下。
3.2網絡多媒體設備及網速的限制
基于網絡的自主學習對于教室設備的要求較高,但是由于大多數高校資金投入不足,硬件配套設備陳舊,因此不能滿足教學需求,學生利用互聯網和校園局域網的英語自主學習存在一定的困難。
68%的學生反映網速和“上網地點”的限制是對信息獲取的硬傷,教室的無線網絡沒有有效覆蓋,或者圖書館有線接口數量較少。在語音室,有些設備老化,耳機話筒聲卡等設備經常出現故障,有時甚至死機,出現故障無法及時處理。這種學習環境不僅浪費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而且挫傷他們利用多媒體網絡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3.3學生自主學習成效難以評價
學生在網絡學習過程當中還暴露出一個明顯的問題,就是師生交互、生生交互,特別是教師在參與、引導、監控、評估方面的表現不容樂觀。很大一部分學生不能正確評價自己自主學習的成效,因此不能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這就容易使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在網絡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影響學生網絡學習的學習態度。教師的網絡學習觀念、利用網絡答疑和評價學生的技能高低,以及教師登錄、留言、回答學生問題和上傳資料的次數和頻率等這些方面,都是與學生的網絡自主學習效果有直接關系的。但從目前的調查結果看,教師使用網絡效果并不樂觀。學生在課外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沒有得到及時的幫助和指導,這樣就大大降低他們網絡學習的興趣和效率。
4.網絡環境下英語專業大學生自主學習問題的解決措施
4.1改善學生自主學習環境
網絡多媒體是學生自主學習所需資源的主要載體。因此,為了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應該從網絡多媒體設備、資源軟件、教師課件等方面改善學生自主學習環境。學校應加大投資力度,使網絡教學的硬件環境得到改善,聘用專業的網絡技術人才提高網站的質量,比如設置幫助菜單,提供故障排除文檔,配備技術服務人員提供咨詢服務等。此外,學校還可以建立學校網絡高質量社區,利用虛擬環境引導學生間的健康交流和分享,進行一定的相關教育。
4.2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教師要幫助學生理解自主學習和網絡環境的內涵與諸多優勢。完整的學習框架和學習目標的制定能夠使他們更有效地完成自主學習。教師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自主學習的策略指的是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能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以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另外,教師還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自覺能動性,鼓勵學生主動與教師交流,以便教師對其進行適時指導。
4.3建立網絡英語學習評價系統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進行形成性評價
很大一部分學生不能正確評價自己自主學習的成效,因此學習動力逐漸削減,教師的形成性評價就具有重大意義。形成性評價指的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取得的成績,以及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內容做出評價。學生在網絡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學到知識,而且及時得到“全面、客觀、科學的評價”。開發完善、及時、有效的網絡英語學習和評價系統,可促進學生網絡英語學習的深入,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幫助他們有效地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并且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識。
參考文獻:
[1]程渝,曾雪,胡利佳,等.新型網絡環境下高校學生信息獲取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信息通信,2014(7).
[2]譚錦錦.網絡多媒體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學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5).
[3]宋岳禮,趙冬麗,趙娟.新型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網絡英語學習行為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5).
[4]薛麗萍,薛艷磊.網絡環境下英語專業大學生的自主學習[J].科技教育創新,2012(5).
[5]姚純貞,王紅成,趙惠.網絡環境下學習行為優化實驗研究——項基于大學英語網絡教學的實證研究[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0(6):88-90.
[6]PAECHTER M,MAIER B.Online or face-to-face?Students experiences and preferences in e-learning[J].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10(13):292-297.
[7]LAMBROPOULOS N,FAULKNER X,CULWIN F.Supporting social awareness in collaborative e-learning[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2,43(2):295-306.
[8]KATUK N,KIM J,RYU H.Experience beyond knowledge:Pragmatic e-learning systems design with learning experienc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3(29):747-758.
[9]吳淑蘋.基于數據挖掘的教師網絡學習行為分析與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13(3):47-54.
[10]高丹.大學生網絡學習行為調查與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