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摘 要: 針對國際貿易本科生畢業后工作環境的特點及大部分學生不能在跨文化環境下有效溝通的現狀,作者對此專業學生進行了跨文化交際能力測試和問卷調查,旨在調查其跨文化交際能力現狀和態度,并且以此調查結果為基礎,依據著名跨文化交際學者YoungYunKim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構成”理論,在教學方面提出建議,以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能力 國際貿易專業
一、研究背景
在“一帶一路”新的歷史條件下,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成為這一階段的要務,在這一形式下,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國際貿易專業學生畢業后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對象都和其他國家密切相關,因此,培養本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愈發顯得緊迫重要。
二、理論依據
著名跨文化交際學者Young Yun Kim提出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構成理論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由認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為能力構成,三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互為依存。跨文化交際的認知能力要求交際者具有理解并破譯不同言語和非言語編碼的能力。情感能力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交際者具有跨文化交際意識、尊重其他文化、克服民族中心主義、種族主義等交際障礙的能力。具備良好的移情能力有利于在行為上采取得體的交際策略。跨文化交際的行為能力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最終體現。行為能力的最終形成需要認知能力獲得的知識做支撐,情感能力做鋪墊,即通過具體行為表達個人的認知和情感經驗。
三、研究方法
1.被試對象
本次調查以國際貿易專業大二和大三學生為對象,共170名學生。之所以同時以大二和大三學生為研究對象,是因為大三學生已學過跨文化交際相關課程,而大二學生還沒有接觸此類課程,希望通過這一對比考查跨文化交際相關課程的有效性。
2.研究工具
本次調查采用跨文化交際能力測試卷和問卷調查為研究工具。測試卷以Kim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構成理論為基礎,由三部分構成,這三部分分別與Kim理論的三部分對應,測試的每一部分都有10個小題,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每小題3分,第四部分每小題4分。滿分100分。
問卷主要調查學生對跨文化交際的態度和對大學英語課堂上文化教學的反饋。本問卷共8個問題,問題1-3是關于學生對跨文化交際的態度,4-5是關于大學英語課堂上跨文化交際教學的整體情況,6-8著重于阻礙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因素。
3.調查的實施
本次調查在筆者所帶班級展開,測試時間為30分鐘,問卷調查時間為15分總,提前告知學生此次調查僅用于研究,與學生成績毫無關系,要求學生真實回答。
四、調查結果及分析
1.測試結果及分析
此次調查共發測試170份,其中165份有效。整體來看,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不盡如人意。表1為受試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整體情況。
筆者又根據測試與Kim跨文化交際能力構成理論的對應情況,逐個分析學生對理論中包含的三種能力的每一種的掌握情況。
從表2可以看出,受試者對認知能力的掌握相對最好,行為能力的掌握相對最差。認知能力要求交際者具有理解并破譯不同言語和非言語編碼的能力。情感能力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交際者具有跨文化交際意識、尊重其他文化、克服民族中心主義、種族主義等交際障礙的能力。從表2可以看出,這一維度的得分率要低于認知能力的低分率,而行為能力的得分率位居最后,因為跨文化交際的行為能力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最終體現。行為能力的最終形成需要認知能力獲得的知識做支撐,情感能力做鋪墊,即通過具體行為表達個人的認知和情感經驗。因此,這一能力培養難度最大。
大三學生的測試成績明顯高于大二學生,尤其在認知能力方面,說明跨文化交際課程在很大程度上有效。
2.問卷調查結果及分析
大多數同學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很重要,對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習持積極態度;大多數同學認為在大學英語課上獲取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很有限;半數同學認為思維模式是跨文化交際的最大障礙及多數同學更愿意以看電影等方式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五、基于調查結果提出的教學建議
1.開設跨文化交際相關課程
測試結果顯示,學習過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大三學生比未學習過此課程的大二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強,而且兩個年級受試者得分率最高的是認知能力,同時認知能力是后兩種能力的基礎,而系統的跨文化交際課程能非常有效地加深學生對目的文化的了解,即認知能力的提高。
2.加強英語課堂上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
在聽說課上,根據不同章節與內容,如問候、教育、邀請等講授包含在言語行為中的文化內涵和準則,在教學大學英語讀寫課程時,根據課文涉及的文化背景,向學生講述深層次的文化內涵。還可開設一些拓展課及選修課,如《西方文化入門》、《英美概況》、《跨文化交際》等。
3.創造跨文化交際環境
鼓勵學生舉辦一些課外活動,如欣賞英文原聲電影、角色扮演、演講比賽、英語角等,也可多邀請一些英美國家人士來學校開講座,與學生交談等。
參考文獻:
[1]Kim,Y.Y.Becoming intercultural: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ad aptation.Thousand Oaks,CA:Safe Publications,Inc,2001.
[2]高一虹.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3]胡文仲.文化教學與文化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1):12-16.
[4]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5]熊麗君,劉學華.跨文化交際學.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
[6]張紅玲.以跨文化為交往目的的英語教學.博士論文.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1999.
[7]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