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麗芳
【摘要】 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流互動和共同發展的過程。對小學數學課堂師生對話的特征進行實證分析,不僅符合當前國際教育研究的潮流,更是深化我國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改革的迫切需求。這一研究對診斷與改進小學數學課堂師生對話問題,完善小學數學課堂師生對話評價理論與技術,以及提升一小學數學教師課堂師生對話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 小學數學 數學課堂 師生對話 對話分析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6)11-035-01
0
什么是數學課堂對話?就是指參與對話的每個個體都會對集體的活動做出調適性反應,而這種個體反應反過來又影響著整個集體的行為模式,兩者之間不斷實現交互循環,最后使個體在參與對話的集體過程中達成共識。
一、研究問題
本文的研究問題可以表述為:小學數學課堂師生對話具有怎樣的特征?這個研究問題可具體分解為密切關聯的兩個子問題:
研究子問題1:小學數學課堂師生對話特征的分析框架是什么?這是整項研究的基礎。它將探討的內容包括:①“分析什么”,即從哪些方面去分析小學數學課堂師生對話特征?②“怎么分析”,即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分析小學數學課堂師生對話特征?或者說小學數學課堂師生對話特征分析的實踐操作流程是什么?
研究子問題2:以Y小學為個案,小學數學課堂師生對話表現出哪些特征?這是整項研究的核心。目的在于以某小學作為研究個案,運用所構建的小學數學課堂師生對話分析框架進行分析,解讀小學數學課堂師生對話的具體特征。它將探討的內容包括:教師在課堂師生對話上的特征差異,將為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問題診斷和專業發展培訓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指導,有利于提升小學數學教師的課堂師生對話水平。
多項研究表明,有效的課堂教學重在創造教學對話機會,使教學對話充分發揮共享知識、促進理解和創生意義的功能。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教學對話,能讓學生理解數學解釋的不同形式,創生共同的數學知識,發展高層次數學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深層次數學思維,應成為小學數學課堂對話的主旋律。
教學理論的探討最終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實踐,課堂才一是檢驗和踐行先進教學理念的主陣地。那么,新一輪中小學課程改革十余年來,作為知性靈動的小學數學課堂究竟在發生著什么?教學對話理念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落實得怎樣?每天數以萬計的小學數學課堂師生對話的效果如何? 現實似乎并不容樂觀。雖然課程改革取得了相當多的喜人成就,但現行課堂教學實踐中仍有諸多現象與課改理念相去甚遠。例如,在“圓錐體體積計算”教學中,某教師拿起講臺上一個圓錐體容器,往里倒滿水,然后將水倒入一個圓柱體容器,重復三次后展開如下一段對話。
師: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沒倒滿。
師:這是為什么呢?
沒等學生發言,教師將圓柱體容器內的水全部倒掉,用雙手分別舉起圓錐體和圓柱體容器,將兩者底面相重疊后進行摩擦比較。
師:觀察一下,它們的底一樣大小嗎?
生:不一樣。
師:很好。
讓我們再來做一個實驗……顯然,例中的教師試圖用操作性實驗來激發學生數學思考,讓學生觀察現象并思考現象背后的數學原理,但事實上由于教師過于主動和“殷勤”致使學生的話語權被無情地剝奪了,學生面對問題情境還沒來得及啟動思考引擎時,就已經被教師過早過多的行為暗示所占據了。整個師生對話進程完全由教師控制著,看似熱鬧非凡的“倒水”活動背后卻缺失了學生深層次數學思維。
類似例子在如今小學數學常態教學中并非少見。譬如,“一問一答”的教學對話模式,將學生完整的思維肢解成零散的碎片;教師關注學生的答案和讓學生一記住計算程序,而忽視讓學生解釋思維過程;教師為維護“權威”主宰著教學進程,剝奪了學生話語權;教師因提問目標指向不明,而無法啟動學生思維;教師因不了解學情,而使教學對話浮于形式;教師因缺乏對話規則指導,而使學生不會傾聽與表達等等。那么,小學數學課堂師生對話究競具有怎樣的特征?其背后又反映著怎樣的數學課堂文化?
二、研究意義
對小學數學課堂師生對話的特征進行實證分析,不僅符合當前國際教育研究的潮流,更是深化我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迫切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有利于診斷和改進小學數學課堂師生對話問題。2000年NCTM和2002年美國研究委員會ational Research Council,下文簡稱NRC)的“Adding it Up”報告共同指出,數學課堂師生對話的質量和類型直接影響著學生數學交流能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和學習成績。教師的提問不應只充當學生回答的“漏斗”,而應關注學生的數學思維。
師生對話在現行小學數學課堂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對小學數學課堂師生對話的特征進行實證分析,有利于診斷與改進小學數學課堂師生對話中存在的問題,有助于透視教師、學生和學科內容之間的互動方式,增進小學數學課堂師生對話的有效性和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2.有利于完善小學數學課堂對話評價的理論與技術。現代課堂教學本質上是學習主體(學生)和教育主體(教師、內容和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澳大利亞的D. J. Clarke在LPS項目中綜合16個國家數學課堂研究的基礎上,提出需要解構“教”與“學”、“教師中心的課堂”與“學生中心的課堂”等五對二分概念。從這個意義上說,過分倚重以評“教”或評“學”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范式,割裂了“教”與“學”兩者的內在聯系,有悖于教學“互動”本質觀的要求。
3.有利于提升小學數學教師的課堂師生對話水平。近年來,我國教師教育研究進入了飛速發展高峰期。如何加快小學數學教師尤其是職初教師的專業成長,是師資培育和教師教育研究的關注焦點。探索小學數學課堂師生對話的一般特征,比較分析不同類小學數學。
[ 參 考 文 獻 ]
[1] 曹一鳴,數學課堂教學實證系列研究[M].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2009.
[2] 陳向明,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 楊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調查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