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晨晶
摘 ? ?要: 本文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改革進行研究和實踐,分別從歷史課改中遇到的教學困惑、探尋歷史教學的脈絡、深化對課程的理解三方面對歷史教學中的“教學立意”進行論述。
關鍵詞: 教學立意 ? ?課程改革 ? ?歷史教學
作為奮戰在初中教學一線的歷史教師,我努力探索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模式,可以說伴隨課改一同成長、成熟,收獲頗大,感觸頗多。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如何更好地把握一節課的主旨和線索,也就是把握好一節課的“靈魂”和“脈絡”,通過一次次教學實踐,讓我對“教學立意”有更深刻的認識。
一、歷史課改中遇到的教學困惑
一節歷史課的好與壞、優與劣,因每個人關注的角度不同,會有不同的看法。如從學生的角度看:“學生喜歡聽的課就是好課!”“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是一堂好課。”“能高效地實現教學目標,學生學有所得,身心得到發展,就是一節好課。”“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碰撞,有收獲的課,是好課。”“能喚醒學生智慧的課就是一堂好課。”從師生“雙贏”的角度看:“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這就是一節好課。”而滿足教師、學生、家長的“好課”標準是:教得有效、學得愉快、考得滿意。因此,可以得出一點認識:好課就是高效的課堂。
像我一樣的年輕教師可能都曾遇到相似的困惑——如何上一節優秀的歷史課。面對大量繁雜的教學內容,如何向短短四十分鐘的課堂教學要效率?面對為數眾多的知識點、重難點,如何更好地讓學生接受和理解?如何讓學生在錯綜復雜的歷史事件中真正收獲智慧,真正掌握歷史的本質和規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這一系列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時,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理清思路,拓寬視野,提升看問題的高度,抓住問題的核心,也許這些問題就將迎刃而解。這里提到的“高度”、“核心”就是要把握好一節課的“靈魂”和“脈絡”,也就是注重對每一節課的“教學立意”。
二、教學立意——探尋歷史教學的脈絡
到底什么是教學立意呢?簡單地說,就是一節課的中心和主題。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歷史教學設計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我認為有一樣東西不可忽略,那就是歷史教學的靈魂。所謂歷史教學的靈魂,就是教學的主題,就是在歷史課堂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白、了解并希望學生形成的意識、價值觀,是教學目標中的最高層次。每一節歷史課都可以圍繞一個主旨,體現一種精神,渲染一種歷史氛圍。如果一個單元沒有一個主題,一節課沒有一個靈魂,我們的歷史課就會變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對選擇上課的切入點和載體就會無從下手,我們不可能找到一個能夠提綱挈領地把這些素材統領起來的“火車頭”。正如華東師范大學的王德民教授所說:“教師在借鑒史學成果,深入把握相關史實的縱橫聯系的基礎上,結合課程目標所確立的本節課的中心或靈魂,是學生通過本節課學習而獲得的核心內容,教學立意既依托于教材內容,更是基于課程目標的,對教材內容的提煉,他是選擇組織教學內容的依托。”而且教學立意具有深刻性,能夠反映本課所涉及內容的歷史真相;教學立意具有延續性,能夠貫通本課所涉及歷史發展的前后階段;教學立意具有兼容性,能夠整合本課所涉及的教材內容、方法與策略等。因此,一節課要把握好“教學立意”,認識到一節課的“主題”的重要性,它是一節課的靈魂。樹立主題意識,許多困難都能迎刃而解,可以讓我們在備課中避免被大量繁瑣的知識牽著鼻子走,特別是一些學生早就已經掌握了的知識,而且學會從宏觀上把控一節課,懂得如何取舍課堂上要講的知識點和內容,使備課變得清晰,使上課更輕松。
例如我在復習八上第一學習主題《列強的侵略和中國人民的抗爭》時,一開始發現這節復習課非常不好上,因為這個學習主題所涉及的歷史事件和相關史實非常多,如果將所有的課本知識羅列給學生,勢必會加重教師上課的負擔,同時使學生沉溺于繁雜的教學內容中而迷失復習方向。所以,在設計這節復習課時,緊扣“侵略”與“反抗”這一主線,以列強歷次侵略戰爭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帶給中國的屈辱和中國人民面對屈辱堅決反抗侵略、捍衛民族尊嚴的反抗精神為線索,對第一學習主題的內容進行整合、系統化,形成“百年屈辱——落后就要挨打”、“多難興邦——捍衛民族尊嚴”這兩條主題線索,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領悟這段歷史。最后,讓學生通過這兩條主線地深入學習,認識到要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相聯系,這就使他們從歷史課上獲得智慧,學會樹立更遠大的人生目標。通過主題線索設計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好地領悟歷史學習,收獲歷史課程的智慧,真正地體現歷史學科的特點和歷史學科的價值導向作用。
如進行七年級上冊第8課《商鞅變法》的新課教學時,認識到這節課也有自己的“主題”,那就是整篇課文都圍繞一個字“變”展開的。因此,在新課導入中讓學生結合課文導語部分先了解戰國時期歷史的特點是什么。學生很快找到,并結合上節課的內容,迅速做歸納“戰國歷史的特點是‘亂和‘變”。然后讓學生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指出戰國時各國變法是一個普遍特征,這樣就使學生自然地領悟到戰國時期的“變法”是當時的主要歷史潮流。這就讓學生在學習中清晰地把握歷史事件的本質,深刻領悟社會發展所遵循的規律。
三、教學立意的千錘百煉——深化對課程的理解
如何確定一個單元或一節課的靈魂呢?首先,要研究課標,課標對教學目標的制定提供了大方向的指導,是對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最基本的要求,我們進行主題選擇之前必須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其次,要研究學生,要切實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需要,教師在設計課堂的時候要問問自己:通過這節課或這個單元,我們最終要告訴學生什么?選擇怎樣的主題才能夠讓學生可以接受、樂于接受、易于接受呢?最后,要研究教材,要通讀整冊書,了解教材編者的思路,明了編者編寫這個單元的目的和這個單元、這節課在這冊書、這個單元的地位、作用。每個單元、每一節課一般確定唯一的主題,確定主題要參考蘊涵在教材中每個單元和每個篇章的主題,更要兼顧考慮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情況。
例如在進行七年級上冊第16課《北魏孝文帝改革》新課教學時,發現這節課緊緊圍繞“民族融合”和“改革”兩條主線進行,通過對《歷史教學課程標準》的深入解讀意識到,這一改革與其他的改革相比,有一個獨特之處——不僅是改革,更是一場推動民族融合的過程,因為北魏孝文帝的這一次改革,從其改革的背景、目的、內容和影響都與“民族融合”這一主題緊密相關。所以,我將本課的“靈魂”,即“中心”,定位為“民族融合”這個主題。因為本課的靈魂是“民族融合”,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中,我打破以往講述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背景、改革目的、改革內容、改革影響”等傳統授課模塊,緊扣“民族融合”的主題,創造性地提出新的四個方面的教學模塊:“—種不可阻擋的趨勢”、“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一次不可避免的改革”和“一場史無前例的潮流”。在一種不可阻擋民族融合潮流,為解決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落后與先進之間的矛盾,一次改革不可避免地發生,最終掀起一場史無前例的高潮——促進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過程。通過這四個模塊的提出,不同于以往的傳統教學設計模式,學生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在學習相關內容前就在心里埋下疑問的種子,有利于后面教學的順利展開。因此,在教學中把握好一節課的“中心”,依據課程標準設計教學框架,環環相扣,學生就能將整個模塊的知識串聯起來,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
教師專業成長重在內化,內得于心,外顯于行。教師們只有千錘百煉,不斷地探索、實踐才能準確確定教學立意,抓住歷史的精髓。把握好歷史課堂教學的主題,即歷史教學的靈魂,不僅僅有利于引導教師更好地組織開展教學活動,還有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線索的理解和掌握,真正做到教學相長。作為追求專業成長的青年歷史教師,我們應不斷探索歷史課堂教學的改進和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應具備的是:回歸本質,才能讓歷史學習富有“歷史味”。
參考文獻:
[1]張程遠.人文關懷:歷史教學立意的價值取向[J].江蘇教育,2016(6):14-15.
[2]周融.例談以“價值取向”立意的歷史課堂教學[J].學周刊,2014(11):68-69.
[3]申秋楓.淺談中學歷史教學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立意的體會[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2011(2):67-68.
[4]蘇小梅.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落實策略[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20).
[5]朱能.構建能力立意的課堂教學——以構筑促進學生“正確闡釋歷史事物本質和規律”能力的課堂教學為例[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0(2):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