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昭俊
摘 ? ?要: 文章首先對慕課教學引入的優勢和困境進行分析,認為采取慕課教學模式:能夠平衡傳統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所占學時的比例,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但是慕課教學模式可能會導致學生學習專注力下降,師生互動減少,學習效果無法準確檢驗。最后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可以嘗試慕課與課堂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利用網絡課堂與實體課堂的優勢互補,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
關鍵詞: 慕課 ? ?思想政治理論課 ? ?混合式教學
“慕課”(MOOCS)是大規模、開放性的在線課程教育平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簡稱,是近來興起的新型教學模式,五六年前開始在美國推廣,反響熱烈,對現有的高等教育模式產生不小的沖擊,隨后慕課平臺建設迅速風靡全世界,國內一些教育學者認為慕課是“印刷術發明以來教育最大的革新”[1]。慕課這種教學模式相對于傳統課堂教學,區別在于它改變了以往以教師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著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教育信息化的一種新手段。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基于慕課進行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國務院在2014年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中明確提出要“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2]。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變,課程體系構建是重中之重,課程體系改革需要革新課程開設方式,慕課的出現讓人眼前一亮,通過慕課改變通識類課程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開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推動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加快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
慕課這種依托網絡開設課程的開發與利用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開辟了新的陣地,慕課教學模式很適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推廣。《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14]16號)指出,要“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2015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進一步強調,“以加強高校網絡等陣地建設為重點,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3]。高校如果選擇通過開設慕課這種方式引導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可以有效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目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慕課教學,相關課程設置等還處于起步階段,選擇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下文簡稱“綱要”課)試點慕課教學的相對更少。“綱要”課是高校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兼具歷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雙重使命,承擔著幫助大學生認識中國近現代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和內在規律,幫助大學生了解國史、國情,幫助大學生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這“四個選擇”的重要任務。因此,基于慕課平臺對“綱要”課教學方式進行探討和分析,具有理論和現實的雙重意義。
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采取慕課教學的優勢和困境
對于開設慕課,無論是社會、高校還是教師、學生,都持有不同態度和看法。支持者認為,慕課這種教學模式給高等教育帶來無限生機;反對者認為,慕課無法傳承傳統課堂授課的精髓。
(一)慕課教學引入的優勢
1.采取慕課教學模式,能夠平衡傳統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所占學時的比例。教育部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時、學分有嚴格的規定,可是普通本科院校又面臨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的重任,如果高校要強化實踐教學,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就需要提高實踐課學分,增加實踐教學的學時。要解決這個難題,可以在不減少思想政治理論課學時的情況下,對思政課程采用慕課形式開設,學生可以通過智能上網設備利用課余時間自主學習這些課程,按照要求定時定量地完成慕課平臺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交流和考核任務,達到修讀學分的要求,這樣便能挪出大量的課堂授課時間加強實踐教學。
2.采取慕課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以“綱要”課為例,思政課的教學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不能與現實和時代脫節,應該與時俱進,靈活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不斷豐富和完善教學內容,不斷改善教學手段。在這個過程中,慕課的教育資源全面、專業、開放,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綱要”課教學內容時間跨度將近200年,眾多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遠不是一本書面的教材就能夠完全展現和表達清楚的。慕課這種教學方式依托網絡這個平臺,利用視頻片段、人物訪談、參考文獻等多種輔助資源,從多種角度再現歷史情境,以不同方式還原歷史細節,使學生身臨其境地得到引導和獲得啟發,給學生提供直觀的歷史熏陶,加深學生對重大歷史問題的認識和理解,有利于提高“綱要”課的教學質量。
3.采取慕課教學模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新時代的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程度之高前所未有,網絡已經是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的標配。“傳統的教學,基本上靠的是文字語言的闡述,其吸引力有限,學生不僅會產生模糊不清、枯燥無味的感覺,而且制約了他們對歷史的形象性理解以及思維能力的培養”[4]。對于“綱要”課教學來說,如果刻板地拘泥于書本學習和課堂授課的話,既沒有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又不符合大學生的期待。采用慕課這種教學方式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歷史的洗禮和知識的陶冶,使他們真正懂得“兩個了解”和“四個選擇”。
4.采取慕課教學模式,能夠促進交流,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教學水平。“綱要”課的教材是全國統一的,但是不同區域、不同學校的教學條件、教學水平仍然存在一些差異。慕課為不同區域、不同學校的教師們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對于彼此之間觀摩學習、汲取經驗、優勢互補、縮小差距有重要的幫助。
(二)慕課教學引入的困境
1.慕課教學模式可能會導致學生學習專注力下降。“綱要”課程主要講授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及其影響,在課堂授課時,任課教師會有取舍地選取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進行系統講解,而對于一些枯燥書面的知識直接給學生歸納提煉出內容要點。教師通過這種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專注程度,但是在慕課的授課中無法做到這一點。慕課的教學更注重學術嚴謹性和內容的全面專業性,因而不能因材施教,慕課教學時學生在虛擬的網絡課堂上很難長時間地保持足夠的專注力和注意力,這就導致有些學生在上慕課的時候對于自己不感興趣的地方直接跳過或者放棄觀看,特別是對于自制力差的學生可能會影響學習效果,從而使得學習內容不成體系和不完整。
2.慕課教學模式讓教師和學生缺少互動。“綱要”課如果采取慕課教學,老師和學生之間的直接聯系會被切斷。例如,實際授課中在進行歷史事件的介紹時,教師會盡量減少直截了當的說明,通過提問或者課堂探討或者辯論的方式有意識讓學生參與其中,從而加深學生對此歷史事件的印象和理解,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然而在慕課的學習中,這些活動都沒有辦法開展。慕課這種教學方式是為了增加學生的學習途徑,豐富課堂的內容而產生的,但對于師生互動學習、教學相長這一教育初衷卻無法實現,因此,會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效果。
3.慕課教學模式沒有辦法準確地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的學習效果一般是通過三個方面實現的:一是課堂上良好的授課效果和學習氛圍,二是學生課后自覺的復習鞏固,三是期末的考核測評分析。但是慕課這種教學模式無法準確地反映教學效果,沒有辦法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慕課的考核形式和考核效果一直受到質疑,這可以說是慕課教學模式的通病。
三、“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基于慕課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
慕課平臺構建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來說是一種積極的嘗試和探索,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對于慕課建設的規劃應該取長補短,在引入慕課的同時,應該繼承傳統高等教育課堂教學的精華。例如,“綱要”課可以嘗試慕課與課堂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網絡課堂與實體課堂的優勢互補,提高“綱要”課的教學實效性。
在2005年頒布實施的思想政治教育課“05”方案中,教育部明確指出:“高等學校要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學的效果。”[5]實踐教學是“綱要”課不可缺少的教學手段,根據“綱要”課的特點,采用探索、反思、互動與體驗的實踐活動課程來銜接慕課,學生通過實際體驗,從實踐課程中獲得信息、收獲知識和感受,從中學到“綱要”課所傳遞的價值取向,將會調動大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探索能力。
以“綱要”課“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這一章節為例,任課老師可以安排學生以自愿為原則分成6-8人左右的小組,根據歷史上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真實事件,如,巴黎和會上中方外交失敗,五四大游行,火燒趙家樓等準備情景劇、話劇、辯論、小品等不同形式的表演,要求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扮演角色,通過這種實踐課程發掘學生潛能,凸顯學生在課堂的主體性作用,加深學生對“五四運動”這一事件發生發展的歷史邏輯的理解,從而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目的。
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構建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監管三方共同配合,才能優化教學過程和增強教學效果。基于這種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評價、課程管理及教學質量監控等一系列涉及“教”“學”和“管”三方面的問題都是需要進一步完善的。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變,應該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先,只有教學模式不斷改革和創新,才能切實提高現代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推進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基于慕課平臺,構建適合中國高校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需要高等教育者們積極探索和繼續努力。
參考文獻:
[1]顧駿.借力“慕課”,推動中國教育更快前行[N].中國教育報,2013-07-19.
[2]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01.htm,2014-5-2.
[3]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EB/OL].http://edu.people.com.cn/n/2015/0119/c1006-26412100.html,2015-1-19.
[4]屠靜芬.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優秀課例案例集[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2.
[5]教育部社會科學司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6)[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