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頔
摘要:高校學生管理是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提高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至關重要。但是越來越復雜的社會環境與校園環境、大學生人數增長迅速以及高校管理機制存在著許多問題,都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困難與挑戰。借鑒美、英高等教育發達國家經驗,在學生為主體、高校社會工作管理與依法治校三方面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高校學生管理;問題分析;策略探究
高校學生就是高校的主體力量,是高校的靈魂,因此對于高校學生的管理工作就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轉型,高校管理制度的深化改革也勢在必行。高校學生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著育人的質量,因此,高校學生管理必須要跟上社會的發展,堅決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要真正立足于學生主體的發展,不斷探索有效的模式與途徑,增強高校學生素質,建設和諧校園,也更好的服務于社會。
一、高校學生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困難
(一)復雜的社會環境與開放的校園環境增大了管理難度
高校大學生所面臨的環境與以前相比已大為不同,尤其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變化、就業方式的轉變等等,直影響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心理、價值取向等方面出現了巨大的差異性。現代大學生獨立、陽光、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競爭意識,但是拜金思想、享樂主義、自私心理等負面現象也給大學生們帶來了消極的影響。我國加入WTO之后,與不同國家與民族的交流增多,外來的文化、習俗與觀念對大學生有很大的沖擊力與影響力。網絡的普及增加了大學生生活的豐富性與獲取信息的快捷性,但眾多的不健康信息也抵消著高校對學生的正面思想教育。另外,高校的辦學理念正逐步走向開放性,高校與社會的交流互動在增多,校園的環境受到社會的影響日益增強。總之復雜的社會與校園環境給高校學生管理帶來了更高的難度。
(二)在校大學生人數激增加大了管理難度
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十分速度,尤其是1999年實行大學擴招以來,高校在學生的數量逐年攀升。數據統計,2015年為止我國高校在校生達到4018.1萬,是1978年的13.89倍,自新世紀以來年均增幅接近12%,在校生人數居世界第一位。高等學校數量達到2845所,居世界第二位。一方面,大眾式教育帶來了人數的激增,大學生在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地域性差異日益凸顯,特別是“獨生子女病”快速增多,新的學習生活環境帶來的心理落差、為人處世的困難、不會交流引起的心靈孤獨等等都增加了學生管理的難度。另外,學校擴建,增加分校,特別是高校市場開放,后勤進行社會化運作,出現了在校生校外居住、宿舍區社區化發展的現象,生活管理逐漸物業化,管理人員中“社會人”增多。這都給高校學生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
(三)目前高校學生管理機制存在眾多問題
第一,缺乏理論支撐。一些高校的管理仍傾向于沿襲性管理,約定俗成、憑經驗、憑感覺式的傳統管理模式還部分存在,缺乏創新化、規范化。第二,管理定位不清。高校管理工作不是簡單的維穩工作與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要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為高校管理的目標,要具有科學性與藝術性。但也不是過多的約束管理,只強調學校的權威控制與學生絕對的服從,那只能忽略了學生的自主意識與人格獨立。第三,管理隊伍缺乏專業性。有的高校選拔管理人員只看工作熱情與奉獻精神,忽略了工作能力與實際效果。同時對管理人員的管理與培訓重視程度不足,導致管理隊伍水平較低,不具備專業化。
二、國外高校管理經驗借鑒
(一)美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美國是高等教育十分發達的國家,在國際教育市場就占有30%以上的份額,僅2015年我國就有30.42萬學生留美,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有所借鑒。第一,美國高校提出明確的學生管理觀點,即學習是當務之急(SLI),學生事務管理部門的管理方針與制度完全體現以人為本,工作重心就是培養學生自覺學習和發展。第二,制度的權威性與柔性相結合。各高校制定了嚴格且操作性強的規章制度,如宿舍管理就分類出9種之多,并嚴格執行。但對于違紀的學生在處罰上具有柔性,不以處罰為目的,由家長、教師、專家,甚至有牧師與社工共同幫助學生糾正錯誤。第三,專業的服務型管理模式。首先美國高校都設置了行政管理專業,管理工作人員大部分都是專業院校培養出來的心理心、教育學的專業人才,管理理論與水平很高。其次管理職能部門進行標準化細分,對學生的生活、學習、心理健康等等各方面都能給予指導與服務。
(二)英國導師制的管理模式
英國的高校,尤其是著名的牛津、劍橋大學形成了導師制的教學與管理模式,即大學生入學時都會被指定一位導師,學生與導師會定期的進行一對一的交流,可以是輔導,或是共同制定學習計劃,甚至是一般的談心。在這樣的教育管理模式之下,導師真正做到了傳道、授業與解惑。學生學到的絕不僅僅是學術知識,在雙向互動的思想與情感交流中,學生會學到導師對學問的探究精神和對生活的處世態度。這樣的教育管理模式不講究導師的絕對權威性,也有強調學生的處處服從,在輕松和諧,充滿溫情的氣氛中,學生的知識、修養、性格與意志都受到了良好的影響,雖在更大的自由空間里,但學生的管理卻有條不紊。
三、高校學生管理策略探究
(一)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校學生管理
高校學生管理要回歸到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狀態,高校要通過多方面的改革與調整提高學生自主管理的積極性與自主性。第一,學生管理組織結構調整。以學生為主體就是賦予學生參與的權力與空間,比如現在高校普通實現的學生會制度、宿管會制度都是由學生為主體,實行自我管理、服務與教育,極大促進了學生主體管理的發展。高校教師只提供專業化的指導與咨詢。第二,管理內容與制度的改革。學生為主體還要體現管理內容的廣泛性,包括日常事務管理、教學管理、后勤管理,甚至一些高層管理決策。學生對于學校的管理要有知情權、監督權,能夠行使建議權、投票權與表決權。第三,建立校園文化影響機制。要極力打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對學生價值觀念與行為方式直到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學校的教學工作也要與文化建設相契合,做到知行合一,讓學生的高校生活形成知識理論與生活實踐的完美融合。
(二)社會工作引入高校學生管理
高校開放式辦學的大背景之下,社會工作引入高校管理是高校發展的必由之路。第一,重視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要依托專業的教育與培訓,打造過硬的專業高校社會工作人才隊伍。一方面可以在學校內開放學校社會工作課程,通過專業知識的學習與技術培訓,提升社會工作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與服務意識。另一方面,極力推進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化與職業化進程,與政府共同積極地實施職業認證制度與工作崗位定編制度,在工資待遇與職稱評聘上給予考慮。第二,建立高校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與相應的制度。比如在高校內設立社會工作事務所,推進高校社會工作的規范化,有助于更好的管理與監控。同時,建立機構與相應管理制度,更有利于進行廣泛的溝通與聯系,充分利用社會專業化人力資源,實現對高校管理人員的有益補充。
(三)實施法治化的高校學生管理
結合“以法治校,科學管理”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與理念。第一,在法律的框架內明確學生的權利與義務。對學生應該享有權利要以法律的形式給予維護,同時也要明確學生應該遵守什么、禁止什么,確保學生對學校的規定心知肚明。第二,建立規范科學的以法治校工作制度。規章制度要力求完整與健全,要具有嚴肅性、持久性與可操作性,確保對學生的管理與處罰有章可循,權威且合理。同時也要對高校內的各職能部門、后勤單位,甚至對學生的家長都要有相應的制度管理。讓家、校與社會都能權、責分明,真正做到依法治校、依法管理。
參考資料:
[1]李勃.探析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挑戰、困境和出路[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11).
[2]宋輝,康婷.國外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經驗與啟示[J].遼寧高職學報,2009(06).
[3]趙祥倫.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問題和對策探討[J].貴州大學學報,2008(09).
[4]劉揚.學校社會工作介入高校學生管理的可行性路徑分析[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2011(03).
(作者單位:唐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