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
摘要:結合云南省曲靖市國營海寨林場發展林下經濟的基本情況,分析了林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以及發展林下經濟的優勢。提出了國有林場林下經濟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國有林場;林下經濟;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S757.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1008102
1引言
林下經濟,是指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以科技為支撐,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條件,選擇適合林下生長的微生物和動植物種類,合理開展種植、養殖、采集、森林旅游和林產品加工,從而實現農、林、牧資源共享,產業優勢互補,生態、經濟可持續循環發展的綠色、環保、健康、安全、節約型循環利用的經濟模式。林下經濟具有發展模式多、從業門檻低、經濟效益顯著的特點,是探索國營林場改革,促進綠色GDP增長的迫切需要。林下經濟產業是在林地資源的基礎上,以科技為依托,主要分為林下養殖和林下種植 2種模式,是對自然條件的充分利用。
2海寨林場發展林下經濟的基本情況
海寨林場位于云南省東部珠江源頭南盤江上游兩側,地理位置位于東經103°42′~104°5′,北緯25°9′~25°43′之間,經營面積分布在沾益、富源、陸良、馬龍、麒麟四縣一區境內,與16個鄉鎮,55個村公所的集體山林接壤。海寨林場地域上由幾個不相連的片區組成,南北長62 km,東西寬38 km,劃分為九龍山、五臺山、上東山、西山、海寨、滴滴水、下東山7個營林區。海寨林場地處滇東高原中部,屬烏蒙山系南延余脈,主要分布在曲靖沾益壩子周圍高原臺地上。成土母巖主要為石灰巖,個別地段有砂巖和頁巖。由于石灰巖的淋溶漏水作用,林場范圍內喀斯特漏斗和溶洞較為普遍,山頂多成石灰巖裸露地貌。地勢北高南低,山梁寬敞,山脊平緩不明顯,一般地形平緩,坡度6~15°,最高海拔2577 m,最低海拔1915 m,相對高差662 m。海寨林場氣候屬北亞熱帶山地季風半濕潤氣候類型,由于受海拔高差的影響,小氣候變化明顯。每年春季干旱少雨,夏季多雨潮濕,年平均氣溫14.5 ℃,最冷月為1月,平均氣溫7.3 ℃,最熱月為7月,平均氣溫19.9 ℃,極端最高溫33 ℃,極端最低溫-9 ℃;年平均降雨量1008.9 mm,年蒸發量2140.3 mm;年平均日照數2108.2 h;年均降雪天數5.3 d,年均降霜天32 d。
海寨林場土地總面積17721.0 hm2,其中,林業用地面積17073.9 hm2,在林場17073.9 hm2的林地中,適宜發展林下經濟的面積有7.3萬畝。在2016年,全場林下經濟總產值44.5萬元。林果業0.07萬畝,林果產量6.7 t,年產值20萬元;林藥業0.06萬畝,林藥產量5.2 t,年產值21萬元;發展林下養雞7000只左右,年產值3.5萬元。
3海寨林場發展林下經濟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目前,海寨林場林下經濟發展緩慢,規模小、模式少、品種單一。各林區、林點進行數量較少的雞、豬養殖,而且存欄量及產量都較小;林菜曾經做過規劃,但因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因素,只進行過試驗,沒有進行大規模發展。現有周邊群眾及投資人借助林場的資源優勢開展森林旅游、林下養豬、養牛及羊。規模比較大的有南湖山、朗目山風景區、九孔橋生態旅游區、朗目山養殖區,玉支廓養殖場。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3.1基礎條件差,發展規模小,模式和品種單一
海寨林場森林資源多分布于高、遠、僻等山地。這些地方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不完善,直接影響和制約到林下經濟的規模化發展。林下經濟發展模式正處于起步階段,關于林下經濟發展的經驗還相當匱乏。目前職工發展的林下養殖還僅限于生態雞和一般家豬,養殖品種還顯單一,不能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自身發展方面的規模養殖和生態旅游尚是一片空白。
3.2資金不足,管理水平低,認識不到位
林下經濟缺乏整體的布局與規劃,缺少技術支持與指導、統一的協調與組織,在林業生產實踐中只是簡單的采集、出售活動,林下經濟發展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缺乏品牌經營。由于沒有經濟扶持政策投入,職工在發展林下經濟之初就缺乏啟動資金,在規模化經營的進程中更缺乏資金支持,導致在發展新模式、引進新品種、發展深加工等方面止步不前。絕大部分林下產品種植、養殖戶仍沿用傳統的養殖方式,對科學種、養殖技術掌握不夠,致使成本高、效益差。直接給林下產品的產量和可持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部分職工對林下經濟的發展模式、優惠政策和市場前景等認識不夠,認為收益小,投資回收期長,缺乏參與的熱情。
4發展林下經濟的優勢
4.1政策的貫徹實施
林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依托,海寨林場在曲靖林業發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示范和帶頭作用,因為林場擁有面積集中和豐富的森林資源,有人力資源優勢,有企業管理的經驗,同時具有一定的技術支撐和資源能力,對于國家政策的貫徹和執行都有著優勢。
4.2林地統籌經營
要發展林下經濟,需要對林地的整體特征、自然條件等各方面因素進行科學統籌與分析,制定出適合該地發展的林下經濟模式和發展規劃。既是生態平衡的需要,也是林業資源合理利用的需要。因此,林下經濟在整個林場內實現科學規劃、協調發展、可協調發展是相當必要的。可以凝聚力量快速發展。以林場為主發展林下資源有利于林下經濟的統籌和調度。
4.3科技力量的扶持
有了政策和發展規劃的支持,發展林下經濟還需要科技力量的扶持。林場因有其獨特的技術優勢,也有屬于自己的技術網絡,是發展林下經濟中的技術保障,當然,在發展林下經濟的具體實踐過程中,還需要在實際操作中獲得更多的技術支持,以保障林下經濟的穩定發展。
5林下經濟發展模式
從當前經驗和市場前景看,海寨林場林下經濟發展應重點推廣以下八種模式。一是林草模式,在林下種植苜蓿等牧草,用于發展養殖業;二是林菜模式,在林下種植耐陰性野菜如蕨菜、刺苞頭等經濟作物;三是林菌模式,林下種植培育松茸、香菇、蘑菇等菌類;四是林藥模式,在林下種植三七、瑪卡、天麻、柴胡、黃芩、白芷等中藥材;五是林禽模式,在林下養殖雞、鴨、鵝等禽類;六是林畜模式,在林下圈養或放養豬、牛、羊等家畜;七是林蜂模式,在林下養殖蜜蜂;八是森林旅游,充分利用現有森林資源,發展森林休閑旅游。
6林下經濟發展思路及對策
6.1不斷完善管理機制,加強領導責任制
林下經濟是林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和發展林下經濟的關鍵在于管理和領導。首先,要不斷地完善和健全林下經濟的管理機制。林場專門成立發展林下經濟領導小組,設立組織管理機構,明確責任制,由場領導親自抓,負責林下經濟發展的組織指揮和協調工作;部門領導直接抓,負責林下經濟發展的指導、技術服務及日常管理工作。定期召開林下經濟工作會議,以便部門之間相互了解工作信息、政策措施,探討發展戰略、舉措及目標任務,及時解決發展中遇到的障礙。
6.2加強基礎建設,改善發展條件
通過整合國營林場扶貧項目、生態移民項目、新農村建設項目和天保工程等各類生態工程建設項目,完善林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發展基礎設施,為林下經濟的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提供有力的基礎保證。
6.3科學規劃,加大技術培訓
要嚴格按照各林區的實際情況統籌規劃,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與布局,對林下經濟發展的區域進行科學布局,不斷地推廣和探索適合本場、本區發展的養殖模式和林間種植,從而進行分類指導,使林下經濟綜合效益得到不斷提高。讓林區職工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組織對林場員工定期的技術培訓,就林下經濟的一些關鍵技術問題進行現場指導和授課。成立技術服務組,分片負責定期下到林區進行林下經濟實用技術培訓與服務,解決職工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難題。
6.4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市投資、扶持和補助林下經濟種養殖戶;設立林下經濟發展補助基金,對林下種養殖示范戶給予補助支持和資金獎勵;引進企業和個體商人資金,林場提供場地,走合作化發展的道路。
6.5加大政策宣傳
充分利用宣傳媒體,對發展林下經濟的意義、技術、模式及成功典型進行全面、深入、廣泛的宣傳,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激發職工發展林下經濟的熱情;鼓勵和扶持一批林下種養殖示范戶,引導和帶動更多的林區解放思想、增強信心,扎根林下經濟。
參考文獻:
[1]聞春林,邢付吉.云南省曲靖市國營海寨林場林下經濟發展[J].北京農業,2013(10):101~102.
[2]潘偉華.國有林場林下經濟的發展現狀與對策[J].福建林業科技,2012(9):148~150.
[3]姜海英.淺談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的轉移[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 9):189.
[4]姜海英.國有林場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轉移的方向[J].中國林業產業,2010(12):20~32.
[5]曹盛國,王國卿,沈良偉,等.對林業投資與林業經濟增長關系的認識[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1(4):116~118.
[6]董樂平.由林業經濟向林區經濟轉變[N].延邊日報,2011-0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