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珍海
摘要:指出了隨著林權改革的不斷深化,在林下經濟模式發展下,不僅形成了更大的發展潛力,還保證了發展前景的積極開拓,并保證了林業生產工作的可持續性。根據林下經濟對生產力發展增長點進行了分析,闡述了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并為林業經濟發展提出了有效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新時期;林下經濟模式;科技生產力
中圖分類號:S75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1008302
1引言
林下經濟是2003年集體林權制度發展下形成的一種新興產業,在現代化發展中,發揮了較為重要的作用,并促進發展成效的有力實現。所以,對林下經濟發展模式進行分析,闡述發展中提出的主要意見和建議,能夠使農民獲得增收,促進效益的普遍提高。
2林下經濟是生產力發展的新增長點
2.1林下經濟內涵
林下經濟是以林地資源、森林資源作為依據,以市場作為導向,促進科技水平的提升,以保證能夠充分發揮林下資源的優勢。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以及林下采集與森林旅游等復合型產業,不僅能促進各個行業資源的優勢互補,還能保證生態農業模式的積極發展。林下經濟發展不僅充分發揮生態環境的自身優勢,還能實現循環經濟發展,保證發展林下經濟區域具有適應性特點。
2.2林下經濟是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在2003年提出的林權制度,不僅能調動林業農戶的生產積極性,還能實現產業化進步。特別對于一些貧困地區,遵循因地制宜的發展原則,不僅能豐富林下經濟內涵,還能將其擴展到整個森林生態圈。林下經濟與傳統的林業生產不同,為了實現周期短、效益快的特點,發展林下經濟不僅能使農民獲得較大增收,還能推進現代化經濟的發展。
3林下經濟發展模式
林下經濟是我國原始時代發展為現代的過程,主要經歷傳統農林生態、復合經營以及林下經濟三個階段[1]。
3.1林下種植
林下種植是在林郁閉前實現的農作物間作,以獲得綜合效益。期間,由于樹葉的休眠區不同,對作物進行種植不僅能提高林地的利用效率,還能促進確定立體組合,保證行距固定作物發展期間,獲得更為茂盛的林木,以保證能夠按照不同的種植內容形成不同的模式。
3.1.1林菌模式
因為林分郁閉后的林下空氣具有濕度大、氧氣充足以及強度低等特點,在其中種植香菇、雙孢菇等,不僅能實現較短的周期,降低主要的投資風險,還能提高市場的發展潛力。
3.1.2林糧模式
林下資源還具有株行距大、郁閉度小的特點,實現間作豆類種植,如:小麥、紅薯等,不僅能促進長短結合,還能為農民增加更多收入。豆類與油料作物的種植不僅能促進固氮作用,增強土地肥力,還能優化土壤肥力,保證林業良好生長。如:江蘇很多地區都在林地進行水稻育秧工作,這樣不僅能節省一些專用的秧池,還能促進糧食作物的有效提高。
3.1.3林菜模式
根據林間的光照強弱,蔬菜在生長期間,與光的特定以及生產季節變化差異都存在較大關系,所以,選擇的蔬菜品種尤為重要。在安徽一些地區,利用山地平緩、竹林間隙、濕度等條件,不僅能種植一些瓜類,還能將產品供銷給其他地區。
3.1.4林草模式
在80%的郁閉度林地下種植紫花、黑麥草等一些優質牧草,能夠在每年獲得更好的種植岔數。實現林牧不僅能促進飼草的大量銷售,還能給牛、羊等提供食用原料。
3.1.5林花模式
利用林下的陰濕、厚腐繁殖特點,種植一些耐陰性的花卉等,如桂花、紫薇等,能夠獲得更高收益[2]。
3.1.6林藥模式
林下具有一種特殊性的遮蔽環境特點,種植一些耐陰性的藥材,如:白芍、金銀花等,也能使其獲得更高的產量。
3.1.7林茶模式
林下具有遮蔽特點,在其中種植茶樹,能夠促進茶葉品質與產量的有效提高。如:江蘇在茶行中套種板栗、梨、棗等,不僅提高了果樹的生長效益,還能提高茶葉的生長周期,保證了茶葉獲得更高質量。
3.1.8林果模式
根據種植區域的氣候特點和土壤條件,實現林果的間作方式,種植地區居民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
3.2林下養殖
林下養殖主要利用林下空間來發展立體養殖,如:禽類、畜牧等, 都需要按照養殖的內容形成不同的方式[3]。
3.2.1林禽模式
該模式主要利用小昆蟲、草類養雞養鵝等促進林地的豐富發展,如:在某地區實現林下養殖規模發展,可以為其建立養殖專業合作社。同時,形成養殖基地品種選育中心,以促進經濟效益的有效提高。
3.2.2林畜模式
在林下發展放牧羊、牛等產業,可以根據不同條件養殖動物,期間,可以成立專業合作社、并以輪牧的方式來實現,以使其獲得更高收益。
3.2.3林蜂模式
該模式主要在植被地、植物豐富的區域,在引用新品種發展下,促進養殖模式的規范性與專業性,也能使其獲得更高產量[4]。
3.2.4林蛙模式
林下具有潮濕、溫差小等特點,實現林蛙養殖發展,能夠帶動林蛙生產與銷售工作的積極發展。
3.3林下采集加工
通過采集林下采集產品,能夠通過加工產品附加值,實現新興產業發展,以促進食品的大量銷售。
3.4森林景觀利用
森林景觀能夠發揮林下的環境優勢,并帶動其他行業的積極發展。在林下經濟發展中,不僅能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還能使其獲得更高收益[5]。
4林下經濟發展對策
隨著林權改革的不斷深化與發展,農民對山林管理期間形成了自主支配權、經營權等。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激發了農民的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林業經濟,不僅能獲得退耕還林發展,實現林業的可持續建設,還能使農民獲得更多收入,保證區域經濟水平的有效提升,從而實現更廣闊的發展前景。但實際上,在目前發展中,還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特別是散戶發展,小規模以及低產業程度的發展形式等都帶來較大問題。因此,為了促進發展工作的創新性,需要利用相關對策解決實踐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保證林下經濟的可持續建設。
4.1因地制宜,創新經營模式
林下經濟不僅需要利用林下自然資源實現種植、養殖產業,還能帶動竹木加工產業、畜牧業以及旅游服務業的進步和發展。該模式與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存在較大不同,在發展與建設過程中,是根據各個地區的實際發展特點以及優勢條件,遵循因地制宜的發展原則,實現林下經濟發展。在農林復合經營趨勢上,將市場作為導向,對創新經營模式進行探索與引導,這樣不僅能充分體現出林下資源的優勢,還能促進林下經濟的有利實施[6]。
4.2規模發展,推進產業化
為了促進林業、農場的產業化進步,并發展新的林下經濟突破口,要推進示范區域,保證實現集約化、產業化發展。還需要引導各個產業實現特色化發展,促進品牌化、專業化發展水平的積極提升。還要鼓勵規模化生產基地的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化發展。還要組織各個生產協會與專業合作社的充分協作,并促進各個區域之間的相互連接相互作用,這樣不僅能幫助農戶實現規?;洜I,促進林下經濟的規?;?、產業化進步,還能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新的發展方向[7]。
4.3科技開發,提供技術支撐
林下經濟是一種技術密集型產業,開發新技術、引進新品種,能夠促進林下經濟獲得更高收益與更高產量。目前,我國農民林下經濟發展最為缺乏的就是相關技術,所以,各個政府要幫助企業與高校推動新技術,形成一體化發展機制。還要鼓勵科技人員參與到生產工作中去,并利用新技術解決一些技術難關,促進林下經濟的發展新模式。同時,還要加強對林下循環經濟系統的有效應用,對生產實踐進行有效指導,從而保證能夠為林下經濟發展提供更為有利的技術支撐條件。
4.4強化服務,提供政策支持
各級政府要做好服務工作,為林業合作組織建設提供有力支持。將集體林權制度積極落實,能夠使農民經營主體地位的提升。在初期工作實施期間,需要為其提供財力支持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并帶動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到林業建設中去。還要落實相關的金融政策,促進林權價值評估體系的完善性,才能保障林地承包經營利益的有效實現。
5結語
為了促進林業生產力的有效提升,保證在發展期間能獲得新的增長點,需要利用相關措施解決其存在的問題。如:遵循因地制宜的發展政策,促進經營模式與生產模式的創新性發展,推進產業化進步,并將技術作為有力支撐,以獲得新的發展動力。
參考文獻:
[1]鄒燕珍.新時期發展林下經濟的模式探討[J].科學種養,2015(12):23.
[2]韋貴文.宜州市蔬菜商品化處理現狀調查分析[J].科學種養,2015(12):22.
[3]林承賢.新時期營銷模式研究[J].現代營銷,2015(1):19.
[4]冀晶娟,尹旭紅,鄧春鳳,等.新時期廣西村莊集聚模式及策略[J].生態經濟,2014,30(11):132~135,150.
[5]陳樹梅.基于新時期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分析[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6(5):335.
[6]鄭坤丹,莫山民.研析新時期黎族傳統文化與經濟發展關系[J].商,2013(24):113.
[7]胡成.新時期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基于經濟全球化與中國對外經濟貿易視角[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