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健君
摘要:傳統的復習課,教師“爆炒冷飯”。隨著新課標的深入和鋪展,教師注重了三維目標的落實,但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順從”“依附”的地位,孩子們還是被老師趕著走、拖著走、齊步走。所以我們在復習課中倡導“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它的關鍵是如何指導學生“先復習”。學生學習了之后,教師又如何幫助學生梳理而得到質的提高。可以將預習活動置于課前,上復習課之前,可以先讓學生回家自己復習。然后在課堂內通過組內交流、全班交流、引領提升后切實提高他們的“學力”。
關鍵詞: 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生為本
在浙江省小學數學教學建議30條(征求意見稿)中第12條“課堂實施要注意教學時間的合理分配,切人重點要快,盡可能在前20分鐘完成教學的主要任務,倡導先試后講。” 倡導先試后講就是把學生的預備性學習活動置于教師的教學活動之前,主張教師要改變傳統的面面俱到式的授課方法。在正確診斷學生的預習情況的基礎上,刪繁就簡,合理用力,實施與學生需求相匹配的針對性教學;教師要騰出時間和精力,在指導學法、提升學力上下工夫,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落到實處。 因此我們提倡在課堂上實現“先學后教,以學定教”。隨著新課標的深入和鋪展,教師意識到必須依據復習課本身的特點,以及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學生學會學習為目標,以本班學生實際為基礎,培優輔差,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教育教學質量,由此在基礎上進行創新,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維度:
1、知識技能——注重回顧整理,溝通拓展。
2、學生個體——注重查漏補缺,自我反思。
3、思維方法——注重思想方法的滲透,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上的意識和改變確實取得了不少進步,復習課的效果體現了出來,但是在課堂中大部分教師還是處于“主宰”“主導”的地位,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順從”“依附”的地位。所以我們在復習課中倡導“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強調從人的發展本質處思考,核心是要進行價值本位的轉移,把課堂轉變為“學堂”,把講臺轉變為學生的“舞臺”,只有當學生持有一種主動介入的態度,才能使“發展學生”成為我們觸手可及的教育境界。
在復習舊知的時候,如何指導學生“先復習”?學生學習了之后,教師又如何幫助學生梳理而得到質的提高?這是在復習課中“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中的關鍵問題。所以我們可以將預習活動置于課前,上復習課之前,可以先讓學生回家自己復習,當然學生掌握預習的方法需要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離不開教師的幫扶。課前教師可以布置作業:
1、這個單元有哪些知識?請你將他們整理清楚,然后用表格、畫圖、網狀結構等你喜歡的形式表示出來。(梳理單元知識,在低年級段可以教師先示范,然后逐漸放手)。
2、哪一部分知識你還沒有掌握,需要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哪些知識你又掌握的比較好,可以去幫助其他同學?(從自身出發深刻了解自己)。
3、對于這單元的內容,你還知道哪些書本外的知識?你還有什么疑問和想說的東西,把它記錄下來。(帶著疑問回到課堂,為后續學習提供動力)。
這樣的一種“先復習”呈現出開放的姿態。時間開放,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根據自己的水平來鉆研自己喜歡的內容,而不受課堂時間緊迫的簡單約束;作業開放,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引領學生的預習在廣度和深度上拓展;資源開放,可上網查詢本單元的相關資料如分數、小數、組合圖形等課外相關知識,供學生可學習查閱的內容很多,大大拓寬了他們的視野,提高了他們的知識面,更好地幫助他們從橫向和縱向溝通知識;學習方式開放,可以采用適合于自己的個性化方式來進行預習,動手做、動眼看、動腦想,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學生在充分預習了之后,課堂的起點便相應發生了變化,如何讓學生站到前臺,充分展示預習的成果,又如何使教學架構于學生的預習基礎之上,適當地加以啟發和點撥,成了課堂上教師首先要考慮的事情。為此我們教學的重心還是從學生中來。
1、組內交流。在小組中先出示自己預習的單元知識,跟組員溝通后,從形式和內容上入手,有不足、遺漏的地方由本組的成員補充,完善本單元的知識體系。在小組討論中,教師可以多給學生時間,讓他們不僅僅討論這單元復習的知識層面,以及自己的掌握情況。還可以讓學生多說說自己預習的經歷、采用的方法、遇到的困難、取得的成果等。各組的組長對于本組內在預習的過程中的產生的問題,可以直接解決的,就學生之間自己解決,需要求助于教師的就做下記錄,留待全班進行交流。
2、全班交流。在“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過程中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學生的預習并不能取代教師的教學,由于學生的年齡特征、心里特征以及學習水平的限制,學生課前的預習所獲得的知識往往是零碎的、模糊的、膚淺的,而小組內的交流也只是摒棄了一些個別的、簡單的問題。我們還應該幫助學生讓模糊的知識變得清晰,讓膚淺的認識變得深刻,讓零碎的知識變得結構化。所以我們在小組內交流的基礎上,可以讓小組派代表展示自己小組內好的作品,然后組織全班進行交流,教師特別注意應引導學生溝通整個單元知識之間的聯系,溝通以往知識層面的聯系,幫助學生編織起知識的網絡結構,讓學生透過現象看到問題的本質。
3、引領提升。有了學生組內的“先復習”,加之教師幫助學生將知識點“結網”,落實了基礎后,教師可以繼續引領學生提升,將學生的思維訓練落到實處。以五年級平面圖形復習為例,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后,教師在全班交流環節應該溝通它們圖形之間的轉化,使生體會到轉化思想的運用。在此基礎上,還可以讓他們比較這幾個圖形公式之間有什么聯系。從另一個角度,更深層面來溝通,從而得出梯形萬能公式的應用,這個公式不僅可以求解這些圖形面積,還可以應用到等差數列求和等。教師應站在更高的視角上來審視數學,不滿足于學生僅僅對某一單元知識的落實和問題的解決,而是要讓學生在“知其所以然”上做足文章,通過比較、歸納、推理等,引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切實提高他們的“學力”。
“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關鍵是把核心的事還給學生自己做,這需要教師充分相信學習者具有內在的學習動力和潛能。在教學中,盡管在形式上是由教師發出具體內容的教學信號,但教師必須依靠學習者的學習愿望和既有的學習經驗以及先期的相關知識、能力基礎,盡早和盡可能多地把教師的教轉化為學生學的行為,學習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切實把教師從繁復的課堂講解中解放出來,把學生推到前臺,讓質疑、爭辯、補充、修正等充盈其間,在師生、生生多維互動中,實現師生的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 小學數學教師.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第(1,2),4-40.
[2] 人民教育.2012(2),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