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華
摘 要:嶺南文化的顯著特征是敢為天下先的進取精神、善于吸收外來文化的開放兼容精神和務實精神。廣東高職院校在發展過程中深受嶺南文化的影響。傳統文化與高職教育的結合,使廣東高職教育在構建文化大省的過程中呈現出獨特魅力。
關鍵詞:嶺南文化;高職教育;廣東
中圖分類號:GT19.2 文獻標識碼:A
一、敢為天下先的開拓進取精神
歷史上的嶺南人就有敢為天下先的開拓精神。他們漂洋過海、背井離鄉,拼搏于世界各地。廣東是嶺南文化的發源地,廣東地區的教育、人文精神和思維方式深受嶺南文化的熏陶與影響。在高校林立的廣東地區,高職教育近年發展迅速。廣東省教育廳發布的《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15)》(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底,廣東省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從2所發展到2014年的79所。其中,11所高職院校列入“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含骨干院校),25所高職院校列入“廣東省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2014年全日制專科畢業生21.21萬人,初次就業率96.96%,高于本科(94.93%)和研究生(93.72%)的初次就業率。早在2002年,廣東省的高職高專在校生數就已經占了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數的52%。可以說廣東的高職教育已從邊緣教育進入了主流教育行列,成為廣東省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東省高職院校招生對象主要為嶺南地區,在校生中廣東生源占了大多數,針對這一特點,廣東省高職院校要挖掘學生的區域精神品質,發揚嶺南文化優勢,培養出高素質的職業技術人才,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有力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撐。
二、博采眾長的開放兼容精神促進廣東高職教育跨越式發展
在中國近現代史中,嶺南人競相學習現代科學與民主思想,尋找救國強國真理,開啟了了解世界、學習西方的歷史進程,完成了由“得風氣之先”到“開風氣之先”的轉變。廣東省高職院校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凸顯特色為重點,以合作辦學、育人、就業、發展為主線,創新辦學體制機制。部分高職院校建立了由政府部門、行業、企業、學校等多方參與的校企合作協調組織,探索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形成多方參與、共建共享、多元評價的運行機制,增強辦學活力。目前,廣東全省職業教育集團達到40個,拉動2200多家行業企業與職業院校深度合作。2000年起,廣東省教育廳率先開展與英國教育文化委員會的合作與交流,初期的合作與交流主要形式為選派職業院校專業教師到英國學習、觀摩。先后與英國愛德思國家職業學歷及學術考試機構、澳大利亞“TAFE”等20 多個國家(地區)數十所教育機構或院校合作,有力地推動了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與此同時由政府打造的廣州教育城更是體現了對職業教育的肯定,廣州教育城規劃面積共20.20平方千米,主要包括24所職業學校和1處技能人才公共實訓鑒定基地。廣州教育城的目標是建設成為立足華南、輻射港澳、影響東南亞,集職業技術教育、培訓、實訓、研發、職業指導、創業孵化于一體的國際一流教育服務集聚區。
三、高職教育任重道遠
雖然廣東高職教育發展較為迅猛,取得不少成績,但廣東省高職畢業生的核心知識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對此,《報告》也作出了具體的要求:一方面,加強專業建設與課程改革,引導高職院校根據當前職業領域和崗位群對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重構課程體系,強化專業基礎教育,注重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另一方面,加快構建具有廣東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搭建人才培養立交橋,打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通道,通過聯合培養、合作辦學、國際交流等方式,為畢業生繼續深造和提升層次提供更多的機會。
總之,建設文化大省不僅需要物質形態的文化建設,更需要創造文化和建設文化的各類人才。因此應大力發展高職教育,提高辦學水平,為建設文化大省奠定堅實的人才和智力基礎,構建文化創新之源。
參考文獻:
[1]中共廣東省委、廣東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決定[EB/OL].http://www.southcn.com/news/gdnews/hotspot/jjqh/ec/ 200312250707.htm,2003-12-25.
[2]雙傳學.區域文化芻論[J].江蘇社會科學,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