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摘要】語言輸入作為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處于基礎性地位。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對語言的輸入予以高度重視。本文通過以克拉申語言輸入假說的研究為基礎,就英語教學過程中的輸入探討了輸入假說對我國英語教學的啟示,以期能更好地運用該理論指導英語教學,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輸入假說 語言輸入 英語教學 啟示
上個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提出了著名的二語習得理論,也被稱之為“監察模式”。克拉申在該理論中闡明了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這對于我們英語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啟示作用。二語習得理論包含了五大假說:習得—學得假說,自然順序假說,監察假說,輸入假說,情感過濾假說。其中對英語教學影響最大的是輸入假說。為此,本文結合克拉申的輸入假說及其特點試提出了對我國英語教學的幾點建議,希望以此來促進英語教學。
一.對克拉申輸入假說的認識
1.輸入假說的概念
克拉申的輸入假說是其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精髓。克拉申認為,學習者是通過接收可理解的語言輸入來獲得第二語言的,并且只有當他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即略高于他現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且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對輸入語的意義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對其形式的理解時,語言習得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產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學習者掌握語言最基本的途徑便是對輸入語言的理解。但是這里的輸入是特指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即學習者接收到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應該略高于他目前所掌握的知識,從而實現對目標語的習得,這就是“i+1”理論。其中“i”指的是學習者現有水平,“1”指的是難度略高于學習者現有水平的輸入。
2.語言輸入的特征
克拉申認為,理想的輸入應具備以下四個特征:(1)可理解性——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是語言習得的前提條件,因此,讓二語學習者接觸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是非常必要的。(2)既有趣,又有關聯——輸入的語言應具有趣味性和關聯性才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動機。如果能讓學習者自覺地對輸入的語言信息進行加工處理,那既能提高學習效率,還能讓學習者輕松習得語言。(3)非語法程序安排——語言習得關鍵在于足量的可理解輸入,只要可理解的輸入達到足夠的量,必要的語法就會自然習得,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必非要按照語法程序來安排教學。(4)足夠的輸入量——二語習得主要依靠足夠的語言輸入,學習者要想獲得新的習得,必須要有一定量的輸入,并且對輸入的信息加以內化。
二.影響有效的語言輸入的主要因素
通過上述對克拉申理想輸入特征的探討,我們從中可以得出影響語言輸入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可理解性。克拉申認為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只有當學習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才能對其進行吸收,進而促進語言學習。
2.數量。根據“i+1”理論,除了要獲得可理解的語言輸入以外,足夠量的輸入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習者要逐漸接觸略高于自己現有水平的輸入,并以原有的知識為跳板,才能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而不是一味地原地踏步。
3.質量。傳統教學經常采用“滿堂灌”的方式,導致豐富的輸入并沒達到產生有效學習的效果,“多而不精”的情況比比皆是。由此看出,輸入的質量會直接影響學習的效率。
三.輸入假說對我國英語教學的啟示
1.注重輸入的可理解性
可理解的語言輸入作為語言習得的重要條件,如果學習者不能理解輸入的信息,更不必說對信息加工、吸收,自然不能促成習得。因此,教師必須要提供給學生可理解的語言輸入。首先,輸入前教師要宏觀把握學生的實際水平,采取針對性教學。其次,從學生的知識水平出發,選材難度要適中,才能促進理解。此外,在英語課堂中,教師起著引導作用,那么給出的活動指令語要簡單易懂,且發音清晰、語速適中,才能讓課堂活動順利展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還要善于創設語言情境,盡可能多地創造出使用英語的機會,幫助學生在實際語言操練中更好地理解、內化知識點。
2.提高輸入的數量和質量
一定的量變促成質變,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語言習得的過程也是如此,足夠量的輸入必然能促成語言習得的獲得。從輸入的內容來說,可以包括文學、科技、影視等。從輸入的方式來看,可以采取看視頻、閱讀、游戲等。總之,教師要讓學生像海綿一樣,多吸收,積累量變以促成進一步的質變。
之前我們說到“多而不精”的情況,指出輸入的質量會直接影響學習的效率。那么如何提高輸入的質量呢?就材料來說,如果用我們常說的“跳一跳,夠得著”的說法來形容輸入材料的難度,那就還需要選材在可理解的基礎上有適當的挑戰性,也就是“i+1”的輸入。就方法而言,傳統的英語教學較多的是讓學生機械地做各種練習來鞏固知識,而現在,我們提倡的不是授人以魚,而是授人以漁,也就是說要讓學生多實踐運用,學會總結,這樣印象才能更深刻,而不是考完試就忘了。總之,提高輸入質量要求教師給教學注入新的活力,給學生提供優質的輸入,以高質量的語言輸入推動學生對輸入的有效吸收。
3.增加語言輸入的趣味性和關聯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學習的東西感興趣,這在很大程度上能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調動其積極性。要激發學生興趣,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在教學上,使用多樣的教學方式,如多媒體教學,豐富的課堂活動等;(2)在選材上,提供給學生的材料難度要難易適中,內容新穎,選材來源要多樣,不要把學生拘泥于課本中;(3)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在教學中也是相當重要的,現在的學生比較任性,如果是遇到他喜歡的老師,那學習起來就會很投入,反之,如果不喜歡,即使是自己熱愛的科目也提不起興趣,所以教師要注重自身人格魅力的培養。此外,語言的輸入還要具有關聯性,與學生相關的輸入也能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輸入一些與學生生活或與之前學過的內容相關聯的信息。
4.輸入可采取非語法程序教學
克拉申認為,語言的輸入是粗放的自然輸入而不是精調的輸入,因此,語言輸入沒有必要按照語法程序來教學。雖然這個觀點并不完全正確,卻也有其可行的地方。試想,如果在現實教學中,教師以純語法輸入為主,那必然會使課堂枯燥乏味,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輸入的質量。因此,教師可以在講課文時,以文中句子為例引出將要講的語法,即邊講課文邊講語法,降低枯燥程度,當然這主要是針對中學生來說的。對于大學生來說,教師要分清楚課程性質,是聽力課,口語課還是閱讀課,避免把這些非語法課程變成了語法課,在這些課程中可以不必太關注語法的作用,不然會讓學生對本課程得不到更好地學習。
5.采用“循序漸進”方式教學
教師平時在課堂上講解時要遵循“i+1”原則,輸入應由易到難,由淺到深。克拉申認為,外語學習者已經達到的水平“i”,也就是說原有知識可以作為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和跳板。這就需要我們對已經學習過的或已經掌握了的知識要多次重復利用。但是,這里所說的重復是說,每一次的重復最好要加上略高于原有知識水平的新內容,即在“i”的基礎上加上“1”,從而實現循序漸進的目的。因此,教師對學生目前的實際語言水平要有一定的了解,在給學生提供語言輸入時要適當增添新內容。
6.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i+1”理論還強調學習者獲得知識的途徑,這正是實行分層教學的理論基礎。一個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學習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那么這就要求教師要把握學生實際情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行分層教學,采取適當的輸入量。其次,教師在授課的同時要注意了解學生在輸入過程中的不同反應,從學生的表現中得到反饋,從而不斷調整輸入量與輸入難度。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到“統籌兼顧”,即不僅要重視基礎好的學生,還應兼顧基礎差的學生。根據“短板效應”可知,只有當“短板”得到發展,才能促進整體的發展,因此,教師要想進一步提高整體教學水平,務必要重視基礎差的學生這塊“短板”。總之,教師要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靈活掌控語言輸入。
四.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克拉申的輸入假說,探討了其對我國英語教學的幾點啟示,使其能更好地指導我們的英語教學實踐。語言輸入作為語言習得的關鍵,廣大英語教師必須要引起足夠的重視,解決好語言輸入的可理解性以及質與量的問題,將輸入假說與我們的教學實際緊密結合,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楊臻. 淺談克拉申輸入假說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 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10,(4)
[2] 潘影. 克拉申的輸入假說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 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11,(4)
[3] 王大歡. 淺析克拉申的輸入假說[J]. 海外英語(上),2012,(2)
[4] 王麗萍. 克拉申監控理論評述[J].學術交流,2007
[5] Krashen, S.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Lon-don Longman,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