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潤波
【摘要】起始課的淡化存在是教師對語文課及課程標準缺乏正確的認識和定位造成的。其實,認真審視起始課,它在語文教學中是十分重要的。
【關鍵詞】起始教學 語文教學 小學語文
語文課程是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功能是讓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文字進行交流,吸收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形成自身的一種能力,為學生一生發展奠基,因此,語文課的方法環節尤為重要。
我們應該重視每一節課堂,尤其閱讀教學起始課的有效性,如何怎樣上更能培養學生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起始課的諸多問題存在是教師對語文課及課程標準缺乏正確的認識和定位造成的。其實,認真審視起始課,它在語文教學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激發學習與探究興趣的第一步;是帶領學生感知文章脈絡、整體把握的關鍵;是組織學生進行讀寫訓練、掃除淺層文字障礙的重要環節。正確處理好起始課能為學生深入感悟文本做好鋪墊,為學生掌握學習語文運用語文能力奠基,還能為接下來學習語文味的閱讀課的精彩蓄積力量。
一、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習目標
那么如何上好起始課才最有利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呢?
明確的教學目標是有效教學的前提。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歸宿,它作為教學的靈魂,支配著教學全過程并規定教與學的方向。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就是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只有學生學會了”才算完成了我們的教學任務,我想這個理念應該是做好教學設計的前題。起始課的教學目標,不但要體現課程目標和文本的學習特征,正確處理好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的關系,還要遵從學生的閱讀規律,合理地制定學習內容,關注 “學生學什么、怎么學”,課堂教學時會關注 “學生學沒學會、沒學會時我該怎樣調整教學”。因此,在確立教學目標時,要考慮到年段、文本、學情等,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1.學習目標,因人而異。各班的學生在已有的認知水平及獲取新知的能力方面存在差異。如果該班學生整體識字水平較高,課外閱讀量大,獲取新知及自學能力較強,就不要把字詞教學作為主要目標,不妨提出稍高的要求。反之,則以字詞教學為主,允許有一個“逐漸逼近”的過程,同一個班級學生的學情也不盡相同,給學生制定的學習目標可以分層進行,讓不同的學生“吃好”“吃飽”。
2.學習目標,因年段而異。低年級學生由于掌握的語文知識比較少,認知能力有限,因此多數都是集中識字,字詞識記的量也比較大,往往是教學目標的重點。中高年級學生由于認識水平提升,視野不斷拓寬,花在字詞教學上的功夫則減少,重點應放在如何有效指導學生在讀通、讀順文章的基礎上進行的“篇章”教學,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3.學習目標,隨“學情”變。課堂是動態生成的過程,預設和課堂實際是不可能完全吻合的,課堂上教師的引領與學生的交流往往會產生知識的碰撞,產生各種各樣的“火花”,教師要有足夠的教學機智引導學生,并在偶然生成中及時調整教學目標。
二、實現高效的語文課堂
1.巧設預習,提高實效
課前預習是閱讀教學的起始階段,雖然是在課前,但卻是整個閱讀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預習的深入與否,效果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習課文的效率。
從目前教學現狀看,學生的預習能力相對比較膚淺。究其原因,一是教師布置時隨意性大,缺乏及時反饋交流。二是學生只借助《全解》,渠道單一,敷衍了事。鑒于此,我覺得教師指導很關鍵。低年級開始布置預習,由于剛接觸,此環節應放在課內,并提出明確要求,逐步指導。如讀通課文“怎樣讀”,圈畫生字“怎樣圈”,理解詞語“到哪找”等。隨著預習習慣的養成,學生能力的提高,此環節便可放在課外,要求也更高。除了完成低年級預習任務外,還應涉及質疑問難,思考課后練習,寫讀書感受等。課堂上,教師再適時檢查反饋,以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如此堅持不懈,便可培養良好自學能力。同時,通過預習,簡化一些教學環節,課堂上便可抽出更多時間讓學生讀書、感知課文內容,甚至可以適當融入一些品讀感悟的內容。
2.電教引入,激發情感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起始課學生剛剛接觸新的課文,能否激起學生學習文本的興趣,主動學習;能否撥動學生的情感之弦,投入學習,至關重要。為此,課始教師要努力創設情境,根據文本特點采用多種方法導入新課,或故事簡述或視頻再現,讓學生在教師激情的話語中,在生動的畫面中,在動人的音樂中走進文本,拉開課文學習的序幕。比如,在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伊始,教師放一段影片《唐山大地震》中富有視覺聽覺都富有感染力的視頻片段,讓沒有經歷過地震現場的學生們在感官上獲得震憾,在心靈上獲得呼喚,從而去體會文本,讓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閱讀期待。
3.不遺余力,抓好初讀
《小學語文教學指導》中指出:各個學段關于朗讀的目標要求的核心都是“正確、流利、有感情”。所謂“正確”,是要求朗讀時用普通話讀準每個字的字音,吐字清楚,聲音響亮,盡可能沒有錯字、別字、添字、漏字,不重復,不唱讀。每個學段的要求不同,第一學段是“學習用”,第二學段是“用”,第三學段是“能用”。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就是這個道理。
其次,初讀指導還應有層次。第一步要求學生借助生字表讀通課文,這一環節需要的時間較長,可以放在課前預習。課上要再給時間練讀后檢查,然后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將預習中不理解的詞語帶進句子,聯系上下文理解,比如《只聽半句》這是一首兒童詩,內容非常簡單,學生特別容易理解,難就難在怎樣把這類相同句式的兒童詩歌讀出韻律、讀出變化、讀出節奏、讀出趣味,所以本課側重點是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例如:“天熱了……”等4個帶省略號的句子時,師示范時會讀得慢而清楚,省略號后稍作停頓。這無形中滲透了標點符號的作用,理解了標點符號的作用其實也就了解了這個小男孩兒的特點。而小男孩兒說的“知道了,知道了” ,四個句式形式上完全相同,但是我們要讀出不同的變化,有的快,有的慢,有的輕,有的緩。這樣的初讀,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在具體要求的指引下,學生在課文中走了幾個來回。從讀通課文到縱觀全篇,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閱讀心理。
總之,在課堂上,一定要給學生“看”的條件,給學生“想”的時間,給學生“說”的場合,給學生“創”的機會,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只有把握好小學語文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興趣,優化環節,步步落實,求新求變,才能引領學生走入文本,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