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玲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擁有五千年的光輝歷程,是中華民族的偉大財富,是民族和國家實力的體現。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是炎黃子孫的一份責任、一份使命。小學作為人生第一個接受教育的階段,是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階段,通過小學語文教育培育小學生優秀品格,對于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小學語文教育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教育方式,提出一些具體可行的實施方案,加強小學階段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
【關鍵詞】傳統文化 小學生 語文教育 結合
引言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尤為重要。小學語文是對傳統文化認知、接受、學習的第一步,其是一個工具與窗口,通過小學語文初步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可以增強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有助于開闊小學生的文化視野,培養小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本文著重研究如何將小學語文與傳統文化教育相融合,以期中國傳統文化繼續發揚光大。
一、中國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小學教育中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在學習語言的同時科學地穿插豐富的傳統文化,對于從小培養孩子民族自信心,開闊文化視野,培養人文素質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加入傳統文化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重視。
(一)增強母語情感
首先應該明確語文和文化是一個整體,而不應該當做兩種東西對待。語文包含了我們的母語,母語又是民族文化的體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讓炎黃子孫從小接近母語,增強對母語的認識,在基礎教育階段增強國民對母語的情感,并且從表面的母語情感上升到母語意識方面,從可以簡單使用母語,到對母語的熱愛,最后對母語的繼承與發揚。
(二)活躍小學課堂教學環境
社會對小學教育質量的評判往往根據小學升初中的考試成績,對一位優秀教師的評判也是其所教授的學生考試成績高低,尤其是在一些關鍵的升學等考試中。在如此社會體制前提下,出現了教師教授重點在應試技巧上面,小學生已經背上了沉重的課業負擔,小學語文課堂已經缺少了趣味性與生動性。語文課堂缺少了“語文性”,母語教學缺少了母語意識,一些資深專家、學者積極呼吁對這樣語文課堂教學的抵制,小學生也是普遍覺得語文課沒有“意思”,課堂上小學生往往容易出現走神、開小差等情況,有些小學生認為語文課沒有意思,便在課堂上去做自己認為有意思的事情。
這樣的小學語文課堂教授出來的學生,沒有經過精神文化的熏陶,沒有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感受,將來他們有可能以優異的成績一步一步升學然后進入社會,成為有知識的人,卻沒有精神內涵。在學校經常出現高校學生自殺事件、傷害同學事件等,社會上浮躁不安的年輕人成為主流現象,老人摔倒了扶不扶成為了需要討論的普遍現象,這些現象出現跟傳統文化的缺失有著及其重要的關系,在語文教育過程中不重視傳統文化教育,路不拾遺的光榮傳統美德成為了笑柄,國人素養水平急劇下降。只有從小強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加強傳統文化教學,才能恢復語文課堂的教學活力與生氣,語文課堂才能成為人們精神境界提高的沃土,國民素養水平才能得以提高。
(三)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社會健康發展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國民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伴隨著國民經濟飛躍增長,也顯現出了素質教養缺失問題,唯利是圖、背信棄義等問題普遍存在于當下社會,中華傳統美德中的舍己為人、重義輕利等已經被人們拋諸腦后。一旦民族傳統美德缺失,社會將失去健康發展的動力。小學階段正是國人美好品德養成的初始階段,是健康人格養成的重要時期,此時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讓祖國優秀傳統文化扎根于每一個國民的心里,可以增強民族凝聚力,是社會健康發展的保障。
二、中國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育結合的具體方式
小學語文教育主要集中在課堂內,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重點,應充分發掘利用課堂教學的機會,豐富課堂教學方法,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與小學語文教育相結合。
(一)將傳統文化活動引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課內活動是語文教學中經常使用的手段,是鍛煉小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新課標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具體要求。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有些傳統文化以具體的藝術形式存在,而傳統文化中的道德、人文精神需要設置具體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從中感悟與學習。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適當結合教材將傳統文化插入課堂教學之中。讓小學生可以在游戲中、課堂活動中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洗禮。在小學課本中有“元宵節”,在這一章節的教學中,可以適當引入“猜燈謎”,“制作燈籠”等豐富的課堂活動。根據教材制定合適課堂活動,不但提高了課堂活躍度,鍛煉了小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讓小學生切實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提高小學生的素質水平。
(二)教學過程中加強多媒體的利用
傳統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偉大財富,我們要繼承傳統文化并把其發揚光大。我們要不斷地了解我們的文化,小學課本里面的內容只是傳統文化的很小一部分,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發達的網絡技術,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更直觀形象的將傳統文化展示給小學生,讓小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的理解傳統文化并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感知傳統文化的美,拉近傳統文化與小學生的距離。用生動形象的中國傳統文化點燃小學生的民族情懷。
(三)引導小學生閱讀經典著作,培養健康人格
誦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經常用到的方法,也是我國自古流傳下來的語文學習技巧。中國文字不像英文、法語等文字,中文有自己獨特的韻律,一些優秀的詩詞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新文化運動之后,白話文漸漸普及,文言文這一傳統形式很少再被人們用到,但是不用并不能代表完全拋棄,文言是我國幾千年歷史傳承的一項工具,我們要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了解自己的歷史,就需要培養自己的文言語感,閱讀經典的文學作品。
對于經典作品反復吟誦,每一次吟誦都能多一點理解,每一次吟誦都可以當做和古代大思想家、大文豪的一次對話,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也就是這個道理。對于經典著作的反復吟誦就是對傳統文化的細細品味,在反復的吟誦過程中引導小學生加入自己的想象,讓學生通過對經典名著描繪場景的想象,去和作者對話,去感知作者的喜怒哀樂,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讓學生感受古代先賢的大思想、大境界。通過對古詩詞、古代文學經典的吟誦可以提升小學生的文化素養水平,培養其健康人格。
三、結語
無論是從小學語文教育的本質還是從國民素質水平提升來看,將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育相結合都是值得重視的一件事情。中國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育的有效結合需要社會、學校、家長的共同努力與關注。首先教育部門要重視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提升自身傳統文化修養;其次學校要配合教育部門在實際教學中不斷探索、積極創新,尋找合適的教學途徑;最后,家長作為孩子最親的人,應該對孩子言傳身教,積極支持和配合社會及學校創造具有傳統文化氛圍的生活環境。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做到中國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育的真正有效結合。
【參考文獻】
[1]王松泉.語文教育心理學基礎[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2]戴寶云.小學語文教育學[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3]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合編寫.教育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