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框架的出臺到校本化學生核心發展素養的研究,每一所學校都用思考與實踐進行了獨具特色的回答。南京市江寧區銅山中心小學在2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用課程改變學校,用課程發展學生”,從課程文化的建構到課程基地的建設,從校本教材的創生到實施途徑的創建,實現了學校發展的持續跨越。
【關鍵詞】核心素養;校本課程;課程基地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61-0014-02
【作者簡介】王嵐,江蘇省常州市武進清英外國語學校(江蘇常州,213164)副校長,江蘇省數學特級教師,高級教師。
自20世紀90年代OECD開展“素養的遴選與研究”以來,各個國家與地區相繼構建核心素養框架。2013年,中國啟動了核心素養項目研究。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新鮮出爐。
核心素養整體框架的頂層設計與建構,從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高度形成了核心素養的中國表達。
一、核心素養的校本建構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從頂層設計到落地實施,需要每一所學校進行適切、適合、適應本校基礎的現實轉化。在建構校本化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過程中,需要關注國際范圍以及我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公有的因數”,也需要關注學校與學生個性發展訴求的“獨有的因數”,需要在“公有”與“獨有”中整合、融合并最終實現契合。
被譽為“少年硅谷”的南京市江寧區銅山中心小學(下文簡稱“銅小”)正是在核心素養的校本化建構中給出了自己的回答。培養什么樣的銅小人?怎樣培養?培養得怎么樣?是銅小管理者與教師常常自問的三個問題。
銅小對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研究與實踐不是簡單機械地復制與借用,而是充滿個性地創生與建構。學校秉承“讓師生得到應有發展”的辦學理念,提出了七大維度的銅小學生核心素養,分別是社會責任、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學會學習、身心健康、實踐創新,并建構了相應的二級指標體系。在這樣的核心素養體系的建構與實踐下,我們有理由相信:每一位從銅小走出的學子一定擁有屬于自己的特質——這種特質是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這一國家標準基礎上的有別于其他學校學生的鮮明的氣質與獨特的形象。
二、核心素養的實踐落地
20多年來,銅小堅持用課程改變學校、用課程重塑文化、用課程發展學生,不斷發現課程的價值、放大課程的價值,并讓課程的價值持續增值。因為,在銅小人看來,如果說核心素養的校本表達回答了“培養什么樣的人”這個問題,那么要回答“怎樣培養人”這個問題,其答案一定蘊含于課程。一所學校究竟能給孩子們帶來什么,取決于這所學校能夠給學生提供怎樣的課程服務、課程選擇與課程體驗。
1.孕育“人人在創新”的課程文化。
課程是什么?對于這個問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銅小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課程的含義。課程已然成了學生在學校所獲得的全部學習與生活體驗。
在銅小,人人可創新、人人敢創新、人人能創新、人人在創新。創新設置課程、創新開發課程、創新實施課程、創新評價課程。而這樣的課程文化,流淌在校園的時時處處,充盈于課程的方方面面,浸潤于師生的靈魂血液,成就了師生精神的幸福歸依。
2.建構“東方硅谷”的課程基地。
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觀花項目學校、中國少年科學院科普基地、江蘇省小學特色文化建設學校、南京市星光基地學校,銅小堅持以課程項目建設為契機,20年如一日把課程基地建設成為“東方硅谷”學習中心、兒童創造研究中心、項目課程體驗中心、課程改革推進中心、課程資源建設中心,并發揮積極的示范與輻射作用。
銅小的“東方硅谷”課程基地,是極具生長性、發展性與延續性的。20多年來,歲月更迭、人員交替,初衷不變、宗旨未改。在銅小人看來,童年是極具幻想性與創造性的。一個人童年的學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其成年后的思維方式與工作方式。因此,銅小努力“讓兒童回歸童年,讓童年回歸金色”。銅小人致力于重新發現兒童的創造性、生長性與獨特性。在實踐中研究,在田野里生長,在社群中分享,在創造中改變。從五大基地到N個基地,從六大科技室到N個室,基地的生長,同步體現的是教育理念的生長;基地的發展,同步展示的是課程建構的發展;基地的創新,同步表達的是教育實踐的創新。
3.創生“智慧云梯”的校本教材。
“社會責任、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學會學習、身心健康、實踐創新”這七大核心素養從校本構建到校本實施,課程是重要的途徑。而在課程體系的建構與實施中,教材又是重要的載體。銅小在課程研究之路上,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構建了師生發展的校本教材“智慧云梯”。
校本教材的編著與實施體現了全員創編與人人研究。系列校本教材《銅小科技》《小小科學家》根據不同年段學生的特點,從核心素養校本表達的視野出發,每個年段圍繞“七大核心素養”進行深入研究。
校本教材的編著與實施體現了系統研究與持續創新。比如《銅小科技》2007年暑假就進行了第四次的校本修訂,在保持教材原有優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根植兒童生活的環境背景、根植兒童生活的時代背景。而這樣的改版與修訂,自《銅小科技》誕生以來早已成為一種常態。常思常改,常改常新,從1.0版走向X.0版本的過程,是對于兒童核心素養研究的發生與發展,是對課程校本建設的持續與深入,是對基地專題研究的思考與思辨。從目標體系到內容體系,從操作體系到評價體系,《銅小科技》越來越貼近銅小學子的學習與生活,越來越有力地引領著銅小學子的創新與實踐。
校本教材的編著與實施體現了智慧啟迪與創造培育。校本教材的編著是一個教學相長、且行且優的過程。校本教材的編著,不僅凝聚著校本教材研究教師團隊的智慧,也凝結著一批批參與校本教材學習與體驗的學生的才智。兒童究竟需要什么?兒童究竟喜歡怎樣的教材?什么才是好的學習項目?怎樣的校本教材才是兒童需要并喜歡的?在一次次對話中,在一條條建議中,《小小科學家》日臻完善?!缎⌒】茖W家》真正成了銅小學子的《小小科學家》,銅小學子也真正成了銅小的“小小科學家”。
4.創建“教學做合一”的實施路徑
提高學校生活品質的核心在于重構學習生活。學校與學校最大的不同,不是校舍、不是環境、不是獎牌,而是提供不同的學習生活。銅小的學習生活是讓人充滿期待的,是令人不斷回味的。因為,每一天的學習生活,都是與研究結緣的,是與創造相約的,是與當下鏈接的,是與未來牽手的。
雙百工程,讓童年與自然親密接觸。“一百種動植物的研究”在某種意義上促成銅小學子人手一張動植物研究課程單,可以獨立研究、可以組團開展、可以實地觀察、可以村落走訪、可以網絡學習、可以對比試驗……不同的課程載體、不同的學習方式,帶來的是多樣的學習體驗與研究成果。而這樣的過程,是“教學做合一”,也是“玩思創一體”。
雙百工程只是銅小“教學做合一”課程實施的一個縮影。從課題到課程,從課程到課堂,理念改變就會催生實踐改變,實踐改變必將帶來效果改變。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整體建構,是一種實施方式,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吧倌旯韫取边@所離“世界”最近的學校在課程建設中始終走在變革與突破的路上,不僅走出了江蘇、走向了全國,也走向了世界。<\\Ysc01\d\江蘇教育\2016年\2016江蘇教育管理\管理12\KT1.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