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安保
【關鍵詞】核心素養;校本課程;人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02-0022-02
要正確理解核心素養的內涵,就要運用歷史的眼光看到其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全面發展理念的傳承和深化,并以此指導實踐。
思考:抽繭剝絲抓住關鍵
一個中心“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與建國初期毛澤東同志提出的“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一脈相承;三個基本原則“堅持科學性、注重時代性、強化民族性”和鄧小平提出的“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面向世界”一一對應;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又囊括了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功能;六大素養是對“四有新人”的充實和發展,全面融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而十八個基本要點的提出則是六大素養延伸到實施環節的龐大根系,在落實層面,基層學校更需關注和思考的正是這十八個基本要點。
實踐:卷起褲腿趟水過河
筆者所在學校立足于積淀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著眼于創造力(創新精神及素養)培養,把構建適應學生多元化、多層次人生規劃的課程體系作為實施高中教育的中心工作。
(一)跨學段課程
由于高初中課程信息量、教師教法的差異,高中新生普遍存在“慢熱”狀態。針對這種現象,筆者所在的學校發起了高中和初中、初中和小學的跨學段研討課程,組織優秀教師通過示范課教學,展示重在啟發創新思維的高中教法。這種示范效應逐年放大,打開了高中教師了解初小階段教育實際的窗口,開辟初小階段師生適應高中教育的通道。
(二)校本課程
構建滿足學生顯揚個性和發展興趣的校本選修課程不可或缺。筆者所在學校校本課程體系起初只能根據現有教師的興趣和特長建立,后來綜合學生個性和興趣發展意愿,吸收和引入了家長資源和社會資源,形成了能夠基本滿足全體學生需要的課程體系。在此基礎上,學校對機器人、科技創新等優勢課程進行重點打造,成立了科創中心,選聘功勛教師擔任負責人,產生了激勵作用。學校在科技創新特長生培養上獨樹一幟,科技特色鮮明,名師薈萃,有豐富的個性化創新課程,有科學的培養體系、完善的培養方案,成效顯著。
(三)拓展課程
含國際課程、社會實踐課程、研學旅行課程等拓展視野的相關課程。創新無國界,創新需要國際化視野。創新是在現有基礎上的創造和更新,因此,創新主體不能囿于校園的知識儲量來搞創新實踐,而應對世界范圍文化和科學領域的發展現狀有基本的了解,針對社會的需要和世界的發展方向進行創新實踐。國際課程和社會實踐、野外考察課程是立足于這種需要而設立的視野課程。學校不能因為高考的指揮棒高懸,就因噎廢食,而要認識并引導學生認識:表面上學生接觸了與考試無關的知識,而實際上通過接觸這些知識,擴大了視野,才能發現自己的狹隘與欠缺,從而進行有的放矢的創新。
(四)師訓課程
教師因循守舊,學生何來創新?學校要在尊重教師獨立人格的基礎上,通過組織多層面的培訓,對教師群體實施創新理念教育、創新思維培養和創新技能鍛煉,塑造富有創新內涵和創新能力的新型教師人格,這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環。
展望:創新品格造就偉大復興
如果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看作一個金字塔結構,那么在這個復雜構成中,塔尖位置無疑就是與創造力直接關聯的實踐創新,塔基部分應是由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和國際理解搭建的,這一部分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礎,而對實踐創新形成直接支撐作用的塔身應該是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現代學校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把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轉化為創造力。換句話說,創造力的培養和形成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其立足之本來自文化素養,其源頭活水來自科學精神,文化素養和科學精神這二者必須通過積極的實踐才能轉化為創造力,而這個轉化過程始終不能偏離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和國際理解的運行正軌。
成功的創新行為是學生個體發揮創造力的表現,這種行為發生時的誘因可能是一個夢、一席談話、一次閱讀、一則新聞報道或者其他類似稍縱即逝的“機會”,但能夠抓住這些機會的人必定是有準備的人,這些所謂“有準備的人”,就是具備足夠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積淀的人。因此學校要想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就必須讓學生成為具有足夠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積淀的人。<\\Ysc01\d\江蘇教育\2017年\2017管理\01\KT1.TIF>
(作者系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學黨委書記、校長,安徽省物理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