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摘 要】本文結合《典型零件普通加工》課程的性質、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高職類院校在此課程教學中的職業活動過程為導向,從課程性質和定位、課程教學設計、課程特色與創新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典型零件普通加工》;教改;實踐;探討
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信息時代下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對于機械專業類課程的教學,存在著人才目標定位不清楚、課程與時代脫節、實踐學時與實踐內容相互矛盾等問題,并且課程主要采取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的教學思路,即使是實踐教學,很多的都是驗證性的實驗教學,缺乏創新性和實際應用性。從而使得學生主要注重個人學科知識的積累而忽略了實踐能力的增長,嚴重違背了以學生能力增長為主的培養方式。由此,筆者在自己所教的機械制造基礎課程中做了初步的嘗試,以期能在教學改革中提供借鑒,并且提高教學效果。
一、課程性質與定位
典型零件普通加工課程是機械類學生必修的專業技術基礎課程,對培養學生職業能力起著主要支撐作用,可將前修知識進行運用和內化,為后續課程綜合能力培養奠定基礎。目前,教學難點在于以下兩方面:第一,課程內容多與教學學時少之間的矛盾。該課程知識范圍廣泛,涉及內容跨度大,理論知識點繁多難懂。在比較少的時間僅用課內時間,讓學生達到知識的接受和內化有一定的難度;第二,理論與實踐結合得不夠。面對這樣的問題,應深化教學改革,優化教學設計,積極利用數字化資源來滿足教育教學需要,實現教育創新,達到教學目的的總體優化,提高教學效果就尤為重要了。
二、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典型零件普通加工》課程教學目標是:第一,訓練學生普通車床和普通銑床的操作技能,使學生具備獨立完成各類典型零件普通加工的能力;第二,通過學習使學生具備正確選用刀具、正確選擇切削參數、正確編制零件加工工藝、正確選擇量具完成零件測量等的知識能力和實踐能力。
(二)教學內容的安排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依據學校定位與辦學優勢,構建以學生發展為核心、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課程體系以及因材施教、按需培養的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綜合型人才。課程設置了6個教學項目和1個學生創新實踐單元。第1個項目為普通車床和銑床的操作,第2至第5個項目以企業實際產品“食品輸送機傳輸軸部件”中的典型零件實際加工為教學單元,在學習的最后階段安排了學生實踐創新環節。
(三)考核方式與成績認定
課程采取過程評價與考核相結合的學習評價方式,設計有理論考核、實踐操作考核、創新成果匯報+創新零件評比等考核環節。學習結束時,師生共同評價項目工作成果以及學生的工作和學習效果。過程評價主要考核學生課堂參與程度與表現情況,成績認定有學習態度、學習主動性和積極參與能力、出勤情況、作業完成情況4個方面,考核由授課教師和學生(分組)共同參與完成。學生最終成績=平時成績×30%+實踐操作考核成績×30%+期末試卷考核成績×30%+創新實踐成績×10%。此考核方式與成績認定方式較為合理。
三、課程特色與創新
(一)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情境教學
課程各個環節突出應用為主線,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模擬真實的企業化的工作氛圍,理論課程體系與實踐課程體系相輔助。在教學內容組織上,擯棄了傳統學科體系的教學模式,將“機制工藝”、“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刀夾具技術”、“機床維護與保養”等課程中的知識點融入到具體項目中,用項目化教學幫助學生努力在與工作任務的聯系過程中去學習知識,徹底改變與任務相脫離、單純學習知識的學科課程模式。將某一教學項目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結合在一起,理論教學和實踐操作交叉進行,解決了傳統教學中學生不知道理論知識如何指導實踐、服務于實踐的問題,學生學習目的明確,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好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綜合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了鍛煉與提高。
(二)突出能力目標培養的培養宗旨
堅持“理論融于實踐,動腦融于動手”的教學原則,強化對學生職業技能的訓練。“做中學、學中做、學會做”,做到“學做合一”。課程設計突出學生的能力目標培養,通過項目訓練學生做事能力,培養職業崗位的工作能力。教學設計突出學生為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設計了一些教學環節,讓學生有獨立進行計劃工作的機會,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可以自行組織、安排自己的學習行為。
(三)過程評價與考核評價結合的新的評價方式
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的評價方法。課程在考核評價上設計有過程考核、理論考試、實踐操作考試、創新成果匯報+創新零件評比等考核環節,學習結束時,師生共同評價項目工作成果以及學生的工作和學習成效。多樣的考核評價方法,全面考核了學生學習效果。加強對學生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考核的同時,注重動手能力、綜合運用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團隊協作以及創新能力考核。
(四)完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完善的教學管理有助于是培養高質量的人才。在人才培養過工程中,加強日常教學管理工作的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 建立和完善健全教學工作周反饋制度、領導教學檢查制度和督導組聽課制度,從制度上保證教學工作的高效、有序進行; 完善和修訂現行的教學管理制度、教學環節規范和要求、教學質量標準和管理體系、教學質量監督、評價和反饋體系,以及教學激勵和獎懲措施,加快教學管理的數字化、信息化建設; 完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和評價辦法,建立教學事故預防和監控機制;建立畢業生跟蹤調查系統、校外實訓基地實踐教學效果評價辦法和人才反饋評價系統。
四、課程改革中發現的主要問題
《機械零件普通加工》課程經過課程組全體教師的不斷探索與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我們仍清醒地看到,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亟待解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這種采用按工作過程系統化開發的課程對教師的知識能力和實踐技能都有很高的要求,教師能力的欠缺限制了教學效果的進一步提高,也容易引起不同班級出現教學內容不統一的現象;(2)理論知識同工作項目如何有機融合問題沒能很好的解決,導致自編講義中各知識點安排無系統性,給學生的自學帶來了困難;(3)教學項目的局限性問題有待破解,由于工作項目的局限性,使得學生容易出現換了其他項目就不會分析和加工的情況,如何能夠打破這種局限性,全面提高學生的知識和實踐能力是項目化課程必須解決的問題。
五、結語
隨著零件制造技術的發展,高職類學校在《典型零件普通加工》等課程教學中應以職業能力的培養為課程教學目標,實現項目化教學。在《典型零件普通加工》教學的過程中,應以就業為導向,以工作職業活動過程為線索,以學生為中心進行項目化設計,讓學生直接體驗和掌握新知識、新技術、新技能。
【參考文獻】
[1] 史朝輝.高職《模具零件的普通加工》課程改革的探討[J].精密成形工程, 2013(4):77-80.
[2] 吳愛華.淺談《典型零件的普通加工》理實一體化課程教學的有效實施[J].卷宗, 2014(10):174.
[3] 梁勝龍.《機械零件普通加工》課程的改革實踐[J].科技資訊, 2012(26):226.
[4] 楊桂府,賴華清.基于工作過程的《模具零件的普通加工》課程開發初探[J].中國科技財富, 2009(6):147.
[5] 劉文勇.加大普車實訓教學改革力度促進數控車實訓教學的發展[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07(6):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