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植陽
摘 要:現有的教育模式調整為學習共同體模式后引入到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來,并構建出一套有利于提高初中體育中考項目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學習共同體模式教學法,并對其教學效果進行教學實踐檢驗。實驗后發現對學生身體素質、運動技能水平、和體育成績提高效果明顯。
關鍵詞: 學習共同體;有效提高;體育中考成績;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807.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1.007
1 研究目的
學習共同體模式是一種新型的課題教學方法概念。國內外有關專家和學者對于學習共同體的研究不僅僅廣泛,而且理解的內涵也各有不同,日本的教育專家佐藤學則認為學習共同體就是在以學校為背景的共同教育基礎情況下,教師作為專家相互協同的合作式學校,家長和市民也積極參與到協同過程中來,學生主要以小組的形式展開的教學活動。
體育中考項目分為必考項目和選考項目,必考項目為耐力跑(800/1000米跑),選考項目為一分鐘跳繩,立定跳遠,三級蛙跳和投擲實心球和推鉛球。其教學內容相對單調、枯燥,而且對體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初中教學中一直不受學生的歡迎,很多學生往往是望而生畏,不能全力的學習,這就影響了教學的正常進行。基于“學習共同體”模式在已有研究領域中產生的功能和價值,本研究試圖將這一理念模式引入到體育教學中,并對該理論進行改良,創新一種適合體育教學的新型教學方法。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本課題的研究對象:廣州市增城區石灘鎮三江第二中學2016屆九年級1班和2班的各42人。
2.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問卷調查法、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及實驗分析法。
問卷調查法:此次調查問卷采用現場發放,現場回收的辦法。共發放了84份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數為84份, 回收率達到了100%,成為本次研究的事實依據。
文獻資料法:針對本次研究,通過中國知網查閱近十年相關文獻資料,以學習共同體為關鍵詞檢索,找共同體教學有關的書籍、論文,了解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的研究現狀、主要的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和國內外發展動向為本文的實驗方案順利進行提供了可靠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數據統計法:運用 SPSS17.0 進行統計和分析,從而獲得相關的實驗分析數據,為本次研究提供了有效的依據。
實驗分析法:自2015年12月開始到2016年4月初結束,共開展了15周的學習共同體教學實驗。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3.1學習共同體教學實驗前學生成績現狀分析
由于我校受場地和器材的影響,學生的選項的項目分別為:三級蛙跳(男)和一分鐘跳繩(女)兩個項目。在2015年12月10日學校第一次摸底體育測試中,考試成績作為參照。
根據表1顯示,差不多有一半學生耐力跑和跳繩的成績是不及格的,只有三級蛙跳的合格人數超過三分之二。經過與學生交流得知,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有三個:很多學生對于耐力跑都有恐懼感,害怕辛苦,不愿意去跑;受到其他同學影響,認為體育中考成績分值不高,對升學影響不大,造成對體育成績不重視;女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比較低,認為上完體育課一天運動量就夠了。
3.2學習共同體教學實驗流程設計和控制
在開展共同體教學前,我們開始選取對象(圖1)采用實驗法進行,實施學習共同體模式教學,由一位學校體育老師擔任,以保證教師的教學能力相同,實驗前與教師進行實驗方案溝通,使教師明確學習共同體教學執行的要求,前測成績由其他體育老師協助完成,任教老師不參與以防止其根據主觀判斷產生主觀期望值效應。
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模式進行合作式教學,由教師把學生分成“生生學習共同體”學習小組,學生練習(課堂、課外)全部采用小組合作式學習方法進行,為保證小組合作式學習的效果(見圖1)。
3.3學習共同體教學實驗后學生耐力跑成績檢驗
耐力跑是一項對技術性要求不高,但對體能要求較高的項目,目前是廣州市體育中考的必選項目。但是,由于耐力跑動作單調,學生練習時,容易覺得枯燥,跑時會出現“極點”,容易使學生產生畏懼和厭煩的心理。這種現象一直存在,使耐力跑成為目前大多數初中學生體育中考中的難點。因此我校通過實施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對實驗前后學生在耐力跑成績的對比檢驗。
從表2和表3中進行數據分析:P值分別為0.40和0.75都>0.05,說明在實施體育共同體教學前兩班的體育成績無明顯差異,即水平相當;P=0.00<0.01,說明實驗后成績與前測成績相比具有非常顯著差異,即成績有提高,共同體教學方法有效。
綜合表2跟表3我們發現在教學過程中,在采用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心理變化,教師經常使用幽默有趣的語言,經常變換教學手段,對學生“感情投資”,可以換取學生的信任和從事體育鍛煉的積極性。特別是那些素質較差、身體弱小的女同學,要給予熱情的鼓勵和耐心的幫助。學生被教師分組捆綁測試,以成績高低進行層次分組,積壓層次有要求也適當作調整,區別對待,不搞一刀切,從而提高學生的信心和勇氣。在具體要求上逐步增加運動量,循序漸進,由小到大,最后達到提高學生身體有氧代謝和無氧代謝能力的目的,讓學生為了班級、小組的榮譽,互相鼓勵,達到共同提高的效果。因此長時間運用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學生的身體耐力素質會由量變到質變。
3.4 學習共同體教學實驗后學生一分鐘跳繩成績檢驗
相對于其他選考項目,一分鐘跳繩可以在短期內取得一個比較大的進步。只是關鍵在于如何改進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1]經過15周共同體教學實驗后,參與實驗的84名同學的跳繩成績與之前期中考試時有了提高(見表4)。
根據表4數據分析:P=0.40>0.05,說明在實施體育共同體教學前兩班的體育成績無明顯差異,即水平相當;P=0.00<0.01,說明實驗后成績與前測成績相比具有非常顯著差異,即成績有提高,共同體教學方法有效。分析其原因主要是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共同體”模式教學使學生在對待課程的喜愛程度上迎來了質的飛躍,體會到學習跳繩的樂趣。
3.5 學習共同體教學實驗后學生三級蛙跳成績檢驗
分析:P=0.88>0.05,說明在實施體育共同體教學前兩班的體育成績無明顯差異,即水平相當;P=0.00<0.01,說明實驗后成績與前測成績相比具有非常顯著差異,即成績有提高,共同體教學方法有效。
三級蛙跳項目對場地條件要求不高,技術動作比較簡單,易學易練,也是廣州市體育中考的選項之一,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它對發展學生速度、力量、靈敏性、協調性等素質,特別是發展下肢肌肉、韌帶、關節等力量,有極大的實用性和實效性。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在實施學習共同體教學后,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與集體榮譽感,在教學過程中運用較多的是合作性練習方式及游戲比賽等方式,這樣不僅能鞏固練習技能同時培養學生合作能力和競爭意識對學生的成績有很大的幫助。
4 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4.1.1在中考項目的教學中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合作能力,團隊意識,改善人際交往關系,課程學習滿意度,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性,進而實現耐力跑運動技能學習的效果。
4.1.2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很多學生體育鍛煉熱情達到了空前的提高,很多體育學困生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和鍛煉對體育課的看法和對體育鍛煉的態度,體育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我們確定實施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是正確的。
4.1.3實施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制定具體的方案,通過合理有效的體育教學方法,使體育學困生改變體育學習的精神面貌和參與鍛煉的態度,使他們能夠放下怕苦怕累怕受傷的思想包袱,以積極向上的態度對待體育學習,徹底改變體育成績落后的現狀。
4.1.4 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學習共同體在學生合作能力,團隊意識,人際交往能力,運動技能學習效果方面都體現出優越性,但在身體素質方面并未體現出顯著性差異。
4.2建議
4.2.1 學習共同體能夠對教學產生積極性的作用,學生通過學習共同體的“捆綁式學習”,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強化了學生交往過程,對個體學習目標、團隊目標都產生了積極作用,有利于教學的開展與實施。
4.2.2本文僅僅對體育中考項目課程進行了教學實驗,從農村初中學生在學習的效果上可以看出該模式的優點,可以推測對體育學科其他教學也應該會有效果;另一個方面是對其它體育項目課程的教學效果的有效性也尚無研究,但基于本研究的效果可以對其它項目教學產生預期,但這一預期還需要通過進一步的教學實驗來論證。
4.2.3體育課堂教學的改革仍將持續深入推進到學校的課程改革里面,我們要迎接這個挑戰,通過把學校里的教師團隊營造成一個教師共同體,正是他們為學校的有效運行和持續發展帶來了希望和生機。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農村中學學習共同體建設的行動研究》(課題編號:1201563634)階段性成果;廣州市教育研究院陽光評價改革專項課題《鄉鎮中學小班化體育教學的研究》(課題編號:GZJY2015-127)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薛煥玉.對學習共同體理論與實踐的初探[J].中國地質
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2-9.
[2] 魏炎鵬.淺析學習共同體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佳木
斯教育學院學報,2006(2):32-33.
[3] 仝麗君.合作教學模式在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學中的實證
研究[D].華東交通大學,2009. 10.
[4] 王華悼.淺析當前我國體育教學實踐中的幾種體育教
學模式[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1):85-87.
[5] 劉光余等.課題學習共同體的構建[J].中國教育學刊,
2009(4):65-67.